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朝双;卢洪煊;王兴海;石瑾;傅群武;刘明照
目的:从人脑组织中克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方法:从胎脑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获得该基因的cDNA,构建pHBTR重组质粒,通过蓝白斑筛选及限制性内切酶鉴定,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 500bp,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为5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将该基因与人胎盘TR基因比较发现两者的同源性为99%,在核苷酸序列上有5处碱基不同;且在氨基酸序列上也有4处不同.结论:首次获得中国人脑TR基因.
作者:孙茂民;徐江英;夏春林;许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表面超微结构.方法:用扫描电镜对海马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具有梭形、锥体形、多角形等多种形态,细胞突起长短不一,粗细不匀,可见形态不同,大小不均的膨体样结构,树突上可见树突棘,突起未端可见生长锥,突起之间有连接.结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具有与在体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
作者:王增贤;王怀经;李振中;王怀星;王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直接测算女性青年人体各环节体积.方法:采用CT-图像分析法,对50例女性样本(18~23岁)进行全身CT横断层扫描、影像分析和测算.结果:获得了样本各环节的长度和体积等惯性数据并建立了以身高、体重为自变量的直接计算青年人体各环节体积的二元回归方程.结论:为直接确定女性青年人体的体积分布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作者:王晓慧;石岫昆;陈野;王飞宇;石秀权;耿守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隔-下托投射定位关系.材料与方法:1%WGA-HRP与10%HRP混合液用微量注射器注射入大鼠背侧下托,存活36 h,取材.海马切片用H2O2-DAB显色确定注射点位置,隔区切片用TMB显色显示逆行标记神经元.结果:HRP逆行标记细胞主要出现于同侧内侧隔核(MS)和斜带核(NDBV),Bregma点0.70 mm~0.48mm的平面上达到高峰.对侧MS和NDBV仅见少量逆行标记神经元.结论:下托接受同侧MS-NDBV大量神经元投射,其中背海马下托前部与MS-NDBV的中部存在明显定位关系.
作者:顾峻;林彤;李志宏;刘文超;黄耀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本文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塔尔族人群的肤纹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和足纹,样本包括29名男性和24名女性.结果:调查的项目有TFRC、a-bRC、atd、tPD、指纹、指间纹、手小鱼际、猿线、大拇趾球纹、趾间纹、足小鱼际纹和足跟纹等.结论:左右同名对应的指纹(足纹)显示同类花纹的组合多于期望值,表明同类花纹有亲和性或相容性.本文为人类学、遗传学和医学提供了较完整的数据集.
作者:袁疆斌;徐双进;张海国;迪拉娜·阿巴斯;谢展华;黄薇;王铸钢;陆振虞;陈仁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眼球外肌麻痹导致的斜视及A-V型斜视常采用眼直肌止点移位术来矫治[1].这种手术与眼直肌止点后退、徙前术相比,前者是改变眼直肌对眼球的施力方向.后者则主要改变眼直肌对眼球的施力大小.
作者:王灵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10个月以上的童尸,去除头、颈、胸、腹、背及一侧上、下肢皮肤和皮下组织,保留胸、腹及背部的皮神经.
作者:詹朝双;卢洪煊;王兴海;石瑾;傅群武;刘明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米酵菌酸对人膀胱癌细胞毒性、杀伤作用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酵菌酸加入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24 h后,用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米酵菌酸低浓度组细胞体积变小,核浆比增大,培养液中死亡细胞增多;高浓度组细胞体积进一步变小,核浆比进一步增大,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电镜下多数线粒体嵴断裂、空泡样变和髓样变;核染色质边集,核周隙增宽;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结论:米酵菌酸对人膀胱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有显著影响.
作者:李锋杰;王尊哲;吴洪娟;张艳玲;安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以往在制作保留骨骼的肢体血管铸型标本时通常采用碱腐蚀法[1,2].它具有快捷、能完整保留关节囊等优点,但由于肢体各部位的软组织厚薄不均,其时间、浓度不易掌握.
