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赵侠;尹淑新;郑秀丽;王晓艳

关键词:肝炎, 慢性, 肝功能试验, 丙氨酸转氨酶, 胆红素, 前白蛋白
摘要: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是近年来开展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尽管其临床实用性尚未充分证实,但其在肝病诊断、治疗、预后中仍具有广阔的前景[1].本研究观察了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各参数的变化,以了解其对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治疗

    妊娠期贫血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普遍,据估计全球约41.8%孕妇贫血,其中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1-2].新调查显示我国孕妇妊娠期贫血发病率约34.97%~41.49%,90%以上妊娠期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妊娠期缺铁性贫血重要原因在于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胎盘胎儿发育等需要使其对铁需求量明显提高,而普通膳食提供的铁难以满足其需要.虽然国内外学者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但效果并不理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依然较高,且随孕期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2-4],严重威胁着妇幼健康.现就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丁文军;严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是近年来开展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尽管其临床实用性尚未充分证实,但其在肝病诊断、治疗、预后中仍具有广阔的前景[1].本研究观察了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各参数的变化,以了解其对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侠;尹淑新;郑秀丽;王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辅助抗癌中药回生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肺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开展,其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提高.化疗是中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措施,一部分患者因化疗的不良反应或机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抗癌中药能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抑制肿瘤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1-2].回生口服液主要由活血化瘀类药物组成,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还具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治疗便秘等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功效[3].本研究观察了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辅助抗癌中药回生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欣燕;刘颖;戴献利;侯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12年神经病学临床进展

    2012年以来国内外神经病学领域有诸多新的进展,发表和公布了一些相关疾病、症状及异常指标诊断标准、处理指南、重要数据.这些内容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现分述如下.

    作者:李世平;杨静;李震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评估价值

    目的 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AECOPD组21例和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组20例患者入选,分别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肺动脉压(PAP)、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V)、右心室流出道宽度(RVOT)、肺动脉主干宽度(MP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ECOPD+CPHD组NT-proBNP水平,APACHEⅡ评分及PAP、RV、RVOT、MPA显著高于AECOPD组,分别为NT-proBNP(1.37±0.59) μg/L vs (0.41±0.27) μg/L;APACHE Ⅱ(18.65±2.94)分 vs (16.67±3.20)分;PAP(58.36±11.65) mmHg vs (22.29±3.11) mmHg;RV(35.20±5.74) mm vs (25.24±1.18) mm;RVOT(28.25±4.32) mm vs (25.00±1.38) mm;MPA(29.30±5.38) mm vs (21.29±0.96) mm(均P<0.01),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PAP呈正相关(r=0.758、0.726,均P<0.01),与RV、RVOT、MPA无相关性.AECOPD+CPHD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及PAP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3、0.885,均P<0.01),与RV、RVOT、MPA无相关性.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及PAP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用于AECOPD患者病情程度评估.

    作者:张立涛;于织波;刘洪英;赵鹤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正常人胃液pH值为1.5~2.0,主要成分为盐酸,胃内酸环境可有效杀灭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微生物,维持胃、小肠的无菌状态和内环境的稳定及正常生理功能[1];传统认为年龄、胃黏膜萎缩、血糖等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但是临床上为常用的抑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控制胃酸分泌对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甚为重要,为探讨国产泮托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本研究对48例胃溃疡患者进行了溃疡出血缓解情况及pH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秀兰;隋艳杰;郝学军;王秀君;姜晓冬;尚莉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性分析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为常见病原体之一[1-2],MP感染后常迁延,久治难愈,表现为长期咳嗽或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3-4],但是MP感染引起哮喘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MP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嗜酸性细胞计数(EOS)与总IgE 的水平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小儿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机制.

