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义;卢俊
目的 了解新发脑卒中患者慢性肾脏病(CKD)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新发脑卒中567例,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和糖尿病史、吸烟史、血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头颅CT或MRI、神经功能评分等指标,参照美国全国肾脏基金会改善肾脏疾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倡议(NKF-K/DOQI)指南标准定义CKD,以简化肾脏疾病饮食调整研究(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本组资料中,新发脑卒中CKD患病率为30.3%(172/567),CKD 1~5期所占比例分别为3.7%(21/567)、8.1%(46/567)、15.5%(88/567)、1.9%(11/567)和1.1%(6/567);非CKD患者占69.7%(395/567).65岁以上老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为357例,其CKD患病率为37.0%(132/357),而中青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为210例,CKD患病率为19.1%(4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08,P<0.001);19.6%(111/567)新发脑卒中患者eGFR小于60 ml·min-1·1.73 m-2高血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是引起CKD的主要病因,分别占CKD的33.7%(58/172)、16.3%(28/172)、9.9%(17/17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尿酸血症(OR=6.626,95%CI=3.020~14.53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839,95%CI=1.434~5.618)、吸烟(OR=2.685,95%CI=1.565~4.657)、糖尿病痛程(OR=2.375,95%CI=1.602~3.520)、年龄(OR=1.761,95%CI=1.386~2.238)及收缩压增高(OR=1.753,95%CI=1.359~2.262)是CKD的主要危险因素.CKD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18.6%(32/172),非CKD患者为9.9%(39/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KD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比例高达61.6%(106/172),而非CKD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比例则为47.9%(189/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KD患者病死率14.0%(24/172),与非CKD病死率0.5%(2/3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我国新发脑卒中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可能影响脑卒中发生、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死率,提示CKD是判断新发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丁弘;刘殿阁;陈涵枝;汪湜;沈京群;周建东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癌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疼痛:既有肿瘤直接浸润引起的疼痛,也有因癌症并发症引起的疼痛.
作者:韩健;王静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AL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ET-1、BNP、Tei指数、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调节NO、BNP及ET-1的分泌,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右心室功能.
作者:张郁青;张秀伟;朱颖;杨健 刊期: 2009年第22期
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是集强迫震荡原理和计算机频谱分析技术融为一体的新仪器设备,已普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2].本研究主要探讨IOS肺功能在高原肺水肿患者当中应用价值.
作者:多杰;妥亚军;张方;刘金荣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AMI的患者共30对(60例),男22对,女8对;在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6~21天),若患者行血运重建,应在血运重建后,采用病例配对、随机进入交叉、单盲的试验设计;配对主要条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常规治疗情况,进入试验的患者,原治疗方案不变.HRT参数为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HRV参数:24小时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小时内每5分钟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小时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HRV三角指数(HRVTI).结果 分析采用交叉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 综合交叉试验结果,曲美他嗪处理组的HRT参数TO、TS得到明显改善(P<0.05),HRV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曲美他嗪处理组的心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曲美他嗪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窦性HRT和HRV,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具有不依赖于其他改善血流动力学药物的作用;改善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可能是此方面作用的主要基础.
作者:苏瑞瑛;赵娟;王永辉;肖文良;陈亚丽;殷洪山;孙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咽拭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脱氧核糖核(EBv-DNA)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疑诊EBV感染的患儿在疾病初期分别采用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静脉血EBV-VCA-IgM和(或)IgG,对于前者阳性而后者阴性的病例在1周后复查EBV-VCA-IgM和IgG,比较两者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价值.同期检测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共检测疑诊病例985例,其中EBV-DNA阳性344例,阳性率34.9%,EBV-VCA IgM和(或)IgG阳性164例,阳性率16.6%;健康对照组检测50例,仅1例EBV-DNA阳性,所有病例EBV-VCA-IgM和(或)IgG均阴性.②在纳入研究病例中,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38例,其中EBV-DNA 37例阳性、EBV-VCA-IgM和(或)IgG 27例阳性(P<0.05).诊断为非典型EBV感染的312例,其中EBV-DNA阳性307例,阳性率98.4%,EBV-VCA-IgM和(或)IgG阳性137例,阳性率43.9%(P<0.01).结论 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敏感度高,特异度强,且取材简单,方法无创,家长易于接受,与检测EBV-VCA IgM、IgG相比,在早期诊断EBV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非典型EBV感染很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玉兰;王琳;樊启红;龚本新;周少华;陈秀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患者,男,43岁,因腹胀乏力4年加重并发双下肢无力1个月于2008年12月入院.患者于10年前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阳性,4年前感右上腹不适、饮食差、乏力、腹胀等症状,经腹部超声波、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长期进行保肝抗纤维化治疗,且口服阿德福韦1年3个月.曾2次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并诱发出现肝性脑病,积极有效治疗出院.
