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苯和二甲苯对组织块透明效果的比较

王立;袁芳

关键词:二甲苯, 组织脱水, 透明剂, 组织切片, 方法和程序, 组织收缩, 组织类型, 石蜡包埋, 切片质量, 硬化, 技术, 程度
摘要:石蜡包埋术是组织切片中常用的技术,而组织脱水透明方法和程序对后续包埋及切片产生重大影响.二甲苯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透明剂,但是二甲苯很容易引起组织收缩、变脆、硬化,影响切片质量[1],为改善这一情况,有一些代替二甲苯的透明剂的报道[1~4],但有关苯作为透明剂的透明效果,以及苯和二甲苯适应的组织类型和差异一直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就两种透明剂对几种软硬程度不同的组织的透明效果进行比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神经元培养中Aβ1~40诱导cyclin A的异常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AD主要病理表现是细胞外的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以及神经细胞和突触数量的减少[1,2].近年来在探索AD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脑内的神经元中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等)的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可能与AD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联[3~5].为此,我们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加入Aβ1~40多肽片段,进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分析[6].

    作者:姚柏春;孙天敏;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牙片切割装置的研制及使用

    牙片标本是解剖学及口腔专业教学的常用教学标本,用钢锯或牙科钻车切制牙片标本较为困难,而且不很安全.我们在制作牙片标本时,制作了一个切割装置,经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光宗;宋岩;于素英;王金平;鞠晓华;杜晓东;冷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迷走食管动脉和肝右动脉、胃右动脉变异一例

    成人女性尸体,观察到支动脉变异.1迷走食管动脉起自肝左外叶动脉肝左外叶动脉在其起点17.0mm、入肝门后7.0mm处发出迷走食管动脉.迷走食管动脉起点处外径为2.4 mm,行经静脉韧带裂出肝至肝胃韧带达食管腹段前壁,分支营养之.肉眼解剖观察未见胃左动脉发分支至食管腹段,且与迷走食管动脉分支间无肉眼见的直接吻合.

    作者:黄群武;顾红玉;赵珠峰;何正端;丁文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雌激素受体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目的:探讨雌激素β型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下颌下腺的可能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细胞、泡心细胞、闰管、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ER-β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阳性细胞胞质内,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存在ER-β,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下颌下腺功能进行调控.

    作者:唐旭;于辉;初晨宇;金晓航;黄威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桡掌肌一例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 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宽13 mm,长6.2 cm;肌健长7.0 cm,宽1.6 mm,肌总长13.2 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骨间前神经分支和桡动脉分支从肌腹的近端内侧入肌,与之毗邻的肌肉或肌腱未见有肌束或与之相连系,该肌实属变异的独立肌块.从肌的起、止和位置看,其功能应是屈腕,此肌曾汉宗报道过2例并称之为桡腕肌[1],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腕部手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肌.

    作者:钱月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催产素在大细胞基底核中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探讨催产素在大细胞基底核(NBM)内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于Wistar雄性大鼠大细胞基底核内微量注入不同剂量(0,0.2,2,8 nmol)的催产素及催产素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然后用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其量效关系.结果:NBM内注入2及8 nmol催产素组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潜伏期)显著延长,0.2 nmol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有显著性差异,先注入催产素拮抗剂后再注入催产素,其找到平台的时间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BM内的催产素损害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是通过催产素受体介导的.

    作者:杨伯宁;韦力;周三国;黎有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鼠移植瘤淋巴管分布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目的:观察小鼠移植瘤内淋巴管的分布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方法:于小鼠腹股沟区皮下接种肝癌细胞株(H22),分期取材.用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和VEGFR-3免疫组化法观察淋巴管的分布;检测ICAM-1在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在肿块的周边部可见少量褐色的毛细淋巴管,VEGFR-3阳性表达.ICAM-1在肿瘤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都有表达,随肿瘤的发展而增强.结论:在移植瘤中存在毛细淋巴管,可能为新生的;ICAM-1在肿瘤细胞及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可能与癌淋巴管转移有关.

