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限制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动过速1例

程佶;潘永祜

关键词:心肌病, 限制性, 心动过速, 心电描记术
摘要:患儿,男,9岁,主因突发心动过速1小时,于2007年12月1日入院.息儿于人院前1年出现心悸、乏力,伴双下肢水肿.于我院心内科确诊为限制性心肌病(RCM),予治疗后症状减轻,门诊随诊.否认结核接触史和病史.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308例医疗纠纷尸体解剖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医疗纠纷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死亡发生的病理学特点,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58~2008年50年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档案资料中308例医疗纠纷尸检案例.结果 308例医疗纠纷尸检中,302例找到了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占98.1%.308例尸检病例中,病理性死亡268例,非病理性死亡40例.病理性死亡的病因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共85例(31.7%),其余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等.结论 科学准确地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为有关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而且可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玉华;马光;高洁;李志红;王汝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无茵负压吸引法采集1 668例7岁以下ARTI住院患儿新鲜痰液,细茵培养检测细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N基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果 1 668例惠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 107例(66.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359例(21.5%),单纯细菌感染271例(16.3%),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222例(13.3%),混合感染255例(15.3%).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19.2%),人类偏肺病毒(hMPV)次之(12.0%);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茵为主(12.0%),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茵(3.8%).结论 ①本地区7岁以下ARTI儿童常见病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②RSV是本地区冬春季低年龄婴幼儿ARTI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无流行迹象.本地区hMPV在2008年3~5月有一流行高峰.肺炎链球茵、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细菌病原.MP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作者: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朱宏;邵雪军;诸丽娟;徐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儿限制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9岁,主因突发心动过速1小时,于2007年12月1日入院.息儿于人院前1年出现心悸、乏力,伴双下肢水肿.于我院心内科确诊为限制性心肌病(RCM),予治疗后症状减轻,门诊随诊.否认结核接触史和病史.

    作者:程佶;潘永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用以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 54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冠心痛(CHD)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评分表示.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PP及PPI.结果 冠脉病变程度随增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3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为89.1±38.6 vs 57.1±32.2 vs 26.05±22.1 vs 3.7±2.7(H=239.963,P<0.01);PP和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3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P为(53±11)mm Hg vs(48±11)mm Hg,PPI为0.413±0.06 vs 0.375±0.06(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PPI均与CHD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7,0.632;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为密切,OR值为1.012,95%可信区间为(1.261,1.447).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简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田丽晓;李凌;白雪洋;杨一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丁苯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30例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在度过急性期意识清醒后(一般2~60天)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表现为痴呆或去皮层状态,其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特效方法.为此,我们采用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拥军;郭静霞;侯云生;刘冬云;雷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端粒酶活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重要分子基础,端粒酶基因被激活以后,有修复和维持端粒的作用,使染色体形态稳定从而逃避第二致死期(M2期),使细胞获得永生,肿瘤细胞发生无限增殖[1].本研究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对136例胃息肉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何小兵;王卫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河北省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作者:邸军;支忠继;王燕;宋岩;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重症肌无力与甲状腺疾病共患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主要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状腺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多发性肌炎等,其中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为多见,二者可能有共同的免疫学基础[1].

    作者:姬文珍;杨丽;何伯永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血液系统受累很常见,引起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减少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在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资料,分析CTD引起PLT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TD PLT减少的认识.

    作者:雷玲;冯刚松;赵铖;米存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终断后肝炎复发23例临床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已获得巨大进步,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使临床大多数患者达到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复制这一现实目标,但要实现阻止、延缓肝脏疾病进展,防止、减少终末期肝病发生的长远目标,则需长期抗病毒治疗.

    作者:陈明发;孙水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静脉滴注硫普罗宁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9岁,因上腹部不适、隐痛3天,于2008年9月10日入院.入院体温36.2℃,脉搏6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6/7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病史.查体:意识清楚,精神尚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呼吸平稳,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律整齐,腹部平软,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余书;汪龙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因素的临床研究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1%左右[1].目前认为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现将我院19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莉;蒋廷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结石症诊疗中的价值

    支气管结石症的诊断相对比较困难,主要根据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咳出结石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结石是该病的确诊依据,结石症的治疗多采取外科或纤维支气管镜取石的方法.

    作者:冯志军;黄志昂;张二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通气模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24例存在自主呼吸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先使用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后改为ASV模式,另一组先使用A/C模式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采用对照性研究方法,比较前后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影响,以及两组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及调机次数.结果 从A/C模式改为ASV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平均气道压(Pm)、气道闭合压(P0.1)和浅快呼吸指数(RSB)下降,潮气量(VT)和肺顺应性(C)上升(P<0.01);从A/C模式改为SIMV+PSV后RR、Pp、Pm、P0.1和RSB下降(P<0.01).两组其余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变更模式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SV组的调机次数明显少于SIMV+PSV组(8.5±2.2 vs 13.1±3.1,P<0.01).结论 ASV和SIMV+PSV与A/C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运用于撤机时两种模式效果无明显差别,但ASV操作相对简单,适合于临床医师使用.

    作者:阎锡新;高耐芬;刘菲菲;石玉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血清Th1/Th2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弥散性毒性甲状腺肿(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均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对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的研究发现,其与AITD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20例GD和10例HT患儿血清IL-2、IL-4、IL-6、IFN-γ水平,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其与AITD发病的关系.

    作者:杨玉;杨利;谢理铃;柯江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卡马西平致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1例

    患者,男,30岁,主因癫痫术后24天,周身红疹伴发热10天,于2008年4月5日入院.24天前患者因难治性癫痫行右前颞叶及海马切除术,21天前(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卡马西平(得理多)口服.

    作者:董长征;赵文清;李文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策略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并持续时间长的心律失常,是许多疾病(包括心脏病及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年龄和健康状况则影响心房纤颤的发病率[1],导管消融术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心房颤动有效的根治手段,与抗心律失常药不同,消融针对的是心房颤动的发病与维持机制,因而使根治成为可能.

    作者:王淑萍;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关注抗血小板治疗的胃肠道并发症

    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措施,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哮喘危险因素311例分析

    目的 调查儿童哮喘发病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哮喘惠儿共311例,根据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区选择非哮喘患儿进行1:1配对,经询问痛史及行体格检查,入选病例从生后首次喘息开始追溯,查找哮喘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43个因素,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32个因素,其中高危因素7个,危险因素15个.高危因素有母孕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哮喘家族史、过敏性鼻炎、湿疹史、母孕期早孕反应、呼吸道感染、过敏史.危险因素有肥胖、母亲用化妆品、父母过敏史、荨麻疹史、住房狭窄、工厂、宠物、煤炉、母亲文化水平低、潮湿、开花植物、母孕期上感史、家庭收入低、被动吸烟、蚊香等.哮喘组中同时有多项高危因素和多项危险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遗传因素与哮喘密切相关,母孕期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儿童哮喘的危险性,特应性体质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环境不良、家庭经济状况与哮喘有关.

    作者:宋庆;安淑华;闫承生;史玲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产后浆膜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患者,女,25岁,产后2个月因呕吐、腹胀、腹泻1周,于2007年7月22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顺产一子,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排黄色水样便,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无畏寒,发热,反复在门诊给予抗炎(具体不详)治疗,疗效不佳.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作者:石谊联;苏娟;张伟林;朱洪斌;张东平;侯冬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