    作者:陈素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三氧化二砷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分离培养正常健康SD大鼠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成纤维细胞)、模型组(加入0.5 μg/L浓度的TGF-β1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干预组(在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5、1、2 μmol/L的As2O3),取12、24、48小时为观察时间点.用活细胞动态分析系统(Cell-IQ)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 不同浓度As2O3干预组中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抑制程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细胞增殖抑制率以各浓度As2O3干预组48小时观察时间点和2 μmol/L干预组为明显(P<0.01).不同浓度As2O3干预组在48小时观察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4.76±2.16)%、(32.55±2.80)%、(57.41±3.25)%(均P<0.01);2 μmol/L干预组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0.53±2.38)%、(41.29±2.67%)%、(57.41±3.25)%(均P<0.01),并且分别与0.5 μmol/L及1 μmol/L干预组在这3个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2O3能抑制TGF-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可能起到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盖磊;李惠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伴发恶性肿瘤222例国内文献复习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炎症性肌病伴特征性皮疹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则与DM相似而无皮肤病变;PM与DM均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恶性肿瘤是影响DM或PM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从Stertz首次报道1例PM患者伴发胃癌以来,DM或PM与恶性肿瘤之间密切的相关性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1].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单篇报道例数较少(多45例)[2].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伴发恶性肿瘤的DM或PM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与其发生肿瘤的关系,探讨DM或PM患者伴发肿瘤的危险因素,为DM或PM伴发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黄斌;吕冬华;柯孔良;宋效成;谢秋平;赵书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8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每组各9例,按病期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vWF,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D-D,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另取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HFRS患者从发热期至恢复初期血浆vWF与D-D含量皆显著升高,峰值分别出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WF(363.69±54.30) μg/L vs (170.40±29.35) μg/L(P<0.01);D-D(4.17±2.66) μg/L vs (0.17±0.07) μg/L(P<0.01).轻、重二组之间vW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含量在低血压少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2.66) μg/L vs (1.88±0.48) μg/L(P<0.01); D-D的变化曲线与BUN、ALT、AST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血小板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HFRS急性期血浆vWF与D-D水平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同时伴肝、肾功能异常,提示体内存在广泛性毛细血管损伤和凝血系统的激活,早期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治疗,可望改善微循环,减轻多器官损害.

    作者:张元度;章莉莉;张东军;赵宏;孙志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咖啡因对棕榈酸作用下β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

    目的 观察咖啡因对游离脂肪酸棕榈酸作用下体外培养的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浓度咖啡因(1、10、25 μmol/L)和游离脂肪酸棕榈酸(500 μmol/L)同时作用于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不含游离脂肪酸)、咖啡因1 μmol/L组(含咖啡因1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10 μmol/L组(咖啡因10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25 μmol/L组(咖啡因25 μmol/L+棕榈酸500 μmol/L)和PA组(500 μmol/L棕榈酸的脂性培养基).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反映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结果 PA组细胞培养48小时、72小时、96小时于490 nm光密度值分别为0.144±0.011、0.184±0.026、0.261±0.033,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咖啡因10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74±0.031、0.452±0.039;咖啡因25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80±0.049、0.463±0.051,显著高于PA组(P<0.05).培养96小时PA组细胞凋亡率(40.55±20.33)%,较空白组(6.68±1.09)%明显升高(P<0.05).咖啡因10 μmol/L和25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2±10.56)%和(20.97±9.75)%,较PA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游离脂肪酸棕榈酸导致体外培养β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受抑、细胞凋亡增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咖啡因可能改善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增殖受抑和细胞凋亡.

    作者:陈琳;喻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关系

    脂联素(adiponectin)属于特异性蛋白质的一种,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脂联素的浓度变化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要参考依据,且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10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进一步探讨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关系.

