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化铜中毒9例救治分析

王道春;汪加朋

关键词:中毒, 发绀, 体征和症状
摘要:氯化铜是一种工业化学毒性蓝绿色粉末样物质,其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鼻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口服可引起出血性胃炎及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溶血等,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脑水肿,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医师对氯化铜等特种化学物质中毒诊治经验普遍较少,我院2011年2月一次性收治9例氯化铜中毒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其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氯化铜中毒9例救治分析

    氯化铜是一种工业化学毒性蓝绿色粉末样物质,其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鼻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口服可引起出血性胃炎及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溶血等,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脑水肿,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医师对氯化铜等特种化学物质中毒诊治经验普遍较少,我院2011年2月一次性收治9例氯化铜中毒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其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王道春;汪加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布加综合征6例分析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肝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1].本院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6例,现就BCS的表现及MRA对BCS的诊断价值探讨如下.

    作者:孙兴旺;袁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以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缺损、稀疏、浓聚为诊断结节的标准.其结节的发生率40~50岁为14%,>50~80岁为37%,80岁以上为71%[1].甲状腺显像除了能发现临床甲状腺体检不能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外,还能正确判断结节的功能状态,研究发现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MIBI)显像,结合结节边界清晰与否和MIBI清除快慢的情况可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本研究分析了2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99Tcm-MIBI显像资料,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作者:罗俊敏;张冰毅;朱建峰;宋小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辛伐他汀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极高[1].COPD时因缺氧及肺血管床减少、肺内皮细胞功能不良、内源性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合成和释放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血管结构重建,终导致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形成.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可通过干预ET-1作用而发挥调节COPD患者肺血管紧张性的作用[2].研究证明,COPD发展成肺心病的中心环节是低氧性PH,如何有选择性地降低PH是临床上的难题.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s)抑制剂,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降低血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3].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吸烟导致的pH[4].本研究对COPD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处理,定期随访并检测血浆中ET-1和BNP的水平,为评估预后及探讨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选取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疗程8周;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观察组患者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及对照组健康者清晨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并对各目标菌群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服药后8周,粪便中大肠杆菌(4.81±0.77) lonN/g及肠球菌属(5.24±0.63)lonN/g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8.82±0.91) lonN/g及乳酸杆菌属(6.99±0.69)lonN/g明显减少(P<0.05).结论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致肠道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使肠道生物屏障受损,增加了肠源性感染风险.

    作者:李荣富;李欣;吴姗珊;孙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表现

    心血管系统病变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首位死因.尿毒症心肌病是尿毒症时心肌的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代谢毒素的毒性作用及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如白蛋白、微量元素)等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特异性心肌病变[1 2].其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价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具有特征性表现.本研究收集162例尿毒症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和心功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封彦凤;殷春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脑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本研究所指的SAH是指自发性,约占脑血管病的15%左右.SAH多数情况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就能明确其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首次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阴性,影响病因诊断及治疗.我们对52例首次DSA阴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AH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辉;周军荣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938例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程度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Wagner分级(1~5级)与糖尿病肾病分期(Ⅰ~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足病科住院的938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Wagner分级分为足病较轻组(Wagner 1~2级组)和足病较重组(Wagner 3~5级组),入院时留取24小时尿测量微量白蛋白(MAU).结果 糖尿病足病较重组与足病较轻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MAU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HbA1c(9.63±2.37)% vs (9.12±2.05)%( P<0.01);MAU[43.85(90.40)] mg/d vs[27.50(59.35)]mg/d( P<0.01);足病较重组患有严重肾病(Ⅳ~Ⅴ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足病较轻组(30.8% vs 23.5%,P<0.05).结论 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程度较高者严重肾病发生率较高,MAU水平也较高.

    作者:孙茜;李代清;褚月颉;刘倩;杨蔚;王鹏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法布里病2例

    例1,女,33岁,高血压5年,蛋白尿5个月,自幼有下肢痛.于2010年8月1日人院.无类似病症家族史.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无特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心、肺、腹部及四肢、关节、神经反射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红细胞7个/μ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9g.血肌酐88 μmol/L,血尿素氮6.6 mmol/L,白蛋白37 g/L,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正常,血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均阴性;血脂、血糖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X线胸片左心轻度扩大.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左心室壁轻度增厚.肾病理免疫荧光:可见7个肾小球,IgG(—),IgA(—),IgM(—),C3(—),Clq(—),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光镜:可见36肾小球,其中17个球性硬化;末硬化小球足细胞弥漫空泡变性、肿胀;1个小球血管袢节段性硬化,局部系膜区可见少量嗜复红蛋白沉积.40%肾小管萎缩,腔内可见少数蛋白管型.相应肾间质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轻度不规则增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嗜甲苯胺兰颗粒.透射电镜: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环形、板层及斑马纹状嗜锇性溶酶体.诊断:法布里病.

