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颖;赵玲辉;李晓冬;李玉兰;张雅芳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家兔趾长伸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与肌梭的分布.方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趾长伸肌是短肌束构成的长肌,肌束起点高的,止点相应亦较高.连于第2趾的肌纤维占据了肌腹上1/3,止于其余3趾的肌纤维位于下2/3.趾长伸肌的神经来自2条肌外神经干,上支及其分支支配第2趾的肌纤维,下支司其余3趾.运动终板分布除冠状切面上为弥漫的黑色颗粒外,其余各切面均为一条连续的运动终板带.各部的肌梭密度分别是:起端33.95个/g、肌腹中部44.76个/g、止端为零.结论:家兔趾长伸肌内,肌梭分布不均匀.肌内神经分支密集的部位,运动终板集聚、肌梭密度亦高.家兔趾长伸肌具有划分亚部的特征.
作者:杨胜波;薛黔;李季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仫佬族短串联重复序列(STR)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TR、基因扫描及基因分型技术,研究广西仫佬族无关个体3个STR位点(CSF1PO、TPOX、TH01)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9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27~0.5297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378,多态信息总量为0.6152,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0,非父排除率达0.8127.结论:仫佬族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特点,实用价值较高,故以上数据可用于群体遗传学、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研究.
作者:邓琼英;郭灵;徐林;汪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胰腺S100蛋白表达的发生和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选用S100蛋白抗体对30例人胚胎胰腺进行标记.结果: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沿腺泡、导管和血管分布.胎龄14周胰腺内开始出现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纤维样结构,并随胎龄逐渐增加,至胚胎发育后期(胎龄24~28周)达到高峰,至35周后开始减少.结论:胰腺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
作者:尹洪萍;朱有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胎心各腔壁的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了胎儿和成人心脏的5种酶.结果: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 P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在心室壁的含量均明显大于心房壁,且右心大于左心;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在心房的含量略大于右心室,心房和右心室明显大于左心室.结论:人体胎心各腔壁内某些酶的含量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相关.
作者:田清友;魏子峰;王守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有幸对五年来国内人类学的文献(自然科学部分)做了复习,学到不少东西,感到收获很大,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现就近年来人类学方面文章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供人类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AD主要病理表现是细胞外的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以及神经细胞和突触数量的减少[1,2].近年来在探索AD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脑内的神经元中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等)的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可能与AD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联[3~5].为此,我们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加入Aβ1~40多肽片段,进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分析[6].
作者:姚柏春;孙天敏;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SP)对体外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以细胞因子即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作比较,观察不同浓度ASP以及细胞因子+不同浓度的ASP对小鼠脾脏DCs的增殖作用.结果:ASP 31.25~250μg/ml可明显刺激小鼠脾脏DCs增殖,与细胞因子组相比,其中间浓度62.5~125 μg/ml作用明显;ASP+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增殖作用,且其在较低浓度31.25、62.5、125μg/ml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结论:ASP不仅能促进小鼠脾脏DCs的增殖,而且与细胞因子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
作者:王斌;李杰芬;胡岳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定位.方法: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分析小肠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结果:在小鼠成长过程中,AKP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14活性强,Da活性弱;共出现2条AKP同工酶带,各同工酶的活性随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AKP活性主要出现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结论:小肠AKP可能参与某些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运输,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小肠的机能分化有关.
作者:王俊丽;李金亭;李冰冰;傅山岗;陈卫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在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中克隆表达趋化因子CCL2,以进一步研究趋化因子与肿瘤的关系.方法: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CCL2 cDNA,将此片段重组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脂质体FuGENE6转染鼠黑色素瘤B-16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结果: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转染B-16细胞中有较强CCL2的表达,体外趋化实验表明重组CCL2有生物学活性.结论:获得有趋化活性的重组CCL2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
作者:胡凯猛;熊俊;冀凯宏;汤淑萍;刘厚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R)细胞在胎儿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SS-IR细胞和Gas-IR细胞于11周即可见于小肠三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随着胎龄增长,SS-IR细胞数量和细胞内SS由少至多,其中以十二指肠细胞多,回肠少.Gas-IR细胞和细胞内的Gas在十二指肠中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21周后空肠中则有所减少,回肠中则消失.VIP-IR细胞数量少,整个胎期细胞数量、形态及免疫染色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SS、Gas和VIP在胎儿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表达,提示内分泌激素在胎儿小肠的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王琳;梁文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当前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医学名词约有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1],且与解剖学名词相关或由其派生的术语几乎占医学专业词汇的七成[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医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但母语水平对其影响如何?为此,本文展开了相关调查分析.
作者:吴巍;宋健;戴冀斌;唐燕;田宗文;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催产素在大细胞基底核(NBM)内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于Wistar雄性大鼠大细胞基底核内微量注入不同剂量(0,0.2,2,8 nmol)的催产素及催产素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然后用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其量效关系.结果:NBM内注入2及8 nmol催产素组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潜伏期)显著延长,0.2 nmol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有显著性差异,先注入催产素拮抗剂后再注入催产素,其找到平台的时间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BM内的催产素损害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是通过催产素受体介导的.
作者:杨伯宁;韦力;周三国;黎有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β型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下颌下腺的可能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细胞、泡心细胞、闰管、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ER-β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阳性细胞胞质内,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存在ER-β,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下颌下腺功能进行调控.
作者:唐旭;于辉;初晨宇;金晓航;黄威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部分性脾栓塞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脾动脉的脾支和胰尾动脉.结果:(1)脾内径1 mm的动脉支数为20(18~33)支,源自上、下脾叶动脉的支数大致相等,其比例为9:9~16:17,上、下叶间存在无血管区;(2)胰尾动脉大多发自下叶支,起始处内径为1.14(1.12~1.22)mm.结论:在超选择性插管基础上实施部分性脾栓塞术,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使用2 mm× 2 mm×2 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作者:彭珍山;欧阳四新;谭建国;杨爱华;刘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人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刘茂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董静尹;孙百强;朱晞;宋志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