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碳呼气试验机会性筛查3137例分析

吴正奇;叶玉伟;李万勋;张志镒;周永宁;韩文婧

关键词:螺杆菌, 幽门, 呼吸试验, 数据收集
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人数超过世界人口的50%以上[1],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2],前者以借助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标本后行活检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胃黏膜尿素酶试验等为主.非侵入性检查则以Marshall等[3]建立的14C尿素呼气试验C4C-urea breath test,14C-UBT)以及13C-UBT和15N尿氨排出试验为代表.目前14C-UBT被广泛用于临床,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简单、安全等特点.现将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结果确定非正在感染患者及资料完整的3 137例14C-UBT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14C-UBT机会性筛查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价值.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苏州地区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为预防其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本医院综合性重症监护室(SICU)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非多重耐药株感染的药敏结果和相关因素的暴露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史、感染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选择同时期非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回顾性调查分析ICU内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多重耐药组比非多重耐药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升高;气管插管/切开、使用三代头孢、碳青霉烯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使用>7天者比非多重耐药组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3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OR =2.379,95%CI=1.098~5.155),APACHEⅡ评分(OR=1.332,95%CI=1.123~1.581)、SOFA评分(OR=0.706,95%CI =0.530~0.941)的升高、气管切开/插管(OR=2.636,95% CI=1.118~6.216)是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发现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5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12.2%.结论 第3代头孢的使用,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升高,气管切开/插管是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臧守华;詹英;陈军;高建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早产儿房间隔膨出瘤的超声诊断和临床分析

    房间隔膨出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常合并房间隔缺损、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房性心动过速等疾病,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关于早产儿的房间隔膨出瘤超声心动图特点临床报道很少.笔者将确诊为房间隔膨出瘤的8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诊治的早产儿房间隔膨出瘤8例,男6例,女2例,胎龄33~37周,平均(35.4±1.5)周,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的时间为出生后48小时之内.

    作者:杜薇;刘建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CABG术后10年,约有50%的大隐静脉桥血管(saphenous vein graft,SVG)完全闭塞,未闭塞SVG也有相当严重的弥漫病变,同时与桥血管连接的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也加重甚至完全闭塞.SVG的粥样硬化病变一般都伴有较大的、松脆的斑块.斑块中包含坏死组织碎片、胆固醇结晶,并常有明显血栓附着.闭塞的桥血管病变,常累及较长的一段桥血管,未闭塞段也有弥漫病变[1-2].

    作者:王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肺曲霉病临床诊治53例分析

    肺曲霉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是指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指肺和支气管的真菌性炎症或相关病变,临床类型包括寄生型、过敏型、侵袭型[1].其中,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是肺曲霉病中严重的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来势凶险,直接威胁生命,诊断困难,常因延误诊断导致治疗失败,病死率高达56%~88.1%[2].近年来,无论在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正常的个体中,肺曲霉病的报道都逐年增多,引起广泛关注.但是,临床上对肺真菌病的警惕性不高,常出现漏诊、误诊,错失治疗机会,甚至导致死亡.为提高对肺曲菌病的治疗水平,现将肺曲霉病53例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敏;程德云;王恋;何威;苏巴斯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的观察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 入选100例AECOPD、经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大于10分的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变化将血压类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25例(25.0%),异常血压节律者75例(75.0%),其中非杓型15例(15.0%),反杓型为55例(55.0%),超杓型节律者5例(5.0%).结论 AECOPD患者异常血压节律者占多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同时,应加强患者血压节律的监测,及时纠正其异常节律,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减少此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于立杰;肖荷妹;杨国红;吴颖;袁兰所;崔朝勃;刘淑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随访研究

    伴有脑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相对预后更差,临床越来越重视对脑动脉狭窄的干预,而介入治疗因其低创、安全的突出优势正逐步成为常用手段,但是目前介入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观察的研究设计多为介入患者自身观察,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对相关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并对介入治疗的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卒中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作者:谈晓牧;曾艳芳;刘怀翔;刘建国;耿晓坤;魏建朝;张伟东;杜会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甲型H1N1流感死亡4例分析

    2009年3月18日首先在墨西哥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1],很快在全球蔓延.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鉴定,致病源为发生基因重排且同时含人、禽、猪流感病毒核酸序列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2].2009年10月4日,西藏报道了我国第1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患者.截至2009年12月7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4 328例,死亡326例.重症和死亡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构成比例约为58∶42[3].现报道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4例死亡患者临床资料,为今后重症患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

