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接种流脑疫苗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

曾水秀;杨方

关键词: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 脑炎, 疫苗, 磁共振成像
摘要:患儿,男,7岁2个月,学生.因双下肢乏力伴排尿困难2天于2013年10月30日入院,入院3天前接种流脑疫苗后出现咳嗽,流涕,外院予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美普清、鼻渊通窍颗粒、蛇胆川贝治疗后症状好转.28日下午患儿出现双下肢乏力,肌肉酸痛,难以直立,行走困难,伴排尿困难.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给予VitC、VitB6静脉滴注,症状稍缓解,双下肢仍乏力、排尿困难并出现腹痛.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内脂质蓄积及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日趋低龄化.因此,探讨NAFLD是当代世界肝脏病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现参考现近代多个综合研究,对 NAFLD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相关疾病及治疗进行综述,为更好地预防和有效地治疗NAFLD提供依据.

    作者:王瑶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应用分析

    血液透析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及血栓,导致高达50%的拆除或更换导管[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行带涤纶环CVC置入术172例患者并发症情况及处理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行带涤纶环CVC的血液透析(HD)患者172例,成功165例,男85例,女80例,原发病包括慢性肾炎43例,糖尿病肾病60例,高血压肾病35例,多囊肾10例,梗阻性肾病5例,痛风性肾病5例,狼疮性肾炎7例.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受试者全部签订知情同意书.

    作者:曹礼应;周巧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细胞肺癌卵巢转移1例

    小细胞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肺部肿瘤之一,它具有广泛的转移倾向,极易发生血行转移,以肝、脑、骨多见,而卵巢转移罕见.对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我院收治1例肺小细胞肺癌卵巢转移患者,现将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0岁,主因刺激性咳嗽于2011年4月15日就诊;查体:左肺呼吸音稍低,右肺呼吸音清.既往体健.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伴阻塞性炎症.心电图、X线、肝、胆、胰、脾、双肾、双肾上腺、腹膜后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盆腔CT未见异常.

    作者:胡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氨氯地平和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氨氯地平和赖诺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从建库至2013年6月)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单用氨氯地平或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推荐的质量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氨氯地平在增加E/A比值方面优于赖诺普利[MD=-0.07,95%CI(-0.13,0.00),P=0.04].②氨氯地平与赖诺普利在降低收缩压[MD=-1.4,95%CI(-1.52,4.32),P=0.35]、舒张压[MD=-0.13,95%CI(-1.59,1.32),P=0.86]、减少左心室重量指数[MD=2.58,95%CI(-1.79,6.96),P=0.25]、左心室质量[MD=6.64,95%CI(-2.56,15.84),P=0.16]以及不良反应[OR=1.1,95%CI(0.58,2.11),P=0.77]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氨氯地平与赖诺普利具有相似的降压效果,但在增加E/A比值方面,氨氯地平优于赖诺普利.

    作者:赵锋;马瑞斯;林欣;张小卫;李秀丽;余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耐药率的上升,对其耐药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甲硝唑的耐药主要与rdxA和frxA基因突变有关;克拉霉素的耐药主要与23SrRNA V区上的点突变有关;阿莫西林的耐药主要与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的突变有关;喹诺酮类的耐药主要与gyrA 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有关;四环素的耐药主要与编码 16SrRNA的基因突变有关;呋喃唑酮的耐药可能与porD和oorD 基因突变有关.

    作者:孔聪聪;刘改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缺铁性贫血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分析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贫血,常见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及慢性失血等.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p)可能与缺铁性贫血相关[1-2],这类缺铁性贫血患者,清除Hp后可以明显改善补铁治疗的效果[3].本研究对缺铁性贫血伴Hp感染患者在常规补铁治疗同时加用抗Hp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兰;谢静;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联合化疗对肺腺癌体外杀伤作用

    目的 通过恶性胸腔积液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DC),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CIK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奥沙利铂(L-OHP)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收集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每例收集800~1 000 ml,双层聚蔗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DC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收获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获得CIK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 ①恶性胸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培养9天的DC表面标志物CD80、CD83、CD86及MHC-Ⅱ类分子HLA-DR与第0天比较明显增高,分别为(56.61±7.01) % vs (14.38±5.16)%,(58.85±7.05)% vs (18.49±9.43)%、(60.27±13.94)% vs (20.39±6.67)%、(70.97±8.96)% vs (41.36±8.57)%(均P<0.01).②培养14天后,DC与CIK细胞共培养较单独CIK培养中CD3+/CD56+、CD3+、CD4+、CD8+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③DC与CIK细胞共培养联合L-OHP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1).结论 胸腔积液来源的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促进CIK细胞增殖、增强其杀伤作用;两者共培养后联合L-OHP具有协同作用,对肺腺癌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肺癌综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李晶;张娜;杜昱蕾;胡增祥;王新胜;李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目的 采用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了解疗效的差异.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可见血栓负荷;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支架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年龄>75岁;既往脑卒中病史; PCI失败或抽吸导管无法通过病变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根据术中应用手动抽吸导管的情况分为3组:只单独Diver抽吸导管抽吸患者304例,只单独Export抽吸导管抽吸患者452例,以及此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患者203例.记录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3组间血流分级(TIMI),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患者的年龄更大(56.3±14.5)岁 vs (55.7±12.0)岁 vs (58.4±17.3)岁(P<0.01),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高(61.3% vs 62.1% vs 65.0%,P<0.01),缺血时间相对较长(4.9±5.3) h vs (4.3±8.7) h vs (5.8±7.2) h(P<0.01).PCI术中3组术前的TIMI0级的患者以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居多(51.0% vs 54.8% vs 55.9%,P<0.05),其余各组在术前和术后的TI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未能进一步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作者:王芳;颜红兵;周鹏;刘臣;赵博;赵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研究类论文的英文写作风格

    尽管在国内医学期刊摘要中英语的应用越来越正确,但是真正的写作风格却并非容易获得.国内英文与国外英文的差别时常在于语言的风格.写作是一门重要的英语课程,需要学习与实践.加强理论,关注技巧,作者对于国外英文原著的某个章节进行了编译,涉及到英文写作风格的10个方面,删去了一些具体的例子,突出重点、节省篇幅.其目的 在于提示关注英文写作风格.