    作者:张德龙;姜芳;殷莉;李倩;蔡世洁;李拥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 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 vs (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 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 vs (40.2±6.5)%(P<0.01).结论 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冯军鹏;梁梅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提供斑块的位置及特征的信息,精确测量斑块的范围、成分及易损程度,同时能清楚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血流的情况,是一种无创的颈部血管检查方法[1],超声检查作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的筛查手段不仅已经广泛运用于体检当中[2-5],目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已逐渐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及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未加干预的TIA患者有1/3会进展成脑梗死.因此,积极预防TI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S是引起TIA的一个重要病因,本研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4例TIA患者行颈部血管检查,分析比较AS斑块的分布及血管狭窄等情况,旨在探讨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刚;闫记英;田晖;李涛;张彤迪;赵雅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人脑利钠肽与硝普钠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H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AMI并AHF、心功能Killip Ⅲ级并排除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随机分为rhBNP组和硝普钠组,在标准抗缺血治疗和静脉应用呋塞米针剂治疗心力衰竭基础上,分别加用rhBNP和硝普钠,观测两组患者用药24小时后液体出入量,用药72小时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rhBNP组用药24小时后排尿量及液体出入量差值明显高于硝普钠组,排尿量(1 628.5±210.3) ml vs (1 394.6±187.2) ml(P<0.01),液体出入量差值(454.1±153.8) ml vs (204.9±122.6) ml(P<0.01);72小时后两组患者BNP水平、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VEF均有明显上升(P<0.05或<0.01),但rhBNP组降低和升高的幅度比硝普纳组高,用药后rhBNP组和硝普钠组BNP(446.7±104.8) ng/L vs (524.7±106.2) ng/L(P<0.01),LVEDD (51.2±6.4) mm vs (61.9±7.0) mm(P<0.01),LVEF(46.1±3.6)% vs (41.7±2.9)%(P<0.01).结论 与硝普钠比较,rhBNP能更明显改善AMI并A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作者:张兰芳;陈春红;贾新未;陈彦霞;王占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脑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脑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该病病死率,致残率高[1-3].引起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分析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及时诊断,防治脑出血以及改善其预后,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回顾分析了广元市人民医院55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邓有琦;李静梅;杨荣东;周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开封市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变迁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大肠埃希菌作为人类肠道正常菌群,是重要的潜在感染源.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可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的耐药性,增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比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耐药性亦已成为临床治疗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了解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迁状况,对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健康从业体检人员分离的5 16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10年间多重耐药变迁及产ESBLs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桓新;张效本;马颖;马瑞;卢大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集合管癌临床病理6例分析

    目的 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CDC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呈管状、乳头状结构,部分呈实性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立方形及靴钉样,核分级FuhrmanⅢ级或Ⅳ级,肿瘤旁见异型增生的集合管上皮.免疫表型是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AX8,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角蛋白7(CK7)、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为4/6、3/6、3/6),不表达P63、细胞角蛋白20(CK20)、CD117、P504s.结论 CD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度高的肾上皮性肿瘤,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姜忠彩;李富林;周琦;任玉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治疗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每晚1次),连续服用6个月.检测60例ACI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血清中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均较对照组血清中氧化物水平明显降低,治疗1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中ox-LDL(493±172) μg/L、(403±171) μg/L,对照组分别为ox-LDL(753±197)μg/L、(723±196) μg/L;治疗组MDA(5.38±0.79) mmol/L、(3.89±0.83) mmol/L,对照组MDA(7.68±0.85) mmol/L、(7.35±0.78) mmol/L(P<0.05);抗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SOD(119.8±13.8) kU/L、(145.2±16.1) kU/L,对照组SOD(95.8±15.2) kU/L、(114.7±15.8) kU/L;治疗组GSH-Px(122.1±13.3) mg/L、(148.7±12.3) mg/L,对照组GSH-Px(98.6±15.3) mg/L、(120.5±15.1) mg/L(P<0.05).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明显减小,(1.09±0.12) mm vs (1.63±0.11) mm、治疗组Crouse积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2.87±1.17)分 vs (3.80±1.23)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ACI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动脉内膜增厚.

    作者:姜斌;马瑞;杜继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在幽门螺杆菌清除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HO 于1994年已将其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1].目前根除Hp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再加铋剂的四联疗法[2],其根除率在 70%~90%,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Hp的根除率越来越低.如何提高Hp的根除率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总结了Hp感染患者240例的根除经验,并加以分析探讨,以寻求更高的Hp根除率.

    作者:段志英;朱秀芳;范红云;王竞;霍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