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人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刘茂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小体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培养、后肾移植和光、电镜技术对发育不同阶段的肾小体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3 d后肾尚未出现肾小体时,经培养5 d,或移植到受鼠5 d后出现了成熟的肾小体的结构.电镜下观察表明: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随后两层膜融合.早期内皮细胞无核部分是连续的,无小孔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小孔结构增多.早期足细胞有两种类型,明型和暗型,细胞基部伸出小突起并穿过基膜与内皮细胞紧贴.结论:血管球来源于内源性后肾细胞.发育过程中足细胞与内皮有结构上的接触,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足细胞有两型.
作者:郭敏;李晓明;王旭;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拟开发一种全自动快速配准技术,用于临床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配准与融合.方法: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迭代局部近点法(ILCP)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技术,用临床实际病例的CT、MRI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全自动快速配准效果,结果显示ILCP法比普通ICP法快10~30倍,比大互信息法快8~10倍;耗时可以为临床医生所接受.结论:所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穆晓兰;王满宁;宋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观察ING4基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小鼠肝组织经RT-PCR扩增,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分别用双酶切、PCR、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将其转导进入人肝癌SMMC7721细胞,检测ING4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RT-PCR产物为约750 bp的条带,基因测序正确,转导进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后可延长G2期,其凋亡率(23.66%)明显高于对照组(13.75%).结论:成功分离得到了小鼠ING4基因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该质粒转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可延长G2期并可促使细胞凋亡.
作者:王金志;缪竞诚;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β型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下颌下腺的可能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细胞、泡心细胞、闰管、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ER-β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阳性细胞胞质内,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存在ER-β,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下颌下腺功能进行调控.
作者:唐旭;于辉;初晨宇;金晓航;黄威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AD主要病理表现是细胞外的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以及神经细胞和突触数量的减少[1,2].近年来在探索AD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脑内的神经元中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等)的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可能与AD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联[3~5].为此,我们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加入Aβ1~40多肽片段,进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分析[6].
作者:姚柏春;孙天敏;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是依据细微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以定点供区和受区,而相关解剖学科研和教学的实物模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红色乳胶灌注、X线放射摄像、Photoshop的层处理技术并结合透明、拼接、剪裁等功能,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现简介如下.
作者:肖建忠;任家武;谭双香;王兴海;彭珍山;陈胜华;李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仫佬族短串联重复序列(STR)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TR、基因扫描及基因分型技术,研究广西仫佬族无关个体3个STR位点(CSF1PO、TPOX、TH01)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9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27~0.5297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378,多态信息总量为0.6152,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0,非父排除率达0.8127.结论:仫佬族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特点,实用价值较高,故以上数据可用于群体遗传学、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研究.
作者:邓琼英;郭灵;徐林;汪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理状态下,大鼠十二指肠受到不同浓度氯化钠刺激后,孤束核(NTS)中神经元的活动性.方法:在大鼠十二指肠内恒流灌注0.86 mol/L NaCl、0.15 mol/L NaCl、去离子水以及104mol/L5-HT,然后对各处理组中不同的NTS部位进行c-fos免疫组化,并作定量分析.结果:0.86 mol/LNaCl以及5 HT组可以引起NTS各平面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且明显高于0.15 mol/LNaCl组、去离子水组以及假手术组.结论:在大鼠十二指肠给予0.86 mol/L NaCl,可以经迷走神经通路上传到NTS,由NTS整合内脏信息上传至更高一级中枢;而给予0.15 mol/LNaCl和去离子水,则不能激活NTS内的内脏感觉神经元.
作者:夏青;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整体原位杂交技术(Whole-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已被应用于对生物基因表达的研究上[1~5],它可以比较直观全面地看到基因的表达部位,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线索,而不用象切片杂交需将结果迭加分析进行三维重建.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定位表达,甚至可观察到亚细胞结构的分布[6,7].因此该技术已成为研究新基因表达的有力手段.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中,图像判读是结果的关键部分,如何减少结果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们通过UTHSCSA ImageTool v3.0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可有效减少结果中的假阳性.
作者:杜娟;马子敏;刘淑红;吴燕;范文红;王松灵;范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胰腺S100蛋白表达的发生和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选用S100蛋白抗体对30例人胚胎胰腺进行标记.结果: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沿腺泡、导管和血管分布.胎龄14周胰腺内开始出现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样结构,并随胎龄逐渐增加,至胚胎发育后期(胎龄24~28周)达到高峰,至35周后开始减少.结论:胰腺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
作者:尹洪萍;朱有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催产素在大细胞基底核(NBM)内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于Wistar雄性大鼠大细胞基底核内微量注入不同剂量(0,0.2,2,8 nmol)的催产素及催产素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然后用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其量效关系.结果:NBM内注入2及8 nmol催产素组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潜伏期)显著延长,0.2 nmol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有显著性差异,先注入催产素拮抗剂后再注入催产素,其找到平台的时间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BM内的催产素损害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是通过催产素受体介导的.
作者:杨伯宁;韦力;周三国;黎有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在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中克隆表达趋化因子CCL2,以进一步研究趋化因子与肿瘤的关系.方法: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CCL2 cDNA,将此片段重组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脂质体FuGENE6转染鼠黑色素瘤B-16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结果: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转染B-16细胞中有较强CCL2的表达,体外趋化实验表明重组CCL2有生物学活性.结论:获得有趋化活性的重组CCL2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
作者:胡凯猛;熊俊;冀凯宏;汤淑萍;刘厚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为38.9%,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是促进食管鳞癌经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逄小红;田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百年来,许多学者为研究器官内血管立体构筑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了多种显示微血管构筑的方法,诸如墨汁灌注法[1],橡胶[2]、维尼龙[3]血管、淋巴管立体铸型法,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4],碱性磷酸酶法(钙铅法)[5]以及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TA-Fe法)[6,7],为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做出了贡献.继TA-Fe法媒染微血管后,我们又发现单宁酸过度媒染某些组织结构,有类似电镜标本负染色技术效果,清晰地显示了大鼠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器官的血管构筑特点.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马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关节近头端的近侧环节的运动也围绕运动轴进行.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关节的运动轴[1],环节绕运动轴的转动界定在人体的基本面内[2].由于运动时,上一个关节的旋转将改变下一个关节的解剖学方位,所以,在描述近侧环节的运动时,还应有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作为参照系.
作者:吴环成;胡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外膜中成纤维细胞是否活化.方法:左旋支慢性阻塞诱导冠状动脉侧支的生长.采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术研究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中波形蛋白和层粘蛋白(FN)的表达变化;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的成纤维细胞数目剧增,FN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别是正常血管外膜中的5倍和8.6倍;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的成纤维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结论:在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外膜的成纤维细胞由静止状态变成活跃表型,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对侧支血管的外向生长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谢应桂;蔡维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