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NaCl刺激对大鼠孤束核c-fos表达的影响

夏青;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满小华

关键词:c-fos, 大鼠, 孤束核, 十二指肠
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状态下,大鼠十二指肠受到不同浓度氯化钠刺激后,孤束核(NTS)中神经元的活动性.方法:在大鼠十二指肠内恒流灌注0.86 mol/L NaCl、0.15 mol/L NaCl、去离子水以及104mol/L5-HT,然后对各处理组中不同的NTS部位进行c-fos免疫组化,并作定量分析.结果:0.86 mol/LNaCl以及5 HT组可以引起NTS各平面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且明显高于0.15 mol/LNaCl组、去离子水组以及假手术组.结论:在大鼠十二指肠给予0.86 mol/L NaCl,可以经迷走神经通路上传到NTS,由NTS整合内脏信息上传至更高一级中枢;而给予0.15 mol/LNaCl和去离子水,则不能激活NTS内的内脏感觉神经元.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再髓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升主动脉缩窄鼠升主动脉瘤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升主动脉缩窄鼠升主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为动脉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以幼年Wistar大鼠制作升主动脉缩窄鼠动脉瘤模型,取出动脉瘤,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动脉瘤的弹力板出现肥大、断裂,弹力板间的弹力纤维广泛破坏;动脉瘤壁中有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大部分萎缩或消失;动脉瘤内皮严重受损,部分动脉瘤壁中有红细胞浸润.结论:动脉瘤存在超微结构的改变,提示以上形态学改变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范军;柏树令;朱小兵;刘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西融水苗族群体中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了解广西融水苗族人群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3S1358、vWA、FGA、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I3S317、D7S820遗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法采集融水苗族个体的血样,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基因座,用ABI Prism(R)3100型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9个STR位点共检测出97种等位基因、297种基因型,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平均杂合度0.786,累积个人识别力0.999 999 999 97,累积非父排除率0.999 998,多态信息总量0.999 998 89.结论:苗族群体的9个STR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遗传稳定性,可作为广西苗族的民族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鉴定的基础数据.

    作者:周丽宁;覃耀春;徐林;玉洪荣;邓祥发;魏博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心不同部位心肌酶的分布

    目的:探讨人胎心各腔壁的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了胎儿和成人心脏的5种酶.结果: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 P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在心室壁的含量均明显大于心房壁,且右心大于左心;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在心房的含量略大于右心室,心房和右心室明显大于左心室.结论:人体胎心各腔壁内某些酶的含量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相关.

    作者:田清友;魏子峰;王守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体外神经元培养中Aβ1~40诱导cyclin A的异常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AD主要病理表现是细胞外的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以及神经细胞和突触数量的减少[1,2].近年来在探索AD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脑内的神经元中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等)的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可能与AD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联[3~5].为此,我们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加入Aβ1~40多肽片段,进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分析[6].

    作者:姚柏春;孙天敏;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 h再灌注1~2 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试TPA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作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实验组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显著地小于正常对照组,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显著地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TPA的活性升高,使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作者:陈少强;杨瑞铭;张更;徐榕清;黄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锁乳突肌亚部肌构筑、肌梭和神经入肌点定位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人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刘茂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半乳糖急性致衰老动物模型剂量的探讨

    目的:探讨D-半乳糖皮下注射法致小鼠衰老模型的佳剂量,复制实验用小鼠衰老模型.方法:选用3月龄健康昆明小鼠30只,分为D-半乳糖75 mg·kg-1组、100 mg·kg-1组、125 mg·kg-1组.设3月龄和12月龄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分别观测脑、心肌、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脂褐素含量,血清和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实验组和12月龄对照组的脑中SOD、MDA和脂褐素含量均较3月龄显著增高,但以100 mg·kg-1组和125 mg·kg-1组为显著.结论:D-半乳糖100 mg·kg-1和125 mg·kg-1皮下注射6周可以较好地复制出小鼠衰老模型.

