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大明;李啸啸;刘俊;袁计生
患者,女,25岁,孕期发现血压偏高(具体不详),未重视,未正规诊治.6天前于2012年10月19日孕足月顺产分娩一子,入院前1小时患者排便后突然出现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伴大汗、腹痛、烦躁不安、恶心,无呕吐,无发冷发热,无胸痛、咯血,无腹泻,阴道出血无异常,当地未治疗急来我院妇产科,查体:体温36.8℃,呼吸22次/min,脉搏94次/min,血压155/9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语利,五官端正,体形匀称,烦躁不安,大汗,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哕音,心界不大,心率9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稍隆、柔软,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肾区轻叩痛,肠鸣音正常存在.各椎体无明显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查子宫附件彩色超声:官腔积液.泌尿系彩色超声:右肾窦部回声分离.
作者:李军英;郭志刚;王桂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女,39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憋气2年,Ⅱ重4个月于2012年4月9日入院.查体: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15次/min,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湿性啰音为著,双下肢重度水肿;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行心脏彩色超声考虑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心室扩大(左心室74 mm),左心室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27%),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间断发作,活动耐量逐渐下降,夜间端坐呼吸,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行心脏移植,患者家属到北京阜外医院备案等待供体,在此期间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逐渐加重,给予药物治疗几乎无效,夜间反复咯粉红色泡沫痰,应用组织同步显像(TSI)测量及显示左心室室壁同步性,根据各室壁达峰时间,后间隔基底段、中间隔、左心室侧壁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室壁各节段单峰时间标准差68 ms,左心室室壁运动不同步,考虑到药物治疗效果差,建议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家属及患者同意,入院后第10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为圣尤达5596,左心室电极应用新的细电极1258T 4F,手术共耗时1小时10分,左心室电极放在侧静脉中段,起搏阈值0.4V,无膈肌刺激,程控左心室起搏领先右心室20 ms,术后体表心电图肢体导联QRS波变窄,由0.12 ms变为0.11 ms术后继续加强药物治疗,当天晚上患者未咯血,憋气症状明显缓解,3天后完全平卧入睡,术后7天拆线出院,院外加强药物治疗,控制活动量,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左心室舒张内径64 mm,二尖瓣少量反流,射血分数38%,TIS测量左心室及左右心室同步性良好,患者可进行简单的家务活动.
作者:张宾;张二箭;田福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大咯血是指24小时内咯血量在500 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300 ml以上,部分患者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仍无效,常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为介入治疗措施,对大咯血处理效果好,现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8例进行BAE介入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3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患者8例,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后进行BAE治疗,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0.3±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扩张诊断依据[1].每例咯血量为1 000~4 200 ml,且无手术适应证或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作者:黎显瑞;张九进;黄万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C肽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92例,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分别在0、30、60、120、180分钟测定血糖、胰岛素和C肽.根据胰岛素和C肽高峰出现时间分为胰岛素C肽分泌高峰同步组和胰岛素C肽分泌高峰不同步组,使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β细胞功能、Matsuda胰岛素敏感指数(Matsuda insulin sensitive index, Matsuda ISI)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胰岛素C肽分泌高峰比较,同步组与不同步组C肽高峰均在120分钟,不同步组胰岛素高峰在60分钟,同步组在120分钟;同步组120分钟胰岛素、C肽(35.54±28.98) mU/L、(2 317.02±973.21) pmol/L,高于不同步组(24.72±20.88) mU/L、(1 956.93±657.22) pmol/L;同步组C肽曲线下面积(3.15×10 5±1.21×105) pmol×min高于不同步组(2.82×10 5±8.62×104) pmol×min.结论 初发2型糖尿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显示,胰岛素、C肽释放高峰同步的患者实际胰岛素抵抗程度要高于不同步组,当两者不同步时,C肽释放试验更能反映2型糖尿病的真实病理生理状态.
作者:谢媛;马向华;倪娟;桑谊荃;李晓娜;俞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电子线阵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应用线阵探头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ESD治疗后送病理,13例胃肠道类癌病理证实.结果 电子线阵探头超声内镜(EUS)显示类癌多为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均匀或欠均匀的低回声,大部分病灶紧邻固有肌层下.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并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无1例出现穿孔.结论 EUS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明确类癌的壁来源、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疾病,从而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疗效确切.