    作者:武峪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附红细胞体病

    本文以1例病例分析(见本期临床病例讨论)为引,从病原学、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进行了详尽的综述,目的 是唤起临床医生对该病的关注,以免误诊.

    作者:姚尔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结核病误诊1例

    患者,男,68岁.因头痛3年于2010年10月13日首次入院,全身检查未触及表浅淋巴结,心肺功能无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脑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梗死可能性大,脑脊液提示病毒性脑炎,诊断为:①病毒性脑炎;②颞动脉炎;③脑梗死.

    作者:付永平;郭秀芳;郝华明;李秀忠;王丽芳;郝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病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肺内病灶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寻找其佳诊断界值;探讨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对SUVmax的影响.方法 134例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采集注射18F-FDG后50分钟PET/CT全身图像,将显像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或治疗随访结果对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评价SUVmax对肺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能;通过散点图和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病灶的大小、病理类型对病灶SUVmax的影响.结果 肺内病灶恶性病变组的SUVmax高于良性病变组(t=6.327,P<0.05);ROC曲线上SUVmax的佳界点为4.16,以SUVmax>4.16作为诊断良恶性的阈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和0.82;绘制散点图以分析病灶大小对SUVmax的影响,结果表明病灶大小与病灶SUVmax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10,P<0.05);在分析腺癌、鳞癌、结核等病理类型对SUVmax的影响时,通过协方差分析修正病灶大小的影响后,鳞癌组SUVmax大于结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的SUVmax对肺部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SUVmax的诊断界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以SUV≥2.5作为标准存在不足.

    作者:孙鹏涛;吕洁;李肖红;刘立水;秦永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致患者晕厥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对各种皮肤良性赘生物及皮肤癌前期损害应用CO2激光治疗不仅效果好,而且愈后很少遗留瘢痕,可收到较好的美容效果[1].CO2激光属于红外线波段,可使施行手术的局部产生100~1 000 ℃以上的高温.除了能保留切割组织供病理检查外,还可以气化炭手术在瞬间完成,从而达到精确清除病灶的目的.

    作者:王志慧;王世东;孟淑萍;卫俊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循环microRNA在冠心病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真核生物内源性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学研究发现miRNA参与冠心病的众多病理生理过程.近研究发现miRNA不仅在循环血中以微泡、外核体、调亡小体及蛋白复合物等形式能稳定存在,而且具有样本易于采集、保存期长及检测手段简便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也更明显,已成为冠心病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热点领域.现就循环miRNA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关系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陈小良;廉姜芳;周建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二维超声诊断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消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表现主要有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故其起病隐匿而易被患者及临床医生忽视.但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营养状况、药物吸收、血糖调节,而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耗费大量的医疗费用.

    作者:吴会玲;付晓燕;娄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评价颈动脉斑块与血压、血脂及血尿酸的关系

    目的 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 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傅阳;李拥军;李涛;尹洪宁;谷新顺;魏志敏;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红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含量测定对于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意义的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也称为尿毒症.大多CRF患者只能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改善生存状态,目前血液透析充分性和透析剂量选择一般仍选择尿素清除指数(Kt/Vurea)作为数学模型,该模型仅考虑单次血液透析的尿素清除[1-2].近的研究表明Kt/Vurea不能很好评价其他溶质和液体滤过情况.

    作者:刘扬;战海涛;王昕升;张继东;王晋生;陈嘉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钾血症与长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低钾血症在临床实践中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其可以导致QT间期延长从而引起一种特殊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这种心动过速患者中仅仅少部分可以恢复为窦性心律,大部分进一步发展为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我们回顾近年文献总结了Tdp与低钾血症之间的关联、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从而进一步的认识低钾血症引起的长间歇型Tdp,增加临床中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

    作者:战吟戈;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大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与大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WV,CFPWV)作为反映主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6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340例,女304例,年龄18~82岁,平均52±13岁)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尿酸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CFPWV在心率(HR)<60次/min、60≤HR<70次/min、70≤HR<80次/min和HR≥80次/min 4组间逐渐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CFPWV呈显著正相关(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收缩压、HR、尿酸及血糖是影响CFPWV增加的独立因素.结论 静息心率增快与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搏波速度增快相平行,可能参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植物性胃石形成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动物体内植物性胃石的形成与高鞣酸含量食物、胃酸、胃动力及胃损伤的关系.方法 SD雄性大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对照组、奥美拉唑组、稀盐酸组、多潘立酮组、山莨菪碱组、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因素,喂养第15天解剖大鼠胃部,发现胃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胃石为阳性结果,反之为阴性结果.结果 空白组阳性结果为0例,对照组阳性结果为8例(40.0%),奥美拉唑组阳性结果为15例(75.0%),稀盐酸组阳性结果为6例(30.0%),多潘立酮组阳性结果为5例(25.0%),山莨菪碱组阳性结果为18例(90.0%),阿司匹林组阳性结果为10例(50.0%).空白组与对照组胃石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与稀盐酸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莨菪碱组与多潘立酮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鞣酸含量食物是形成胃石的直接原因,低胃酸状态、低胃动力是胃石形成的重要诱因.

    作者:张丹丹;宋芳;张丽;邱梅红;凌云涛;袁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