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顽固性心室颤动治疗进展

张立涛

关键词:心室颤动, 电刺激疗法, 心肺复苏术, 药物治疗
摘要:顽固性心室颤动是指经3次电除颤仍持续存在的心室颤动,其约占所有心跳骤停患者的25%,并且具有很高的病死率。顽固性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电除颤、心肺复苏、药物治疗等。其中有效的心肺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基础,而双向波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胺碘酮仍是一线用药,其他药物及辅助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螺旋 CT 对老年患者颈部非甲状腺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 CT 对老年患者颈部非甲状腺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 CT检查为非甲状腺来源的老年颈部肿物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患者的肿物发生部位、数量、病理学类型、CT 影像特点,增强扫描特点等。结果132例老年患者中,单发性的颈部肿物97例,包括颈前间隙的表皮样囊肿13例、淋巴管囊肿12例、慢性淋巴结炎9例、淋巴结癌转移21例,脏器间隙的会厌囊肿11例、椎前及椎旁间隙的神经纤维瘤8例、神经鞘膜瘤9例,咽旁间隙唾液腺内的唾液腺混合瘤7例,颈动脉间隙的神经鞘瘤7例;多发性肿物患者35例,主要发生在颈前间隙、颈后间隙或脏器间隙内,包括多发腮腺混合瘤3例、慢性淋巴结炎4例、淋巴结结核8例、恶性淋巴瘤4例、淋巴结转移癌16例。结论螺旋 CT 对老年患者颈部非甲状腺肿物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伯儒;王仁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350例小儿腹泻病毒感染特征和临床特征分析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5岁以下小儿常见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1]。据报道世界每年大约有30亿至50亿人次的5岁以下的小儿患腹泻,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中病毒感染占85%~90%,细菌及其他感染占0%~15%。因此,病毒性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有腺病毒(Adenovirus,ADV )、轮状病毒(Rotavirus,RV)、诺如病毒(Norovirus,NV)、人双埃可病毒(Human Parechovirus,HPeVs)、札如病毒(Sapovirus,SV)、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腹泻病毒性感染的情况,寻求其流行病学特征,同时为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提供临床依据,进行了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振龙;江聪明;李树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东方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东方国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肿瘤(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肠癌)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篇文献用 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选择 OR 值及95% CI 作为 meta 分析指标。并做出倒漏斗图,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计算。结果纳入总样本量为5385例,其中 Hp 阳性组为3396例,Hp 阴性组为1989例;通过 meta 分析合并认为结果存在异质性(I 2=83%,P <0.10)。因存在异质性,对肿瘤的类型(增生性息肉、腺瘤、肠癌)、不同的 Hp 检测方法进行亚组分析。①Hp 感染不增加患增生性息肉、结直肠非进展性腺瘤、肠癌的风险(OR =0.73,95% CI =0.45~1.17;OR =1.35,95% CI =0.98~1.86;OR =1.09,95% CI =0.71~1.68),而增加了患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性腺瘤的风险(OR =1.81,95% CI =1.31~2.49;OR =2.02,95% CI =1.38~2.96);②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测出的Hp 感染可增加患结直肠肿瘤的风险(OR =1.49,95% CI =1.00~2.22);③采用非血清学抗体检测出的 Hp 感染无明显增加患肿瘤的风险(OR =1.35,95% CI =0.89~2.07)。结论 Hp 感染可能增加了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性腺瘤的发生风险,但无明显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作者:许松欣;丁岩冰;陈姚生;邓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相关性

    低出生体质量儿在成年后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的概率增加[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因此,我们测定了妊娠足月正常体质量儿、低体质量儿脐血与母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水平,同时测定 IGF-1受体(IGF-1R)在两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其与胎儿生长受限是否存在相关性。

    作者:张靖霄;段丽红;宋春红;赵霞;孟丽婵;王钊华;李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甘精胰岛素替换预混胰岛素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替换预混胰岛素方案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可行性。方法将43例入组患者的预混胰岛素替换为甘精胰岛素,并调整口服降糖药物(OAD)。分别于治疗的第2、4、8、16周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测量项目包括: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医疗费用及观察试验结束后患者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的依从性。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6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 c 分别下降了1.35 mmol/L、1.91 mmol/L、0.71%,胰岛素剂量减少11.33 U/d,生活质量得到提高,OAD 种类明显增加,医疗费用上涨235.6元/月(均 P <0.05)。研究结束后的第12周随访显示,仅28.2%的患者继续选择甘精胰岛素治疗。结论甘精胰岛素替换预混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并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风险,但医疗费用较高。

