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来;丛兴忠;李玉泉;覃开荣;徐刚;张炎;杨向群;张传森
本文应用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颈动脉狭窄中的非线性的血液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该研究中假定颈动脉是刚性轴对称的狭窄管,血液是粘性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
作者:伍时桂;胡利民;王家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Womersley曾用受约束均匀弹性管模型分析动脉中的脉动血液流,由此得出了血流脉搏波波速随血管弹性、血液粘度、脉动频率、血管所受周围结缔组织约束等因素变化的特征.然而,近年来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血管存在一个非圆管的零应力状态.
作者:严育兵;柳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High grade stenoses may cause critical flow and mechanical conditions such as negative pressure, flow separation,high shear stress and wall compression in arterie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platelet aggregation, thrombus formation, atherosclerosis growth and plaque cap rupture which leads directly to stroke and heart attack. The exact mechanism of these events and the conditions causing them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lood flow is highly pulsatile.
作者:Dalin Tang;Xueke Chen;Chun Yang;Shunnichi Kobayashi;David N. Ku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在研究EC本构关系和EC的被动变形的过程中,EC的理论与计算模型已提出了许多.然而,这些模型大多都是针对微吸管测试技术环境提出的.关于流体环境中EC模型的建立,仍然是一个很沉寂的领域,以往大多的研究集中于流场环境对EC结构与形态的影响,至于EC本身在流场中的受力研究,还鲜有报导.在流体环境中,EC的连接组成了流场的壁面边界,EC与EC以及EC与流体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提出适合流体环境的EC模型,对揭示流体环境下EC的结构变化以及力学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起的血管致病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廖东华;曾衍钧;李珏;匡震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超声引导微波介入治疗肝癌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三维适形治疗是人们探索的方向.肝脏肿瘤组织多呈类球形,三维适形就是构造与肿瘤形状吻合的有效治疗温度区(>54oC),对于单天线微波热场,已经有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它对于小范围的呈梭型的肝部肿瘤能有效覆盖,但直径超过3cm或呈类球形的肿瘤,单探头微波热场无能为力,局部区域温度不足以杀灭肿瘤细胞,这与介入式微波热疗的原则(一次彻底灭活)相违背.
作者:陈新;南群;彭见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胸腰椎微骨折与疲劳的关系.方法收集7例成人T12至L4的胸腰椎标本.将标本随机分为5组:I,对照组(不施加任何载荷,n=6);II, 轴向压缩破坏组(n=6),III,IV, V为疲劳载荷组(n=7).力学测试前测试所有标本的骨密度.疲劳组的载荷频率为2Hz,疲劳次数为20,000次.III到V疲劳组的疲劳载荷分别为II组破坏载荷的10%,20%和30%.力学测试后拍摄X线平片.
作者:欧阳钧;陆瓞骥;吕维佳;梁智仁;彭田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人膝关节是人体主要也是重要的关节之一.由于其在临床医学、康复工程、生物机械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长期来吸引了大量的生物力学研究者投入对其的研究,也是生物力学领域中具挑战性的课题之--.而人膝关节病变更是直接与膝关节处所受应力大小有紧密关系.
作者:王西十;白瑞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文宗曜教授等近年提出的新型激光衍射法与传统激光衍射法的差别在于:把红细胞悬浮在低粘度介质中,测量它们在突然停止剪切之后的动态松弛过程,由快慢两个时相的数据分别得到红细胞的小变形指标 (DI)d 和取向指标 (DI)or.本文由这一小变形指标 (DI)d 出发,通过对于红细胞的受力分析,推算出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性模量E.红细胞膜的本构方程指出T=E/2(λ2-1/λ2),这里T是细胞膜小微元受到的张力,λ是细胞膜小微元的拉伸比.
作者:严宗毅;尚俊杰;山慧贤;文宗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1年文宗曜、陶祖莱等提出了新型激光衍射法,该法使用低粘的PBS作为悬浮介质,将由传统激光衍射法得到的变形指数分解为表征红细胞沿C=0轨道取向并产生等容小变形的取向指数(DI)or和小变形指数(DId),来研究红细胞的微观流变特性.文宗曜、严宗毅等又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小变形指数来计算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的公式.
