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桡掌肌一例

钱月楼

关键词:桡侧腕屈肌腱, 桡动脉, 前臂, 拇长屈肌腱, 骨间前神经, 旋前方肌, 位置, 腕管, 尸体标本, 浅层, 毗邻关系, 动脉分支, 变异, 腕韧带, 总长, 中点, 中部, 掌骨, 腕部, 手术
摘要: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 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宽13 mm,长6.2 cm;肌健长7.0 cm,宽1.6 mm,肌总长13.2 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骨间前神经分支和桡动脉分支从肌腹的近端内侧入肌,与之毗邻的肌肉或肌腱未见有肌束或与之相连系,该肌实属变异的独立肌块.从肌的起、止和位置看,其功能应是屈腕,此肌曾汉宗报道过2例并称之为桡腕肌[1],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腕部手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肌.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心瓣膜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体断层标本制作技术方法的改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加强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人类学的发展

    近,有幸对五年来国内人类学的文献(自然科学部分)做了复习,学到不少东西,感到收获很大,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现就近年来人类学方面文章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供人类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 h再灌注1~2 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试TPA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作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实验组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显著地小于正常对照组,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显著地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TPA的活性升高,使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作者:陈少强;杨瑞铭;张更;徐榕清;黄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成年和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增殖分化

    目的: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Z的5溴脱氧尿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SVZ的BrdU阳性细胞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均在缺血后增加,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但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在新生细胞中部分细胞是BrdU/NeuN或BrdU/GFAP双标细胞,但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作者:晋光荣;刘俊华;李云涛;徐汉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是依据细微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以定点供区和受区,而相关解剖学科研和教学的实物模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红色乳胶灌注、X线放射摄像、Photoshop的层处理技术并结合透明、拼接、剪裁等功能,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现简介如下.

    作者:肖建忠;任家武;谭双香;王兴海;彭珍山;陈胜华;李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关节近侧环节运动的描述

    关节近头端的近侧环节的运动也围绕运动轴进行.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关节的运动轴[1],环节绕运动轴的转动界定在人体的基本面内[2].由于运动时,上一个关节的旋转将改变下一个关节的解剖学方位,所以,在描述近侧环节的运动时,还应有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作为参照系.

    作者:吴环成;胡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再髓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国外4所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现状

    2004年8月,我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解剖学术会(IFAA),会议专门对解剖学教学进行了半天的学术报告.现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巴西等几个国家的代表报告的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和改革现状报告如下:

    作者:柏树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解剖学

    目的:为部分性脾栓塞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脾动脉的脾支和胰尾动脉.结果:(1)脾内径1 mm的动脉支数为20(18~33)支,源自上、下脾叶动脉的支数大致相等,其比例为9:9~16:17,上、下叶间存在无血管区;(2)胰尾动脉大多发自下叶支,起始处内径为1.14(1.12~1.22)mm.结论:在超选择性插管基础上实施部分性脾栓塞术,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使用2 mm× 2 mm×2 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作者:彭珍山;欧阳四新;谭建国;杨爱华;刘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升主动脉缩窄鼠升主动脉瘤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升主动脉缩窄鼠升主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为动脉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以幼年Wistar大鼠制作升主动脉缩窄鼠动脉瘤模型,取出动脉瘤,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动脉瘤的弹力板出现肥大、断裂,弹力板间的弹力纤维广泛破坏;动脉瘤壁中有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大部分萎缩或消失;动脉瘤内皮严重受损,部分动脉瘤壁中有红细胞浸润.结论:动脉瘤存在超微结构的改变,提示以上形态学改变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范军;柏树令;朱小兵;刘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小肠生长抑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R)细胞在胎儿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SS-IR细胞和Gas-IR细胞于11周即可见于小肠三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随着胎龄增长,SS-IR细胞数量和细胞内SS由少至多,其中以十二指肠细胞多,回肠少.Gas-IR细胞和细胞内的Gas在十二指肠中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21周后空肠中则有所减少,回肠中则消失.VIP-IR细胞数量少,整个胎期细胞数量、形态及免疫染色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SS、Gas和VIP在胎儿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表达,提示内分泌激素在胎儿小肠的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王琳;梁文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胰腺S100蛋白表达的发育

    目的:探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胰腺S100蛋白表达的发生和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选用S100蛋白抗体对30例人胚胎胰腺进行标记.结果: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沿腺泡、导管和血管分布.胎龄14周胰腺内开始出现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样结构,并随胎龄逐渐增加,至胚胎发育后期(胎龄24~28周)达到高峰,至35周后开始减少.结论:胰腺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

    作者:尹洪萍;朱有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苯和二甲苯对组织块透明效果的比较

    石蜡包埋术是组织切片中常用的技术,而组织脱水透明方法和程序对后续包埋及切片产生重大影响.二甲苯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透明剂,但是二甲苯很容易引起组织收缩、变脆、硬化,影响切片质量[1],为改善这一情况,有一些代替二甲苯的透明剂的报道[1~4],但有关苯作为透明剂的透明效果,以及苯和二甲苯适应的组织类型和差异一直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就两种透明剂对几种软硬程度不同的组织的透明效果进行比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王立;袁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锁乳突肌亚部肌构筑、肌梭和神经入肌点定位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人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刘茂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基于迭代局部近点法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与融合

    目的:拟开发一种全自动快速配准技术,用于临床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配准与融合.方法: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迭代局部近点法(ILCP)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技术,用临床实际病例的CT、MRI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全自动快速配准效果,结果显示ILCP法比普通ICP法快10~30倍,比大互信息法快8~10倍;耗时可以为临床医生所接受.结论:所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穆晓兰;王满宁;宋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组CCL2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建立及生物学活性的鉴定

    目的:在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中克隆表达趋化因子CCL2,以进一步研究趋化因子与肿瘤的关系.方法: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CCL2 cDNA,将此片段重组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脂质体FuGENE6转染鼠黑色素瘤B-16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结果: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转染B-16细胞中有较强CCL2的表达,体外趋化实验表明重组CCL2有生物学活性.结论:获得有趋化活性的重组CCL2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

    作者:胡凯猛;熊俊;冀凯宏;汤淑萍;刘厚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鼠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目的:探讨小鼠肾小体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培养、后肾移植和光、电镜技术对发育不同阶段的肾小体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3 d后肾尚未出现肾小体时,经培养5 d,或移植到受鼠5 d后出现了成熟的肾小体的结构.电镜下观察表明: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随后两层膜融合.早期内皮细胞无核部分是连续的,无小孔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小孔结构增多.早期足细胞有两种类型,明型和暗型,细胞基部伸出小突起并穿过基膜与内皮细胞紧贴.结论:血管球来源于内源性后肾细胞.发育过程中足细胞与内皮有结构上的接触,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足细胞有两型.

    作者:郭敏;李晓明;王旭;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为38.9%,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是促进食管鳞癌经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逄小红;田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种不同年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目的:比较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性状,为选择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α-MEM培养液中进行骨髓MSCs培养,测定生长曲线、细胞贴壁率及NaAsO2对骨髓MSCs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等方面是相似的,胎儿骨髓MSCs的扩增潜能明显强于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对NaAsO2的耐受性也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高.结论:从老年人、成人及胎儿骨髓中可分离培养出骨髓MSCs,在体外保持有效扩增能力.胎儿骨髓MSCs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更原始,具有更大的体外扩增潜能,可做为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

    作者:姜玉峰;慕晓玲;李思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