作者:卢水蓉;穆金玲;叶静;韩扬;倪燕丽;杨小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严重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70%~99%)2年内同侧卒中累计复发率高达25%[1],药物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降低卒中的两种有效治疗方法[2].随着介入技术的逐渐成熟,利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治疗血管狭窄预防卒中这一方法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老年高风险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刘玲;杨欢;李双成;李建霞;张良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胆固醇结晶栓塞(cholesterol crystal embolism,CCE)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其中的胆固醇结晶剥离后呈降雨样脱落,随血流阻塞远端末梢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的综合征.CCE可自发出现,但更多出现于侵入性诊疗及抗凝、溶栓治疗后,病情常较为严重,预后差,有报告病死率达81%[1].我院2010年成功治疗CCE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项军;王岩;刘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骅市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20例甲亢患者与健康志愿者100例进行调查,给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其颅内动脉狭窄,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结果 甲亢组颅内动脉狭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6.6%(32/120) vs 8.0%(8/100)(P<0.01).甲亢患者常见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MCA).甲亢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甲状腺素(TS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TG、HDL-C降低、FT3、FT4和病程是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甲亢患者常见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MCA,甲亢的病程、HDL-C降低,血糖、TG、FT3、FT4增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丁长霞;王艳芳;刘存杰;赵海云;李冲;张秀丽;韩红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常见的颅内疾病,约占血肿的10%[1],钻孔引流被认为是操作简便,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但有些硬膜下的血肿容易误诊为硬膜外血肿,进而影响了手术的方式及患者的预后.现对本院8例误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资料进行查阅,分析相关影像学资料,查找误诊原因,总结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硬膜下血肿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39~79岁,平均(62.6±11.3)岁,其中3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于2~5个月前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头痛,为持续性胀痛和波动性头痛,低头弯腰和咳嗽时加重,头晕,记忆力减退,单侧肢体乏力,甚至偏瘫,智力障碍,神经行为异常.
作者:夏佐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蒲参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接受降糖治疗、糖尿病教育、运动疗法、饮食控制的基础疗法,治疗组另加用蒲参胶囊口服,对照组加用蒲参胶囊安慰剂口服,两组实验均为期8周.实验前后检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血脂和血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SSR指标,治疗组治疗后上下肢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上肢(1.39±0.16)s vs(1.81±0.74)s(P<0.01),下肢(1.81±0.95)s vs (2.72±0.79)s(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下肢波幅增高,上肢(2.90±0.19) mV vs (1.73±0.44) mV(P<0.01),下肢(2.31±0.69) mV vs (1.07±0.61) mV(P<0.01).治疗组治疗后潜伏期缩短、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 <0.05).血脂和血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明显降低,TC(5.95±1.38) mmol/Lvs (6.52±0.93) mmol/L(P<0.05),TG(2.11±1.04) mmol/L vs (3.51±1.98) mmol/L(P<0.01),LDL-C(3.65±0.15) mmol/L vs (4.05±0.55) mmol/L(P<0.01),全血高切(4.11±0.51) mPa·s vs (4.90±0.70) mPa·s(P<0.01),全血低切(7.80±1.11) mPa·s vs (11.01±0.89) mPa·s(P<0.01),血浆黏度(1.59±0.19) mPa·s vs(2.01±0.10) mPa·s(P<0.01).结论 蒲参胶囊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变学和微循环,从而神经内毛细血管缺血和神经代谢改善,使周围神经得以修复、再生.
作者:周路;周卫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医院内感染是患者在医院范围内或住院期间所获得的感染,肾内科住院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基础的肾脏性疾病,这些患者通常会因为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功能低下,很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1].另外,肾内科的住院患者会经常使用大量的广谱抗菌药物,对耐药株进行了选择,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肾内科住院的患者如果出现医院内感染,不但会影响自身的治疗情况,而且还会加大自身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治疗费用,严重的还会引起患者的死亡[2].现将我院近些年来,在肾内科住院发生医院内感染的92例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已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认为是脑卒中(中风)的重要先兆;中风先兆的防治对预防完全性中风的发生、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用刮痧疗法辅助治疗中风先兆,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2010年3~11月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有中风先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穴位刮痧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48~75岁,平均(66.9±7.0)岁;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51~75岁,平均(64.9±7.1)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黎;黄谷;周端;吕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氮排出量的变化关系,探讨PAB在评估炎症反应程度及蛋白质代谢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10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50例.在能达到每日摄入非蛋白热卡836 kJ/kg,蛋白质1.3 g/kg的营养目标后分别于次日(第1天)和第5天测定血清PAB、CRP及连续4天测定24小时氮排出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PAB与CRP、氮排出量的相关性.按第5天CRP较第1天降低或升高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对比两组血清PAB水平及氮平衡变化.结果 血清PAB与CRP呈负相关,第5天血清PAB与后48小时氮排出量呈负相关.好转组第5天PAB较第1天PAB明显升高(P<0.01),恶化组5天PAB较第1天PAB明显升下降(P<0.01).好转组及恶化组96小时氮平衡总量均为负值,分别为(-23.8±16.1)g,(-25.0±12.8)g,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PAB是脓毒症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敏感的负性指标,降低表示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升高反之,提示应逐渐增加热卡及蛋白质摄入.