    作者:杨林;李绍梅;张丽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不同起搏方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远期影响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但晚近研究发现由于采用右心室心尖部位起搏,长期随访并未显示其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1-2].

    作者:盛晓东;陆敏;金骁琦;徐伟中;周建龙;范韬;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单因素实验设计基本方法之一——完全随机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只有一个研究因素,即研究者只分析一个因素对效应指标的作用,但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不意味着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与效应指标有关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控制非研究因素(称为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可以平衡或减少混杂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分层方法也可以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仅仅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则称为完全随机设计;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一个非研究因素的变量进行分层,每个层的观察对象数相等,并对每个层进行随机分组,则称为随机区组设计,其目的就是用分层的方法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然后用随机化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拉丁方的行和列对应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水平进行特殊的交叉分层,使处理因素的各个水平在这两个分层因素各个水平中均匀分布,再随机确定处理水平与拉丁方的字母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分组,因此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并用随机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这种设计称为拉丁方设计.

    作者:颜红;徐勇勇;赵耐青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黏蛋白4和酪氨酸激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上皮中黏蛋白4( MUC4)和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70例NSCLC(NSCLC组),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标本中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LC中MUC4和ErbB2高表达率分别为22.9%(16/70)、47.1%(33/70)较癌旁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MUC4和ErbB2均随NSCLC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高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NSCLC中MUC4和ErbB2临床Ⅲ~Ⅳ期的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且MUC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C4和ErbB2在伴淋巴结转移的37例NSCLC患者中的高表达率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MUC4表达与NSCLC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高表达与NSCL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二者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相关性.

    作者:周转转;霍建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肠病中的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8例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全部经手术病理或组织活检病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炎,超声显示肠壁增厚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共62例,此直接征象预测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79.5% (62/78);56例显示壁间血流信号消失或很难显示,提示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90.3%(56/62).结论 超声检查廉价、无创、迅速,对缺血性肠病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定位较明确,可作为本病的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邓彦东;甄宇治;王金锐;邵云;樊文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15例临床及诊治分析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Mallory-Weiss syndrome,MWS)由于剧烈干呕、呕吐、剧烈咳嗽、搬运重物、用力排便、顽固呃逆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贲门处、食管下段黏膜及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一般可以自限止血,但如果累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近年来由于胃镜检查普及以及急诊内镜(24~48小时)的发展.该病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MWS患者15例,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治中;吴秀萍;潘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是各种心脏结构性和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断进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病情程度的进展,CHF患者常有肝功能损害、血生化检查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1].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心功能状态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分析,探讨CHF患者胆红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陈广胜;徐崇利;张郁青;林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症( ICU)患者应用日益广泛,是治疗ICU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肠内营养支持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一直困忧临床医师,我们在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ICU患者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和CD34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aSMA)和CD34表达,探索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136例食管病变(正常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早期癌23例、进展期癌23例)间质组织中纤维母细胞αSMA和CD34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各组的间质纤维母细胞αSMA表达逐渐上升(0%,11.5%,40.9%,65.2%,95.7%);相应的CD34表达逐渐下降(95.0%,80.8%,50.1%,34.8%,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磷癌组的SMA和CD3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存在CAFs的转化形成,CAFs可能参与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及发展,可能是预测食管癌前病变转归的重要指标.

    作者:曾伟伟;吴明利;徐志彬;王小玲;王永军;王士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肺栓塞的短期预后

    肺栓塞(PE)的短期病死率变化范围非常之大,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大块PE患者病死率<2%至有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病死率可超过95%[1].大部分急性PE患者院内病死率直接与血栓栓塞事件相关.由于PE相关预后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因而能够对PE患者预后进行准确定量判断的危险分层工具对初始治疗的强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估计为低危的患者可以早期出院或直接在门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而估计为高危的患者则可能从强化监护或溶栓治疗中获益.现将短期预后有关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要跟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线粒体肌病1例

    患者,男23岁.因四肢无力半个月于2009年12月20日入院.半个月前,患者患感冒后自觉四肢无力,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不能从事日常体力活动,伴四肢肌肉酸痛,自服抗炎药后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无发热、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晨轻暮重表现,无复视.既往健康.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行,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四肢肌肉触痛,无肌肉萎缩.病理征阴性.人院后查心肌酶谱提示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表现,头MRI未见异常,诊断考虑多发性肌炎,给予激素(具体不详)、B族维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入院1周后转上级医院继续诊治,经随访得知上级医院进一步完善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异常线粒体,乳酸、丙酮酸小运动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线粒体肌病,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后好转.

    作者:陈旭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胃食管反流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1],症状加重时影响生活和工作,年龄大者误以为心绞痛而导致焦虑,克拉玛依市地处大西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聚餐、饮酒、脂肪摄入较多,户外活动减少,GERD发病人数较多,研究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GERD,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作者:杨晓燕;张军汉;李海民;乔金彪;迟雪梅;胡西尼格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