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红;牛金葆
目的 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CDC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呈管状、乳头状结构,部分呈实性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立方形及靴钉样,核分级FuhrmanⅢ级或Ⅳ级,肿瘤旁见异型增生的集合管上皮.免疫表型是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AX8,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角蛋白7(CK7)、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为4/6、3/6、3/6),不表达P63、细胞角蛋白20(CK20)、CD117、P504s.结论 CD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度高的肾上皮性肿瘤,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姜忠彩;李富林;周琦;任玉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肺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开展,其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提高.化疗是中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措施,一部分患者因化疗的不良反应或机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抗癌中药能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抑制肿瘤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1-2].回生口服液主要由活血化瘀类药物组成,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还具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治疗便秘等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功效[3].本研究观察了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辅助抗癌中药回生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欣燕;刘颖;戴献利;侯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正常人胃液pH值为1.5~2.0,主要成分为盐酸,胃内酸环境可有效杀灭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微生物,维持胃、小肠的无菌状态和内环境的稳定及正常生理功能[1];传统认为年龄、胃黏膜萎缩、血糖等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但是临床上为常用的抑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控制胃酸分泌对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甚为重要,为探讨国产泮托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本研究对48例胃溃疡患者进行了溃疡出血缓解情况及pH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秀兰;隋艳杰;郝学军;王秀君;姜晓冬;尚莉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提供斑块的位置及特征的信息,精确测量斑块的范围、成分及易损程度,同时能清楚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血流的情况,是一种无创的颈部血管检查方法[1],超声检查作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的筛查手段不仅已经广泛运用于体检当中[2-5],目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已逐渐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及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未加干预的TIA患者有1/3会进展成脑梗死.因此,积极预防TI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S是引起TIA的一个重要病因,本研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4例TIA患者行颈部血管检查,分析比较AS斑块的分布及血管狭窄等情况,旨在探讨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刚;闫记英;田晖;李涛;张彤迪;赵雅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炎症性肌病伴特征性皮疹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则与DM相似而无皮肤病变;PM与DM均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恶性肿瘤是影响DM或PM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从Stertz首次报道1例PM患者伴发胃癌以来,DM或PM与恶性肿瘤之间密切的相关性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1].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单篇报道例数较少(多45例)[2].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伴发恶性肿瘤的DM或PM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与其发生肿瘤的关系,探讨DM或PM患者伴发肿瘤的危险因素,为DM或PM伴发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黄斌;吕冬华;柯孔良;宋效成;谢秋平;赵书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血液透析中心、ICU、手术室等常用的一项创伤性操作,以往术者多采用传统的体表解剖定位法,成功与否取决于术者的技术经验及患者情况[1].自2009年7月,我们开始随机选取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操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曾燕荣;王淑华;甄根深;周静;王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 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 vs (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 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 vs (40.2±6.5)%(P<0.01).结论 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冯军鹏;梁梅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咖啡因对游离脂肪酸棕榈酸作用下体外培养的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浓度咖啡因(1、10、25 μmol/L)和游离脂肪酸棕榈酸(500 μmol/L)同时作用于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不含游离脂肪酸)、咖啡因1 μmol/L组(含咖啡因1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10 μmol/L组(咖啡因10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25 μmol/L组(咖啡因25 μmol/L+棕榈酸500 μmol/L)和PA组(500 μmol/L棕榈酸的脂性培养基).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反映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结果 PA组细胞培养48小时、72小时、96小时于490 nm光密度值分别为0.144±0.011、0.184±0.026、0.261±0.033,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咖啡因10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74±0.031、0.452±0.039;咖啡因25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80±0.049、0.463±0.051,显著高于PA组(P<0.05).培养96小时PA组细胞凋亡率(40.55±20.33)%,较空白组(6.68±1.09)%明显升高(P<0.05).咖啡因10 μmol/L和25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2±10.56)%和(20.97±9.75)%,较PA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游离脂肪酸棕榈酸导致体外培养β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受抑、细胞凋亡增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咖啡因可能改善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增殖受抑和细胞凋亡.
