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富;李欣;吴姗珊;孙涛
例1,女,33岁,高血压5年,蛋白尿5个月,自幼有下肢痛.于2010年8月1日人院.无类似病症家族史.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无特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心、肺、腹部及四肢、关节、神经反射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红细胞7个/μ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9g.血肌酐88 μmol/L,血尿素氮6.6 mmol/L,白蛋白37 g/L,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正常,血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均阴性;血脂、血糖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X线胸片左心轻度扩大.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左心室壁轻度增厚.肾病理免疫荧光:可见7个肾小球,IgG(—),IgA(—),IgM(—),C3(—),Clq(—),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光镜:可见36肾小球,其中17个球性硬化;末硬化小球足细胞弥漫空泡变性、肿胀;1个小球血管袢节段性硬化,局部系膜区可见少量嗜复红蛋白沉积.40%肾小管萎缩,腔内可见少数蛋白管型.相应肾间质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轻度不规则增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嗜甲苯胺兰颗粒.透射电镜: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环形、板层及斑马纹状嗜锇性溶酶体.诊断:法布里病.
作者:杨林;李绍梅;张丽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Mallory-Weiss syndrome,MWS)由于剧烈干呕、呕吐、剧烈咳嗽、搬运重物、用力排便、顽固呃逆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贲门处、食管下段黏膜及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一般可以自限止血,但如果累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近年来由于胃镜检查普及以及急诊内镜(24~48小时)的发展.该病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MWS患者15例,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治中;吴秀萍;潘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选取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疗程8周;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观察组患者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及对照组健康者清晨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并对各目标菌群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服药后8周,粪便中大肠杆菌(4.81±0.77) lonN/g及肠球菌属(5.24±0.63)lonN/g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8.82±0.91) lonN/g及乳酸杆菌属(6.99±0.69)lonN/g明显减少(P<0.05).结论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致肠道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使肠道生物屏障受损,增加了肠源性感染风险.
作者:李荣富;李欣;吴姗珊;孙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aSMA)和CD34表达,探索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136例食管病变(正常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早期癌23例、进展期癌23例)间质组织中纤维母细胞αSMA和CD34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各组的间质纤维母细胞αSMA表达逐渐上升(0%,11.5%,40.9%,65.2%,95.7%);相应的CD34表达逐渐下降(95.0%,80.8%,50.1%,34.8%,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磷癌组的SMA和CD3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存在CAFs的转化形成,CAFs可能参与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及发展,可能是预测食管癌前病变转归的重要指标.
作者:曾伟伟;吴明利;徐志彬;王小玲;王永军;王士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近年来,维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改善.人们对维持透析患者并发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硬化(MIA)综合征[1],仍是目前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国内外对于MIA综合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终未期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及动脉硬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指标方面[2-3],但对药物治疗MIA综合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作者:孙福云;栗素红;王东海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急性胰腺炎合并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7岁,因“中上腹痛伴呕吐2天,继发畏寒发热5天”于2010年5月18日入院.1周前出现中上腹间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外院查血淀粉酶414 U/L,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按“胰腺炎”治疗2天后腹痛、呕吐缓解,但出现持续发热,体温高38.8 ℃,遂转我院.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血压125/8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萎靡.腹平软,中、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余体征检查无异常.复查血淀粉酶11 U/L,腹部超声示胰腺肿大.血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钙1.86 μmol/L.入院后主要症状仍为发热,体温高39.3℃,继续胰腺炎相关治疗.入院48小时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喘、端坐呼吸等症状.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21 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 71 mmHg.
作者:练慧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54岁,主因间断憋气、咳嗽20天于2010年3月30日收入院.入院前20天患者左腓骨骨折后,出现左下肢小腿指凹性水肿,3天后出现间断憋气,伴有咳嗽,咳少许白痰,与体力活动无关,于当地诊所考虑为“支气管炎”,口服左氧氟沙星3天无好转,继之给予头孢呋辛静脉滴注14天,效果不明显,近1天自觉憋气发作频繁,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无明显诱因,咳嗽明显,痰量不多,本院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多(图1).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房大(36 mm),肺动脉压34 mmHg(1 mmHg=0.133 kPa),D-二聚体0.4mg/L.
作者:张明生;王印林;张海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23岁.因四肢无力半个月于2009年12月20日入院.半个月前,患者患感冒后自觉四肢无力,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不能从事日常体力活动,伴四肢肌肉酸痛,自服抗炎药后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无发热、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晨轻暮重表现,无复视.既往健康.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行,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四肢肌肉触痛,无肌肉萎缩.病理征阴性.人院后查心肌酶谱提示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表现,头MRI未见异常,诊断考虑多发性肌炎,给予激素(具体不详)、B族维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入院1周后转上级医院继续诊治,经随访得知上级医院进一步完善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异常线粒体,乳酸、丙酮酸小运动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线粒体肌病,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后好转.