    作者:余资江;应大君;董世武;刘乐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解剖学

    目的:为部分性脾栓塞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脾动脉的脾支和胰尾动脉.结果:(1)脾内径1 mm的动脉支数为20(18~33)支,源自上、下脾叶动脉的支数大致相等,其比例为9:9~16:17,上、下叶间存在无血管区;(2)胰尾动脉大多发自下叶支,起始处内径为1.14(1.12~1.22)mm.结论:在超选择性插管基础上实施部分性脾栓塞术,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使用2 mm× 2 mm×2 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作者:彭珍山;欧阳四新;谭建国;杨爱华;刘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外侧膝状体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参皂甙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董静尹;孙百强;朱晞;宋志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心瓣膜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国外4所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现状

    2004年8月,我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解剖学术会(IFAA),会议专门对解剖学教学进行了半天的学术报告.现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巴西等几个国家的代表报告的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和改革现状报告如下:

    作者:柏树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体断层标本制作技术方法的改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改良环氧树脂在脏器铸型标本中的应用

    用环氧树脂制作的铸型标本具有支撑力强、收缩率低、成型饱满等特点,但铸型较脆弱、柔韧性差,易造成细小分支折断,从而影响铸型标本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改进配制方法,在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并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用量,以增加铸型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铸型标本主干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末梢具有较好柔韧性,铸型效果理想.现以肺内管道铸型标本为例.

    作者:黄海龙;刘临;应美红;廖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犬心脏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外膜成纤维细胞的激活

    目的:检测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外膜中成纤维细胞是否活化.方法:左旋支慢性阻塞诱导冠状动脉侧支的生长.采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术研究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中波形蛋白和层粘蛋白(FN)的表达变化;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的成纤维细胞数目剧增,FN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别是正常血管外膜中的5倍和8.6倍;生长中侧支血管外膜的成纤维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结论:在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外膜的成纤维细胞由静止状态变成活跃表型,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对侧支血管的外向生长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谢应桂;蔡维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ING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观察ING4基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小鼠肝组织经RT-PCR扩增,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分别用双酶切、PCR、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将其转导进入人肝癌SMMC7721细胞,检测ING4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RT-PCR产物为约750 bp的条带,基因测序正确,转导进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后可延长G2期,其凋亡率(23.66%)明显高于对照组(13.75%).结论:成功分离得到了小鼠ING4基因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NG4,该质粒转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可延长G2期并可促使细胞凋亡.

    作者:王金志;缪竞诚;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迷走食管动脉和肝右动脉、胃右动脉变异一例

    成人女性尸体,观察到支动脉变异.1迷走食管动脉起自肝左外叶动脉肝左外叶动脉在其起点17.0mm、入肝门后7.0mm处发出迷走食管动脉.迷走食管动脉起点处外径为2.4 mm,行经静脉韧带裂出肝至肝胃韧带达食管腹段前壁,分支营养之.肉眼解剖观察未见胃左动脉发分支至食管腹段,且与迷走食管动脉分支间无肉眼见的直接吻合.

    作者:黄群武;顾红玉;赵珠峰;何正端;丁文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名壮族人和17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41.1%、CT基因型占46.1%、TT基因型占12.8%;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28.9%、CT基因型占52.9%、TT基因型占18.2%.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陈秉朴;韦叶生;解继胜;黄海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用图像分析减少整体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假阳性结果

    整体原位杂交技术(Whole-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已被应用于对生物基因表达的研究上[1~5],它可以比较直观全面地看到基因的表达部位,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线索,而不用象切片杂交需将结果迭加分析进行三维重建.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定位表达,甚至可观察到亚细胞结构的分布[6,7].因此该技术已成为研究新基因表达的有力手段.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中,图像判读是结果的关键部分,如何减少结果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们通过UTHSCSA ImageTool v3.0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可有效减少结果中的假阳性.

    作者:杜娟;马子敏;刘淑红;吴燕;范文红;王松灵;范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