作者:骆月琴;杨慧华;杨文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TN)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50岁以下人群的检出率约为35%~50%,60岁以上者可达>70%[1].其中,甲状腺癌约占5%~15%[2].近30年来,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3].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治疗方法显著不同,但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因此,多借助辅助检查诊断.近年来,针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联合组织细胞学检查在TN的鉴别诊断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拓;刘志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种肠道病毒,侵犯人类神经系统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等.柯萨奇病毒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呈流行性发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近期我院连续收治了3例成年柯萨奇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其临床表现危重、预后不良,影像学表现相似,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20岁.主因发热头痛3天,意识不清1天于2011年9月24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8.6℃,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等圆,左∶右=3 mm∶3 mm,光反应(+),压眶反应(+),眼底视盘边界模糊,颈抵抗,四肢刺激可动,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入院后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压力220 mmH2O(1 mmH2O=0.0098 kPa),白细胞92×106/L,小淋巴细胞95%,蛋白552 mg/L,葡萄糖3.16 mmol/L,氯化物119.4 mmol/L.
作者:姜昭;左宪华;王亚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儿童结核病流行状况目前已逐渐演变为评价国家抗结核措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儿童结核病的流行状况间接地反映社会结核病的传染源状况及疫情的严重程度[1].因此,及早发现和确诊儿童结核病对整个结核病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儿童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病原学证据获得相对困难[2],因此,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结果和接种史在儿童结核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我省7县市2002~2010年300例儿童结核患者,对其PPD反应情况及卡介苗接种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提供借鉴.
作者:要玉霞;赵富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性脑病(HE)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4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将治疗后好转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后恶化死亡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感染,血氨、血肌酐、血清蛋白、血钾、血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胆红素异常(44.4% vs 66.7%)、血钠异常(16.7% vs 37.5%)、HE分期(43.6% vs 25.0%)、感染(33.3% vs 54.2%)等诱因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氨异常、血清蛋白异常、血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分期、Child分级、消化道出血、血钠及血肌酐均为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具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等诱因的多少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HE分期、血肌酐、血钠是影响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天宇;马春野;李春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普通饲料喂养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饲料喂养雄性Wistar大鼠建造NAFLD模型16只,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 kg-1·d-1;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15d-PGJ210 μg·kg-·d-1.干预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各组肝组织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PPAR-γ、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 模型对照组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C(1.27±0.26)mmol/g vs (0.74±0.18) mmol/g、TG(1.56±0.27) mmol/g vs (1.13±0.39) mmol/g(P<0.01);实验组肝组织TC、TG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TC(1.01±0.22) mmol/g vs (1.27±0.26) mmol/g、TG(1.15±0.20) mmol/g vs(1.56±0.27) mmol/g(P<0.05).光镜下未见正常对照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异常;模型对照组可见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组织多处点状坏死;实验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点状坏死较模型对照组减轻;正常对照组肝组织PPAR-γ普遍表达而TNF-α和IL-6几乎不表达;实验组肝组织PPAR-γ表达强于模型对照组,而TNF-α和IL-6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15d-PGJ2可以缓解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降低肝组织TC和TG水平,这种效果可能是通过增加肝脏PPARγ和减少TNF-α、IL-6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王璞;刘江文;仝德峰;崔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胰岛素敏感性的恢复成为药物治疗的焦点.尽管IR的有效药物治疗已有进步,但世界范围的T2DM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远远超过了药物治疗的发展速度,因此研发新颖的治疗模式迫在眉睫.现将胰岛素抵抗与细胞因子Apelin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萍;王战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霉素对p53缺陷乳腺癌MDA-MB-231细胞表达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1)的影响.方法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阿霉素干预后MDA-MB-231细胞表达BRCA1和PARP-1及其PARP-1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阿霉素干预后BRCA1和PARP-1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阿霉素能抑制PARP-1的活性,但当给予恢复一定时间时,PARP-1活性将有所上调(0.5、1、1.5、2μmol/L浓度下PARP-1光密度比值4.998、5.356、5.626和6.047 vs对照组3.320);BRCA1表达不受时间影响,但在低浓度呈现高表达,当浓度达到2μmol/L时BRCA1表达有所下调但然高于对照组(0.784 vs 0.612);而PARP-1表达在整个过程中基本无变化,随着阿霉素浓度提高,其断裂有所增加;阿霉素能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在2μmol/L浓度时细胞凋亡率增加至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霉素持续作用能抑制人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PARP-1活性,但一定恢复时间能增强PARP-1活性;阿霉素对BRCA1蛋白表达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作者:王辉;田波;鲁常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