作者:石瑾;王兴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跟上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时代步伐[1],我们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网的基础上组建了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作者:谭立文;李振强;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心肌局部冷冻后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中,利用冷冻探头(-60℃)对心肌进行局部冷冻,用温的生理盐水复温.研究心脏输出功能、心脏电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急性期可见到心肌呈炎性改变,远期可见到疤痕形成;冷冻前后、心电图、电解质以及心室舒张、收缩压未见变化;心肌酶谱各项酶明显升高.结论:心肌冷冻是安全的;疤痕形成可能是心肌传导阻滞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硒在预防大鼠实验性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肾上腺皮质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用断乳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盐水对照组、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和Selenite+MNNG组,用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肾上腺皮质的变化.结果:补硒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pHSD)的组化反应减弱,与MNN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MNNG组大鼠SDH和3β-HSD的反应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硒在预防大鼠实验性胃癌过程中,可能参与了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
作者:史福军;李艳萍;唐军民;唐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牙釉质微量元素方面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和比较双方的牙釉质中21种微量元素.结果:两者在Sr、Cu、Be、Co、Mn、V、Ba和Mg微量元素方面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Fe、Ti和Cr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P<0.05),而在P、Cd、Ni、Zn、La、Mo、Ca、Pb和Al方面几乎相同(P>0.05).结论:通过牙釉质的对比测定,延边地区朝鲜和汉族在11种微量元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上述资料可为今后口腔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方贤浩;金昌洙;金永哲;朴正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网状纤维染色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传统方法很多,但都存在着以下缺点:染色时间较长,溶液配制量不宜过少,染色液需要现用现配且很少能重复利用等,如此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便并造成试剂的浪费.
作者:李冰;刘同慎;马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肢体真皮下血管网的构成和形态.方法:成人前臂和小腿27例,乳胶或碳素墨水灌注,结合巨微解剖和组织学方法观察真皮下血管网的动脉来源及其在皮肤内的走行、分支、吻合.结果:前臂和小腿的真皮下血管网来源于直接皮动脉、肌皮动脉和隔皮动脉,而以后者为主.动脉在真皮下层的行程较长,走行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相互吻合成较粗的血管网.后者进一步逐级分支、吻合,形成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结论:肢体真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下层,在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是皮肤血供的直接来源,也是超薄皮瓣容易成活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陶凯忠;陈尔瑜;党瑞山;纪荣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无细胞真皮基质.方法:用高渗盐除去异体皮肤的表皮细胞,经戊二醛交联后以低浓度NaOH消蚀以除去真皮中的细胞成分,得到无细胞真皮基质.结果:皮肤中所有细胞成分都被消除,胶原纤维稍松散,结构完整,排列正常.结论:经高渗盐-NaOH消蚀法能完全去除皮肤中的细胞成分而不损伤胶原纤维的三维结构,制备过程简单,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红;车鹏程;王学礼;张煜;王保芝;陈铎;马俊华;冯光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小鼠受精卵冷冻解冻后的发育效果.方法:在20℃室温下,用玻璃化冷冻液(含乙二醇,丙二醇和葡聚糖)对昆明小白鼠受精卵进行一步法和二步法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当乙二醇为20%(V/V),丙二醇为20%(V/V),葡聚糖为20%(W/V)时,一步法的2 min平衡组(72%)和二步法的1 min平衡组(75%)发育效果好,明显优于其它各实验组(P<0.01),但与对照组(98%)相比仍有极显著差异(P<0.01).将玻璃化冷冻效果较好组的胚胎移植后,得到较高的妊娠产仔率,与新鲜胚胎的移植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实验所用的玻璃化冷冻方法效果较好,解冻后胚胎的发育率较高.
作者:孙艳香;姜国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体外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了VEGF-CmRNA和VEGF-C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的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检测到VEGF-CmRNA以较高水平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DA-MB-231细胞的胞浆中有棕黄色阳性颗粒,而阴性对照细胞的胞浆中则均无阳性颗粒.结论: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在体外能够转录VEGF-C mRNA并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
作者:高杰;刘执玉;毕玉顺;田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荧光色素染色法突出的特点是具非常高的敏感性.因此荧光显微术在各个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能用来作荧光染料的物质通常是以苯环为基础的芳香族化合物和一些杂环化合物….
作者:钟瑞冲;林卡莉;朱修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细胞的形态特性,为研制融合细胞疫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免疫磁珠法分离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融合,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树突状细胞、融合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树突状细胞与MCF7细胞按10:1比例融合后,一个乳腺癌细胞可以与一个或多个树突状细胞相融合;扫描电镜下可见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表面有突起,树突状细胞/MCF7融合细胞具两种亲代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结论:树突状细胞与人乳腺癌细胞融合后无明显的形态改变.
作者:伊焕发;唐军民;唐岩;孙红亚;甄昱;戴燕;秦屹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