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骋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4∶1,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癌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胆管癌80%为腺癌,少数为鳞癌[1],临床起病隐匿,螺旋CT多期扫描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强化特征及其大小、浸润范围.现收集我院肝内胆管细胞癌20例,结合文献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董延鸣;徐伟;石渠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氯化铜是一种工业化学毒性蓝绿色粉末样物质,其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鼻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口服可引起出血性胃炎及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溶血等,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脑水肿,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医师对氯化铜等特种化学物质中毒诊治经验普遍较少,我院2011年2月一次性收治9例氯化铜中毒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其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王道春;汪加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肺栓塞(PE)的短期病死率变化范围非常之大,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大块PE患者病死率<2%至有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病死率可超过95%[1].大部分急性PE患者院内病死率直接与血栓栓塞事件相关.由于PE相关预后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因而能够对PE患者预后进行准确定量判断的危险分层工具对初始治疗的强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估计为低危的患者可以早期出院或直接在门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而估计为高危的患者则可能从强化监护或溶栓治疗中获益.现将短期预后有关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要跟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AS作用,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劲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AS的一个表现,超声测定劲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早期发现AS,已成为判定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标志,并且其进展程度与速度更能反映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
作者:陈雅静;张彦平;赵英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前认为,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可通过折返、后除极等机制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限即T波峰—末间期(Tpe)可间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1 2].本研究通过检测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Tpe,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腾;严激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极高[1].COPD时因缺氧及肺血管床减少、肺内皮细胞功能不良、内源性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合成和释放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血管结构重建,终导致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形成.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可通过干预ET-1作用而发挥调节COPD患者肺血管紧张性的作用[2].研究证明,COPD发展成肺心病的中心环节是低氧性PH,如何有选择性地降低PH是临床上的难题.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s)抑制剂,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降低血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3].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吸烟导致的pH[4].本研究对COPD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处理,定期随访并检测血浆中ET-1和BNP的水平,为评估预后及探讨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对86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男70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4.0±6.8)岁;临床表现,意识清醒伴头痛、呕吐50例,意识模糊16例,昏迷20例;CT诊断: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26例.
作者:岳力强;秦晓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例1,男,10天,主因皮肤瘀斑10天伴发热2天,于2008年8月15日人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8周,剖宫产,羊水Ⅲ度污染,否认胎盘、脐带异常,否认生后窒息史.患儿生后即出现全身瘀斑,呈进行性消退,于入院前2天出现低热,伴有双下肢水肿.生后查血小板(PLT) 19×109/L.外院曾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激素冲击及白蛋白对症治疗10天.入院时查体:意识清楚,精神稍弱,反应可,呼吸平稳,无发绀,全身见散在陈旧性瘀斑,头面部为著,部分融合,表面见脱屑,前囟平软,口腔黏膜光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52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不胀,肝脏右肋下4 cm 可触及,脾脏左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边钝,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作者:巴爽;郝丽红;郭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由于存在临床上的不稳定性,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治对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随访观察采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设对照组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楠;王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心血管系统病变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首位死因.尿毒症心肌病是尿毒症时心肌的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代谢毒素的毒性作用及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如白蛋白、微量元素)等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特异性心肌病变[1 2].其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价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具有特征性表现.本研究收集162例尿毒症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和心功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封彦凤;殷春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手术治疗是胆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绝大多数肝外胆管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这部分胆管癌患者,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宏杰;黑玲巧;张金亮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DV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56例患者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进行320排DV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可用于评估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中,CAG显示病变140个,320排DVCT显示其中132个,320排DV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99.2%、96.9%和97.9%.冠状动脉管壁严重钙化是图像质量失实的主要原因.结论 320排DVCT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岩;唐发宽;张同欣;李红 刊期: 2011年第22期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Mallory-Weiss syndrome,MWS)由于剧烈干呕、呕吐、剧烈咳嗽、搬运重物、用力排便、顽固呃逆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贲门处、食管下段黏膜及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一般可以自限止血,但如果累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近年来由于胃镜检查普及以及急诊内镜(24~48小时)的发展.该病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MWS患者15例,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治中;吴秀萍;潘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54岁,主因间断憋气、咳嗽20天于2010年3月30日收入院.入院前20天患者左腓骨骨折后,出现左下肢小腿指凹性水肿,3天后出现间断憋气,伴有咳嗽,咳少许白痰,与体力活动无关,于当地诊所考虑为“支气管炎”,口服左氧氟沙星3天无好转,继之给予头孢呋辛静脉滴注14天,效果不明显,近1天自觉憋气发作频繁,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无明显诱因,咳嗽明显,痰量不多,本院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多(图1).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房大(36 mm),肺动脉压34 mmHg(1 mmHg=0.133 kPa),D-二聚体0.4mg/L.
作者:张明生;王印林;张海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近年来,维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改善.人们对维持透析患者并发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硬化(MIA)综合征[1],仍是目前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国内外对于MIA综合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终未期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及动脉硬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指标方面[2-3],但对药物治疗MIA综合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作者:孙福云;栗素红;王东海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例1,女,33岁,高血压5年,蛋白尿5个月,自幼有下肢痛.于2010年8月1日人院.无类似病症家族史.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无特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心、肺、腹部及四肢、关节、神经反射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红细胞7个/μ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9g.血肌酐88 μmol/L,血尿素氮6.6 mmol/L,白蛋白37 g/L,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正常,血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均阴性;血脂、血糖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X线胸片左心轻度扩大.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左心室壁轻度增厚.肾病理免疫荧光:可见7个肾小球,IgG(—),IgA(—),IgM(—),C3(—),Clq(—),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光镜:可见36肾小球,其中17个球性硬化;末硬化小球足细胞弥漫空泡变性、肿胀;1个小球血管袢节段性硬化,局部系膜区可见少量嗜复红蛋白沉积.40%肾小管萎缩,腔内可见少数蛋白管型.相应肾间质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轻度不规则增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嗜甲苯胺兰颗粒.透射电镜: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环形、板层及斑马纹状嗜锇性溶酶体.诊断:法布里病.
作者:杨林;李绍梅;张丽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症( ICU)患者应用日益广泛,是治疗ICU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肠内营养支持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一直困忧临床医师,我们在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ICU患者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及大动脉病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早期诊断血管病变,积极干预治疗,对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程度可进行有效的评价[1].本研究回顾分析近2年在我院行早期动脉硬化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文茂;李岚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脑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本研究所指的SAH是指自发性,约占脑血管病的15%左右.SAH多数情况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就能明确其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首次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阴性,影响病因诊断及治疗.我们对52例首次DSA阴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AH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辉;周军荣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23岁.因四肢无力半个月于2009年12月20日入院.半个月前,患者患感冒后自觉四肢无力,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不能从事日常体力活动,伴四肢肌肉酸痛,自服抗炎药后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无发热、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晨轻暮重表现,无复视.既往健康.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行,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四肢肌肉触痛,无肌肉萎缩.病理征阴性.人院后查心肌酶谱提示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表现,头MRI未见异常,诊断考虑多发性肌炎,给予激素(具体不详)、B族维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入院1周后转上级医院继续诊治,经随访得知上级医院进一步完善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异常线粒体,乳酸、丙酮酸小运动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线粒体肌病,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后好转.
作者:陈旭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