作者:陈琳;喻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之后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达到1%.近年来,PD相关的非运动症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非运动症状包括:认知损害、精神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
作者:李薇;蔡艺灵;杜鹃 刊期: 2013年第07期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是近年来开展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尽管其临床实用性尚未充分证实,但其在肝病诊断、治疗、预后中仍具有广阔的前景[1].本研究观察了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各参数的变化,以了解其对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侠;尹淑新;郑秀丽;王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2012年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预后分类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又有诸多研究进展,本研究仅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多发性骨髓瘤(MM)的部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任金海;郭晓楠;林凤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所致的心室间和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不同步可能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1].本研究通过对行电生理检查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起搏并对与心室同步性相关的参数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起搏点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差异,为临床起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郑晔;李永星;李哲;赵磊;韩佳;于靖;颜利求;郭楠;曹绪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脑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该病病死率,致残率高[1-3].引起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分析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及时诊断,防治脑出血以及改善其预后,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回顾分析了广元市人民医院55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邓有琦;李静梅;杨荣东;周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为常见病原体之一[1-2],MP感染后常迁延,久治难愈,表现为长期咳嗽或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3-4],但是MP感染引起哮喘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MP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嗜酸性细胞计数(EOS)与总IgE 的水平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小儿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机制.
作者:陈素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在TIA后卒中发生率很高.因此,TIA被视为神经科急症.如何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对于临床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收治的9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TIA患者采用ABCD3(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评分进行评估,探讨其对于TIA患者的短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素琴;孟祥茂;杨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8~50岁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53例,分析其危险因素、病因学特点、卒中部位、短期预后情况.结果 高血压71例(46.4%)、糖尿病42例(27.4%)、高脂血症35例(22.9%)、吸烟11例(7.1%)、酗酒13例(8.4%)为常见的危险因素;经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闭塞、心源性栓塞、其他已明确的卒中病因及不明病因的卒中.卒中部位均以基底节区多见,伴有多发灶的梗死亦较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短期(发病30天)预后良好.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仍为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原因.短期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胡艳兵;胡蓓蕾;邹明;何志勇;陈松芳;赵丹;王小同;张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治疗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每晚1次),连续服用6个月.检测60例ACI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血清中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均较对照组血清中氧化物水平明显降低,治疗1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中ox-LDL(493±172) μg/L、(403±171) μg/L,对照组分别为ox-LDL(753±197)μg/L、(723±196) μg/L;治疗组MDA(5.38±0.79) mmol/L、(3.89±0.83) mmol/L,对照组MDA(7.68±0.85) mmol/L、(7.35±0.78) mmol/L(P<0.05);抗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SOD(119.8±13.8) kU/L、(145.2±16.1) kU/L,对照组SOD(95.8±15.2) kU/L、(114.7±15.8) kU/L;治疗组GSH-Px(122.1±13.3) mg/L、(148.7±12.3) mg/L,对照组GSH-Px(98.6±15.3) mg/L、(120.5±15.1) mg/L(P<0.05).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明显减小,(1.09±0.12) mm vs (1.63±0.11) mm、治疗组Crouse积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2.87±1.17)分 vs (3.80±1.23)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ACI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动脉内膜增厚.
作者:姜斌;马瑞;杜继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Leopold等把摄食吞咽过程以食团位置分为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5个阶段.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多集中于口腔期及咽喉期.对于认知期的障碍几乎没有关注.它的影响因素有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情感控制功能等,老龄化和头部损伤时这些功能容易受损.本研究旨在关注高龄急性脑血管病入院患者不同时期的进食困难及相关临床表现,进一步认识认知期进食困难在高龄脑血管病患者进食困难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刘宏丽;郝永红;芦鹏飞;李杰;崔志杰;田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1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肌肉和电子诊断医学会、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联合公布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指南中指出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为16%,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疗效不满意.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阿米替林联合α-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宪红;牛金葆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可显著降低人体内LDL-C水平,从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在影像学层面实现斑块体积逆转,在动物实验中类似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这些试验为预防与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证据.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智;龚艳君;洪涛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