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始低剂量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的阶段报告

关键词:低剂量, 氨氯地平, 替米沙坦, 复方, 阿米洛利, 联合治疗, 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率
摘要: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患者,女,23岁,因活动后呼吸困难1年,加重伴全身水肿20天于2007年11月5日入院.既往皮肤色素沉着约20年,糖尿病病史5年,血糖高达27.8mmol/L,使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万苏林)控制血糖,晨27 U,晚间不详,近3天夜间均有低血糖发作.5个月前曾于外院就诊: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3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改变.

    作者:杨瑛;朱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同胎龄新生儿骨钙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危重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有了明显上升,因此其骨骼生长发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骨钙蛋白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重要非胶原蛋白,血清骨钙蛋白含量能直接反应骨组织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是一个有效可靠的反映骨骼生长发育的指标.本研究比较了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时和生后14天时血清骨钙蛋白水平,以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骨骼生长发育特点.

    作者:马素苓;皮亚雷;张会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经皮经腔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例

    患者,男,28岁,主因间断活动后胸痛1年,加重伴晕厥2次,于2008年4月21日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hathy,HOCM)收入院.心电图(ECG)示心肌肥厚劳损(图1).超声心动检查示: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LVOT)可见湍流,流速峰值(velocitypeak,VP)6.7 m/s,压差(pressure gradient,PG)为180mmHg(1 mmHg=0.133 kPa),二尖瓣Ⅱ度反流(表1).

    作者:曹月娟;许静;付乃宽;卢凤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后饮酒致酷似双硫仑样反应1例

    患者,男,4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上海华源安徽锦辉制药有限公司,国准字H20054675)0.2g,每日2次,用药3天时,与朋友聚会饮白酒约30 g,15分钟后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眼前发黑、结膜充血、颜面潮红、四肢麻木、胸闷、心悸、气短、束胸及濒死感,30分钟后突然倒地,意识丧失,于2008年9月12日急送我院救治.

    作者:何平;郭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2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已证实房室结双径路是其发生和维持的电生理基础,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的50%.

    作者:梁梅;郝应禄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73例,单纯腹水39例(无SBP组),肝硬化合并SBP 34例(SBP组),进行腹水和血清的PCT以及血清的CRP水平检测.结果 SBP组和无SBP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6.00±60.75)mg/L和(16.00±43.00)mg/L(P<0.01);以PCT≥2μg/L为阳性标准,SBP组血清和腹水PCT阳性率高于无SBP组(血清79.4%VS 10.3 %,腹水29.4%vs 5.1%,P<0.01);SBP组患者治疗好转后血清和腹水的PCT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6.7%vs 3.3%,P<0.01).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SB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血清和腹水PCT及血清CRP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颖;张志广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初始低剂量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的阶段报告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双膦酸盐在肿瘤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因此该药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骨骼相关事件,如高钙血症、骨痛、病理骨折及骨转移需要放疗或化疗等.我们就舣膦酸盐在不同肿瘤骨转移中的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以期对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参考,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薛小梅;张坤娟;侯宁;闫征;刘东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妊娠前应用免疫抑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妇女.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我们对SLE患者合并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妊娠前必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妊娠期间病情控制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王芬;徐建华;徐胜前;刘爽;连莉;陈珊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18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0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30例.超声测定CIMT,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P-1、IL-18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有、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除外)、IL-18、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MCP-1(387.57±75.41)ng/L,(177.48±38.35)ng/L vs(122.51±8.98)ng/L,IL-18(54.76±16.31)ng/L、(35.08±8.83)ng/L vs(26.13±7.05)ng/L,CIMT(1.44±0.33)mm、(1.06±0.26)mm vs(0.68±0.12)mm(均P<0.01);大血管病变组上述指标又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痛患者血清MCP-1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MT和IL-18呈正相关(P<0.01或<0.05);血清IL-18与FPG、2 hPG、甘油三酯、CIMT、MCP-1呈正相关(P<0.01或<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CP-1、IL-18是ClMT升高的危险因素(t=2.694、6.466、2.445,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CP-1、IL-18与CIMT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天韬;陈晓文;张萍;贺冶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中PAR1 mRNA的表达;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加PAR1激动荆(PAR1-AP),而对照组不加PAR1-AP,利用PAR1-AP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细胞中存在PAR1m RNA的高表达;实验组细胞迁移比对照组明显增快,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视野细胞数为(148.425±16.123)个vs(54.012±4.614)个(t=21.950,P<0.01).实验组细胞增殖也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分钟闪烁值为8 450±1159 vs 4 098±671(t=7.330,P<0.05).结论 PAR1在胰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并能促进其迁移和增殖,表明PAR1与胰腺癌的转移能力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AR1可以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熊良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间质性肺炎患者胸部高分辨CT分析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间质性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PSS继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HRCT)结果 .结果 33例PSS患者,男8例(24.2%),女25例(75.8%);中位年龄55岁.胸部HRCT的主要影像学特征痛灶多位于下叶和胸膜下,毛玻璃影87.9%、气腔实变影21.2%、蜂窝样影39.4%、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扩张66.7%、薄壁囊状影27.3%、小叶中心性结节9.1%、线状阴影18.2%、空气潴留征6.1%、小叶间隔增厚91.0%、网状阴影69.7%、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51.5%、胸腔积液12.1%.参照2002年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病学会(ATS/ERS)的分类标准,CT-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型9例(27.3%);CT-非UIP型24例(72.2%),其中CT-淋巴细胞性问质性肺炎(LIP)型4例(12.1%),CT-机化性肺炎(OP)型5例(15.2%),CT-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型15例(45.5%).结论 PSS继发间质性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多在双下肺及胸膜下分布,具有多样性,CT-NSIP型可能是胸部影像学的主要类型.