作者:文宗曜;姚伟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特征.我们对确诊的贲门失弛缓症28例(男17例,女11例),率先在国内开展肉毒杆菌毒素(BT)局部注射法治疗,在治疗前后,按症状记分法分为轻、中、重度.按定浓度定量定时法作吞钡检查.并进行食管测压,在每次测压中对LES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其动力学的特征及评估疗效.结果如下:
作者:朱梁;张忠兵;姜宗来;沈建伟;施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四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及操作难易程度,以供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选取40只白种猪后足的屈趾深肌腱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切断肌腱后予以修复并记录操作时间,第1组,Tang法;第2组,Cruciate法;第3组,Robertson法;第4组,Silfverskiold法.测定修复肌腱的2-mm裂隙抗张强度、断裂抗张强度及stiffness,观察缝合断裂方式.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红细胞脆性的增加会导致细胞的溶血,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有研究指出随着红细胞的老化,其膜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使之易溶血.Kuypers等用不饱和卵磷脂置换正常人红细胞中的卵磷脂,但不改变其含量,结果发现,随着膜中卵磷脂不饱和度的增加,红细胞稳定性下降,渗透脆性增加.
作者:孙大公;李玉梅;喀蔚波;文宗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创伤性桡骨头脱位的损伤机理.方法对13具成人上肢标本进行了桡骨头脱位的动态模拟冲击试验和扭转试验.观察桡骨头脱位的发生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结果冲击试验(7具)显示:在轻度屈肘、前臂旋前位,摆锤冲击腕掌尺侧部位,可导致挠骨头前半脱位;当前臂轻度旋前或中立位时,则发生桡骨头后外侧半脱位或后半脱位.
作者:沈铁城;苏虹;徐晓峰;孙保苍;胡白香;周志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流以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动脉系统,冠状动脉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的特殊生理功能和解剖学位置,决定了冠状动脉将随心脏的舒缩搏动作整体大幅度的往复运动.因此,在研究冠状动脉中血液动力学问题时,不仅要考虑血管壁弹性对血液脉动流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引起的动脉管壁周期运动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关于作轴向运动的血管中血液脉动流的研究报道,以刚性管模型的结果为主,尚未见到有关既考虑血管壁轴向运动,又考虑血管壁弹性的血液脉动流的分析结果.
作者:姚大康;柳兆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本实验使用反复牵张测定法对临床常用的三种屈肌腱缝合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三组,于Ⅱ区切断第二趾深屈肌腱后分别的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反复牵张速度为25mm/分,频率6次/分,记录第1、第10次牵张功耗,并计算第10次相对于第1次牵张的功耗衰减率,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大功耗及断裂抗张强度.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随着工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四肢长管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加压钢板内固定由于常伴有应力遮挡和各种骨折病的发生其临床应用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相反,随着骨折生物学固定原则的提出,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已经成为四肢长管骨骨折治疗的首选.目前临床使用的交锁髓内针锁钉时大部分需要X线影像增强装置,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尽管部分产品配有瞄准器,但是远端锁钉困难时有发生.
作者:林斌;陈建庭;赵卫东;金大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通过机械振荡刺激对菊花愈伤组织对营养元素吸收情况的实验研究,发现机械振荡刺激在一个佳振荡频率下促进了菊花愈伤组织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菊花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对农业增产、创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刘贻尧;王伯初;赵虎成;段传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脑动静脉畸形(脑AVM)是脑血管系统中结构异常的动静脉短路血管组织,其所导致的异常脑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是造成脑AVM血管破裂出血和产生某些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孙树津;严宗毅;王大明;凌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川芎嗪(TMP-四甲基吡嗪)是中草药川芎的提取物,其化学合成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已广泛在中国应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病的治疗.然而,其效应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测定TMP是否和怎样影响白细胞对ICAM-1的粘附.
作者:庄逢源;赵红;李秀峰;董晞;朱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细胞在基质表面上的定位粘附和生长是组织工程以及基于细胞的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兴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平均直径约为10m m,这种定位必须是微米尺度上的定位.目前有几种技术手段包括光刻法、光化学法和分子自组装单层法可用于达成这个目的,这些手段实际上均为传统半导体工业中光刻技术的延伸.
作者:张毅奕;高宇欣;陶祖莱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