    作者:张玲;陈红;欣怡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血清中神经烯醇化酶及心肌酶谱的检测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致病原是A组科萨奇病毒A16 (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儿童,临床以手、足、口及臀部出现水疱疹为特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并发脑炎,并引起致命性的损伤[2].因此,早期发现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时具有特征意义的检测指标国内外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观察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血清中血清神经烯醇化酶(NSE)及心肌酶谱的含量,探讨其临床价值,旨在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刘莉;李青;王乾;朱松梅;胡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5例Meta分析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病例数少,大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复习了2001年1月至2011年8月国内CNL的病例报告,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 以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主题词,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http://dlib.cnki.net)的数据库(2001年至2011年),查到CNL病例报道共43篇75例,根据WHO(2001年)[1]的诊断标准,排除无细胞遗传学检查20例,检索到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共55例,其中男30例(54.5%),女25例(45.5%),年龄20~88岁,中位年龄54岁;小于40岁4例(年龄分别为20、21、33、34岁),占所有病例的7.2%.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4碳呼气试验机会性筛查3137例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人数超过世界人口的50%以上[1],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2],前者以借助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标本后行活检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胃黏膜尿素酶试验等为主.非侵入性检查则以Marshall等[3]建立的14C尿素呼气试验C4C-urea breath test,14C-UBT)以及13C-UBT和15N尿氨排出试验为代表.目前14C-UBT被广泛用于临床,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简单、安全等特点.现将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结果确定非正在感染患者及资料完整的3 137例14C-UBT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14C-UBT机会性筛查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价值.

    作者:吴正奇;叶玉伟;李万勋;张志镒;周永宁;韩文婧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中药肺保Ⅰ号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治疗作用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严重者继发肺部纤维化,后导致患者的死亡.如何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放疗工作的目标.中药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治疗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我们选定了中药鱼腥草、黄芩、瓜蒌、甘草、白茅根,经过煎煮,醇提,蒸馏,回流等制剂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制备成肺保Ⅰ号雾化吸入剂,现将肺保Ⅰ号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红;何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护骨素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护骨素( osteoprotegerin,OPG),亦称骨保护素或骨保护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受体家族成员,它是一种重要的血管调节因子,在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1].研究表明,血清OPG水平不仅与冠心病的存在显著相关,而且其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病死率显著相关,OPG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2].体外实验证实,许多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TNF可刺激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OPG,OPG可通过上调血管生成素2 (angiopoietin-2,Ang-2)的表达来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对TNF-α的反应[3].但是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OPG的相关性以及后者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OPG与炎症因子水平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通过进一步测定Ang-2及VCAM-1的水平,探讨OPG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唐玉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的临床分析

    支气管扩张是咯血的常见原因,其中大咯血是常见急症,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BAE)是治疗大咯血的常用技术,即刻止血成功率达90%~95%.我院采用BAE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导致的大咯血患者76例,疗效满意,现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焕;徐仁良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胰腺囊腺瘤2例治疗体会

    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少见的胰腺肿瘤,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属于胰腺外分泌肿瘤,肿瘤生长缓慢,有报道长可达30年.肿瘤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可不一致,可出现上腹胀痛或隐痛、上腹部肿块、黄疸、区域性门脉高压等表现.临床上易误诊,现就我们诊断和治疗的2例胰腺囊腺瘤报道如下.

    作者:付明生;潘淑贤;臧宪华;许兰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力衰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毒素血症和各种炎症因子均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状态的改变[1],但国内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心力衰竭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还很少,我们对4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力衰竭婴儿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容积(MPV)4项参数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利利;路明;武怡;吴铭;刘春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过敏性肺水肿诊疗探讨

    过敏性肺水肿是过敏反应的急危重症之一,机体对致敏原过度免疫应答所导致的强烈血管反应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作为过敏性肺水肿常见的合并症,过敏性休克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由于两者的发病都具有偶然性,常为散发病例,治疗上尚缺乏循证依据[1].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病理生理学基础及临床经验,对过敏性肺水肿的流行病学、过敏原、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王业;文富强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气道梗阻的临床分析

    食管支架置入是治疗晚期食管癌、食管气管瘘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其常见并发症包括胸痛、出血等,少数患者术后可引起严重的气道梗阻.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7例食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并发气道梗阻的特点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磊;边振光;王晓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病毒及其毒素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或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1].病情易迁延,常合并心包或心内膜的炎症,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危及患儿生命.我们近年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异;吕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影响

    目的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意义及佳剂量.方法 选择ACS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40 mg组22例,均于入院24小时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3组入院时及治疗5天后血浆BNP及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2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BNP( 543±116)ng/L,(531±112) ng/L vs(738±121)ng/L( P<0.01); hsCRP(7.02±3.17) mg/L,(6.87±3.21)mg/L vs (9.32±3.43) mg/L(P<0.01),阿托伐他汀40 mg组优于阿托伐他汀20 m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40 mg、20 mg作用明显优于10 mg.

    作者:张素华;刘哲;张利宣;王静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内科胸腔镜在不明原因单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不明原因单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因不明原因单侧胸腔积液行内科胸腔镜检查的患者74例,对其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胸腔镜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74例中有65例得到明确诊断,确诊率87.8%.其中结核性胸膜炎33例,肺癌胸膜转移21例,乳腺癌胸膜转移2例,鼻咽癌胸膜转移、甲状腺癌胸膜转移、腮腺癌胸膜转移各1例,胸膜间皮瘤3例,淋巴瘤1例,漏出液2例.全部病例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科胸腔镜操作简单、安全,对不明原因单侧胸腔积液诊断阳性率高,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检查手段.

    作者:高伟良;陶维华;王苑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