    作者:刘洪丽;韩颖;吴英凤;郭红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前降支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心功能的评价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能够产生左心室立体模型,并将左心室划分成多个容积节段,进而绘制出各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VTC),用于左心室局部容积变化和收缩功能的评价[1]。本研究旨在应用RT-3DE 评价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整体和节段心功能。

    作者:高亚坤;张玉辉;刘颖;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27例,随机被分为两组,常规治疗患者63例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加用左卡尼汀患者64例为观察组,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病症改善情况、临床指标改变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增加,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浆 B 型钠尿肽均明显减小。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浆 B 型钠尿肽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胸闷病症消失率、气短病症消失率、乏力病症消失率、水肿病症消失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显著,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彭军;李宇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改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及临床疗效

    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1],肿瘤内血供丰富,生长转移快,大多数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失去外科手术机会。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以较高的有效率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2]。改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用微泵泵入的方法将化疗药匀速注入支气管动脉,药物作用时间长,较传统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耐受性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监测可以预测肺癌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3]。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血清 VEGF 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孙云安;杨荣刚;许同宪;刘川;康朝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动脉狭窄与血尿酸、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飙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80%,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通过回顾2012年我科收治的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脑动脉狭窄与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作者:高瑞利;左平祥;李静;张国华;刘立新;陈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普适性他汀治疗”是问题、不是结论

    是否需要给予心血管疾病年风险率为1%的患者他汀治疗,这是近期扩大他汀治疗范围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小型报刊等媒体与药物公司的推波助澜,该问题的讨论已经不适宜的简化成有关不良反应的争论。有人辩称,医学界人士在获得相关证据前不应该参与到这场风暴中,而且“普适性他汀治疗”这个命题过于宽泛,不能仅仅依靠消除潜在偏倚数据就可以回答,事实上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David Barer 尖锐地指出,有必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单个患者随机对照研究(N-of-1 trial)来回答“百分之一群体”这个问题。具体来讲,将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与他汀组,并配合个体症状汇总及评估认知功能等多方面的措施。David Barer 表示,尽管与对照组比较,他汀试验中的生存曲线在开始的几年有所改变,但是终两者在底部会合,所以有几个问题必须要回答:①他汀治疗时间长短应如何调控;②在生命终末期,给予的他汀治疗究竟能起到何种作用;③如果老年患者或因身体其他情况恶化而死亡,那么如何评判预防致死性心脏病对于个人或社会的收益。David Barer 认为从临床试验人群得到的结论外推应用到低风险率人群是可取的,但是不能仅仅因几年治疗的收益就对他汀终生治疗妄加推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和甲胎蛋白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G(HLA-G)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检测对 PHC 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 PHC 患者、34例肝硬化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HLA-G 水平,应用预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 AFP-L3,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AFP 和 AFP-L3,并计算 AFP-L3/AFP 值(AFP-L3%),以 AFP>20μg/L,AFP-L3%>10%为阳性判断标准。并对3组 HLA-G、AFP、AFP-L3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 HLA-G、AFP、AFP-L3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HC 组 HLA-G、AFP、AFP-L3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FP 诊断 PHC 的敏感度为48.9%,特异度为58.4%;AFP-L3诊断 PHC 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64.9%;HLA-G 诊断 PHC 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5.3%,HLA-G诊断 PHC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 AFP 和 AFP-L3均有显著提高(P <0.0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 PHC 其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84.4%,敏感度与单测 HLA-G、AFP、AFP-L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检测 HLA-G、AFP、AFP-L3对早期诊断和治疗 PHC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收平;李海英;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或许我们不应饿着肚子测血脂