    作者:曹孟淑;蔡后荣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入院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影响的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入院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109例ACS患者按血糖>7.8 mmol/L分为A组(n=68例),血糖≤7.8 mmol/L为B组(n=41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基线指标为自变量,以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期间对心血管事件有显著性影响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心率、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均高于B组,心率(116.9±10.8)次/min vs(105.1±21.2)次/min、Cr(142.0±8.9)μmol/L vs(109.0±10.1)μmol/L,CK-MB(0.38±0.01)μg/L vs(0.27±0.00)μg/L,cTnI(189.0±10.5)μg/L vs(86.0±9.8)μg/L(均P<0.01);两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29.4%vs 26.8%)、心源性休克(4.4%vs 4.9%)、心律失常发生率(22.1%vs 34.1%)近期死亡发生率(2.9%vs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率、肌酐和血糖升高是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ACS患者风险发生的标志.为制定ACS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作者:何泉;陈安宝;陈嘉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Ⅲ~Ⅳ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如治疗不及时,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有效方法.对于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的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有一定优势.我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Ⅲ~Ⅳ级动脉瘤12例,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爱军;朱军;陈通;刘刚;张志勇;李建民;赵林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我国比较常见.复能剂和阿托品等的合理应用对轻、中度中毒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但对于口服重度有机磷中毒,目前病死率仍高.血液净化技术,特别是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作为一种体外毒物清除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临床实践后,在中毒方面的应用已有数10载.自20C10年以来我院开展HP疗法共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1例,与同期常规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进行对比性观察,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樊新海;王树民;张斌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较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但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和体质量超重的情况,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会造成体质量增加、胰岛素用量偏大会造成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徐东红;宋春青;邵海琳;刘小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研究

    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是指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该血管狭窄≥50%的冠状动脉病变,无自身良好的右向左的侧支循环,或无以前经冠状动脉移植至左冠状动脉1支或多支通畅的血管桥的左主干病变称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作者:孙家安;汝磊生;齐书英;彭育红;李淑荣;刘红娜;席爱雪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胆道内支架置入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胆道梗阻48例

    胆系肿瘤、胰头癌、肝癌及转移瘤是引起胆道恶性梗阻的常见原因.我院采用胆道支架置入结合动脉插管化疗的双介入方法治疗48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平;王卫东;童耀英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第二届华北长城会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09年年会特约专家精彩讲座摘录(四)

    (上接本卷第7期目次Ⅳ)6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重点介绍了低血钾性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强调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12岁.主因间断手足抽搐2个月于2008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月1日在学校早饭后突然摔倒,意识不清,手足抽搐,发作时双侧拇指强烈内收,掌指关节屈曲,形成鹰爪状,口吐泡沫,头偏向一侧,眼斜向一侧,无大小便失禁,无呕吐,约5分钟后意识恢复,清醒后觉肌肉酸痛、手足发麻.于1月21日在学校做操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约20分钟后症状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卢燕 刊期: 2010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