作者:陈旭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前认为,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可通过折返、后除极等机制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限即T波峰—末间期(Tpe)可间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1 2].本研究通过检测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Tpe,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腾;严激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但晚近研究发现由于采用右心室心尖部位起搏,长期随访并未显示其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1-2].
作者:盛晓东;陆敏;金骁琦;徐伟中;周建龙;范韬;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Wagner分级(1~5级)与糖尿病肾病分期(Ⅰ~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足病科住院的938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Wagner分级分为足病较轻组(Wagner 1~2级组)和足病较重组(Wagner 3~5级组),入院时留取24小时尿测量微量白蛋白(MAU).结果 糖尿病足病较重组与足病较轻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MAU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HbA1c(9.63±2.37)% vs (9.12±2.05)%( P<0.01);MAU[43.85(90.40)] mg/d vs[27.50(59.35)]mg/d( P<0.01);足病较重组患有严重肾病(Ⅳ~Ⅴ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足病较轻组(30.8% vs 23.5%,P<0.05).结论 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程度较高者严重肾病发生率较高,MAU水平也较高.
作者:孙茜;李代清;褚月颉;刘倩;杨蔚;王鹏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是各种心脏结构性和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断进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病情程度的进展,CHF患者常有肝功能损害、血生化检查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1].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心功能状态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分析,探讨CHF患者胆红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陈广胜;徐崇利;张郁青;林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上皮中黏蛋白4( MUC4)和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70例NSCLC(NSCLC组),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标本中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LC中MUC4和ErbB2高表达率分别为22.9%(16/70)、47.1%(33/70)较癌旁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MUC4和ErbB2均随NSCLC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高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NSCLC中MUC4和ErbB2临床Ⅲ~Ⅳ期的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且MUC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C4和ErbB2在伴淋巴结转移的37例NSCLC患者中的高表达率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MUC4表达与NSCLC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高表达与NSCL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二者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相关性.
作者:周转转;霍建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症( ICU)患者应用日益广泛,是治疗ICU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肠内营养支持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一直困忧临床医师,我们在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ICU患者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前全球约20亿人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者中约有10%的人会发病.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结核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属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患者数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1].21世纪由于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进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审美观的改变等原因,青年人群中肺结核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现将我科收治的328例青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侯志丽;王琪;秦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由于存在临床上的不稳定性,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治对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随访观察采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设对照组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楠;王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只有一个研究因素,即研究者只分析一个因素对效应指标的作用,但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不意味着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与效应指标有关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控制非研究因素(称为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可以平衡或减少混杂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分层方法也可以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仅仅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则称为完全随机设计;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一个非研究因素的变量进行分层,每个层的观察对象数相等,并对每个层进行随机分组,则称为随机区组设计,其目的就是用分层的方法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然后用随机化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拉丁方的行和列对应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水平进行特殊的交叉分层,使处理因素的各个水平在这两个分层因素各个水平中均匀分布,再随机确定处理水平与拉丁方的字母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分组,因此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并用随机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这种设计称为拉丁方设计.
作者:颜红;徐勇勇;赵耐青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1],症状加重时影响生活和工作,年龄大者误以为心绞痛而导致焦虑,克拉玛依市地处大西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聚餐、饮酒、脂肪摄入较多,户外活动减少,GERD发病人数较多,研究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GERD,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作者:杨晓燕;张军汉;李海民;乔金彪;迟雪梅;胡西尼格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例1,男,10天,主因皮肤瘀斑10天伴发热2天,于2008年8月15日人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8周,剖宫产,羊水Ⅲ度污染,否认胎盘、脐带异常,否认生后窒息史.患儿生后即出现全身瘀斑,呈进行性消退,于入院前2天出现低热,伴有双下肢水肿.生后查血小板(PLT) 19×109/L.外院曾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激素冲击及白蛋白对症治疗10天.入院时查体:意识清楚,精神稍弱,反应可,呼吸平稳,无发绀,全身见散在陈旧性瘀斑,头面部为著,部分融合,表面见脱屑,前囟平软,口腔黏膜光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52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不胀,肝脏右肋下4 cm 可触及,脾脏左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边钝,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作者:巴爽;郝丽红;郭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肝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1].本院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6例,现就BCS的表现及MRA对BCS的诊断价值探讨如下.
作者:孙兴旺;袁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