    1“空腹”的意义?患者测胆固醇前是否需要空腹?关于这个问题,新的一项统计研究显示是否空腹并不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诊断效力。Bethany Doran 博士的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检查Ⅲ(NHANES Ⅲ)的数据,发现无论是否空腹,两者的 LDL-C 水平升高都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病死率升高相关,且两者预测病死率的结果相似。另一位研究者Sripal Bangalore 博士表示,“根据指南,我们要求患者测血脂前保持空腹。这可能给双方带来不便,比如要求患者回家空腹后择期检测,一些患者没时间再来就诊,我们因此延误诊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回顾性分析反渗水残余氯超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室反渗水残余氯超标的原因以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通二院)2005年1月、3月、4月及5月36例 HD 患者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比较,观察各参数的变化;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通六院)2010年12月份、2011年1月份、2月份24例 HD 患者 RBC、Hb 和 Hct 进行比较,观察各参数的变化;观察2008年南通二院新水处理机安装后反渗水残余氯测定结果以及增装活性炭罐后残余氯测定结果。结果2005年2~3月,南通二院 HD 患者集体出现 Hb、RBC、Hct 下降,并伴有心悸、胸闷、乏力、透析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Hb 下降速度较快(P<0.01);更换同量的进口椰壳活性炭无效,Hb 继续下降(P <0.05);增加活性炭容量后,病情未再恶化,贫血症状逐步改善,Hb 逐渐上升(P <0.01)。2006年2~3月份同样出现类似情况,更换活性炭后患者贫血症状逐渐缓解;2008年7月,南通二院新购入40床双级水处理系统,安装后采用比色法监测即发现残余氯超标(>0.5 mg/L),增装一个活性炭罐后,残余氯控制在允许范围内(<0.5 mg/L),投放使用后未出现集体贫血事件的发生。2011年1月南通六院新建血液透析室患者透析1个月后,发现所有患者均出现血常规的变化,血红蛋白下降(P <0.05);透析2个月后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P <0.05),大部分患者有临床症状;增加一个同型号炭罐,1个月后血红蛋白均上升(P <0.01),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HD 患者集体溶血事件易发生在春季,且 Hb 下降速度较快,每月平均可下降20~30 g/L;这些溶血事件与水处理反渗水残余氯超标有关;活性炭对残余氯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活性炭数量有关,与其种类关系不大;目前通用的水处理系统中标准配置活性炭对残余氯的吸附能力不足易致残余氯超标,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集体急性溶血事件。

    作者:刘金云;朱登凤;单志勇;顾小如;邓辉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液微小核糖核酸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新生物学标志

    2型糖尿病是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2型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基因叠加效应导致疾病,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从基因的角度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小分子 RNA,它能够特异地作用于基因3非编码区,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因此也成为近几年科学研究的热点。临床中常选用血液作为检查标本,方便取材,易被患者接受。近阶段有文献报道可从2型糖尿病人群血液中检测出异常表达的 microRNA,推测其可应用临床作为2型糖尿病的新生物学标志物。我们就近血液中 microRNA 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彤彤;乔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细胞周期蛋白 G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水平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 G2(cyclin G2,CCNG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57例结直肠癌组织及距其癌组织边缘2 cm 以上的镜下未见癌浸润的正常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CCNG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结直肠组织明显降低,分别为38.6%(22/57)、91.3%(31/33)(P <0.05)。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CCNG2的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相对量较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表达相对量明显降低(P <0.05)。CCNG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 T 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有关(P <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 CCNG2蛋白表达明显减低,且与结直肠癌 T 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有关。

    作者:孙国贵;刘青;程云杰;胡万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缺铁性贫血患者骨形成蛋白6和骨形成蛋白4的血清表达特点及其与铁调素的关系

    铁调素(Hepcidin)在缺铁性贫血(IDA)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国外对此研究日益增多。而近年发现骨形成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BMP)在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ACD)的发生发展中也有作用,并与 Hepcidin 等有关。但 BMP 在 IDA 中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本研究应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方法检测41例 IDA 患者血清BMP6和 BMP4,探讨 BMP6和 BMP4在 IDA 中的表达特点,并分析他们与 Hepcidin 的关系,以及在IDA 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潘湘涛;史玉娟;王金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激素类避孕药或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近几十年以来,避孕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而且,激素类避孕药是否与妊娠糖尿病(GDM)有关仍不确定。为此,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健康和老年人服务部的 Venkata Garikapaty 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孕前使用的不同类型避孕方法是否会对孕妇 GDM 风险产生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布鲁菌病的诊治

    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可在感染的牛、羊等家畜中传播,也可向人类传播。起病比较隐匿,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不典型,往往呈多种慢性病表现,病程较长,漏诊、误诊率较高[1-2]。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疗条件较差以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所以更容易漏诊、误诊。但是,基层医师对布鲁菌病发生的村、镇从事畜牧业养殖加工的场所、条件、人员等情况更为熟悉,必要时可亲自到实地核实或咨询当地兽医及防疫卫生人员,把对布鲁菌病诊治的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现将我们在乡卫生院诊治21例布鲁菌病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罗晓东;孙珍平;刘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CT、MRI 诊断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造影不显示的先天性脑血管病变,比较少见,诊断较为困难,是颅内出血原因之一。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应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研究对41例确诊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CT、MRI 表现特征。

    作者:韩壮;王秀忠;田云霞;唐蕊;郭剑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顽固性心室颤动治疗进展

    顽固性心室颤动是指经3次电除颤仍持续存在的心室颤动,其约占所有心跳骤停患者的25%,并且具有很高的病死率。顽固性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电除颤、心肺复苏、药物治疗等。其中有效的心肺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基础,而双向波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胺碘酮仍是一线用药,其他药物及辅助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作者:张立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