    作者:廖颖;赵玲辉;李晓冬;李玉兰;张雅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西仫佬族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研究中国仫佬族短串联重复序列(STR)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TR、基因扫描及基因分型技术,研究广西仫佬族无关个体3个STR位点(CSF1PO、TPOX、TH01)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9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27~0.5297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378,多态信息总量为0.6152,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0,非父排除率达0.8127.结论:仫佬族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特点,实用价值较高,故以上数据可用于群体遗传学、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研究.

    作者:邓琼英;郭灵;徐林;汪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加强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人类学的发展

    近,有幸对五年来国内人类学的文献(自然科学部分)做了复习,学到不少东西,感到收获很大,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现就近年来人类学方面文章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供人类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体断层标本制作技术方法的改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风池穴的神经径路

    目的:研究风池穴的神经径路.方法:针灸组大鼠对风池穴行透刺法后,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于不同时间点,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冰冻切片.结果:针灸后第1天,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对照组上述部位的HRP阳性神经元的面密度等较针灸组小.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面神经的耳后支、第2~3颈神经前支分别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作者:席刚明;汪华侨;魏国耀;袁群芳;范华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广西融水苗族群体中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了解广西融水苗族人群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3S1358、vWA、FGA、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I3S317、D7S820遗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法采集融水苗族个体的血样,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基因座,用ABI Prism(R)3100型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9个STR位点共检测出97种等位基因、297种基因型,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平均杂合度0.786,累积个人识别力0.999 999 999 97,累积非父排除率0.999 998,多态信息总量0.999 998 89.结论:苗族群体的9个STR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遗传稳定性,可作为广西苗族的民族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鉴定的基础数据.

    作者:周丽宁;覃耀春;徐林;玉洪荣;邓祥发;魏博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再髓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参皂甙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董静尹;孙百强;朱晞;宋志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47和热休克蛋白60在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热休克蛋白47(Hsp47)和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情况.方法:于GD11~GD18,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四肢,于GD13~GD18取得肾,利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Hsp47和Hsp60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Hsp47在GD11~GD12和GD18的脑、GD11~GD12和GD17~GD18的眼、GD11~GD12和GD16~GD18的肺、GD11~GD18的肝脏不表达,在其余时间和其余器官均有表达;Hsp60在GD11~GD18时段胚胎的脑、眼、心、肺、胃、肝、肾(GD13~GD18)、四肢中均有表达.结论:Hsp47和Hsp60在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丰度,其表达模式也不一致;Hsp47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有重要功能,Hsp60则具有广泛表达的特点.

    作者:朱勇飞;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母语在局部解剖学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当前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医学名词约有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1],且与解剖学名词相关或由其派生的术语几乎占医学专业词汇的七成[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医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但母语水平对其影响如何?为此,本文展开了相关调查分析.

    作者:吴巍;宋健;戴冀斌;唐燕;田宗文;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心瓣膜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为38.9%,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是促进食管鳞癌经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逄小红;田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是依据细微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以定点供区和受区,而相关解剖学科研和教学的实物模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红色乳胶灌注、X线放射摄像、Photoshop的层处理技术并结合透明、拼接、剪裁等功能,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现简介如下.

    作者:肖建忠;任家武;谭双香;王兴海;彭珍山;陈胜华;李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鼠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目的:探讨小鼠肾小体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培养、后肾移植和光、电镜技术对发育不同阶段的肾小体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3 d后肾尚未出现肾小体时,经培养5 d,或移植到受鼠5 d后出现了成熟的肾小体的结构.电镜下观察表明: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随后两层膜融合.早期内皮细胞无核部分是连续的,无小孔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小孔结构增多.早期足细胞有两种类型,明型和暗型,细胞基部伸出小突起并穿过基膜与内皮细胞紧贴.结论:血管球来源于内源性后肾细胞.发育过程中足细胞与内皮有结构上的接触,上皮基膜先于内皮基膜出现,足细胞有两型.

    作者:郭敏;李晓明;王旭;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