作者:许国智;郭坤霞;马天澜 刊期: 2009年第22期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已深入开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障.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加,ADR的发生越来越多,严重的ADR尤其值得密切关注.
作者:吴敏;梁陈方;梁宇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是第一个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分子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相比,吉非替尼口服的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以及肝功能异常,很少需要停药.现就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李岚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碘摄入量及HLA-DQA1、DQB1、DRB1*09等位基因在广西沿海地区Graves病(GD)患者中的状况,及其与GD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和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检测162例广西沿海地区GD怠者(GD组)及9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尿碘浓度和HLA-DQA1、DQB1、DRB1*09的基因型,计算和比较各组间尿碘浓度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GD组HLA-DQA1*0301、DQA1*0501、DQB1*0303和DRB1*09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0%、32.7%、35.8%、29.6%vs 26.7%、13.3%、16.7%、12.2%,P<0.05或<0.01);按性别分层后,HLA-DQA1*0301在GD女性组中频率较对照女性组明显升高(44.1%vs 26.5%,P<0.05);GD男性和女性组HLA-DQA1*0501、DQB1*0303、DQB1*09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男性和女性组(33.3%、39.2%、29.4%vs 12.2%、17.1%、9.8%,均P<0.05;32.4%、34.2%、29.7% vs14.3%、16.3%、14.3%,均P<0.05);GD组尿碘中位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48.7 μg/Lvs 219.6 μg/L,P<0.05).结论 HLA-DQA1*0501、HLA-DQB1*0303及HLA-DRB1*0901是广西沿海地区GD患者遗传易感基因;DQA1*0301是广西沿海地区女性GD患者遗传易感基因;而高碘是该地区的易感环境因素.
作者:曾建业;何凤屏;梁驰;叶学和;潘革;阳世雄;李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患者,男,38岁,主因间断胸骨后闷痛2年,腹胀、腹痛4天,于2008年9月24日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骨后闷痛,不伴有恶心、呕吐、放射痛、黑朦及晕厥,经休息约6分钟后症状缓解,未给予特殊处理.之后,上述症状时有出现,多出现于活动后,每次持续6分钟左右.
作者:王艳;崔炜;杨晓红;谷国强;张光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本院于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心脏损害获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蔡茂生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百草枯又名克芜踪、对草快,化学名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目前使用广泛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急性中毒病死率极高.迄今百草枯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
作者:张拥军;郭静霞;侯云生;刘冬云;李留;李彪 刊期: 2009年第22期
脂肪栓寒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和皮肤黏膜出血点.现就创伤后FE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奋等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FES的诊断意识,做到早期预防及治疗.
作者:李亚华;卢炜;陈刚;赵瑞贞;任士卿;王金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HBV感染后肝组织发生炎症及纤维化,其机制尚不明确,与病毒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HBV携带者T细胞亚群与HBV DNA及肝组织病理程度的关系,观察细胞免疫功能对HBV DNA及对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影响.
作者:任桂芳;李兵顺;王慰;叶立红;袁会平;何朝霞;郄兰霞;吴惠萍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患者,女,57岁,8年前出现双眼睑水肿,继之出现全身水肿于2008年8月25日入住我院消化科.至当地医院榆查,诊断为中度贫血,给予治疗效不佳.后多次按肾病治疗,效不佳.
作者:李晶晶;刘艳霞;张紫芳;栗夏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患者,男,44岁.因皮疹3个月、左臀部肿痛2个月、全身肌肉疼痛伴发热10余天,于2008年11月28日人院.患者于2008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疹,以头面部为主,轻度瘙痒,口服西替利嗪、酮替芬及氟米松软膏外用等无显效.
作者:尹晓林;李杰平;孔佩艳;陈幸华;王庆余;曾东风;向茜茜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48例OSAH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酸(AST)、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并将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重度OSAHS患者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均高于轻中度OSAHS组和正常对照组,CK(125.00±104.00)U/L vs(79.50±45.75)U/L和(77.50±27.00)U/L(均P<0.01);CK-MB(12.00±7.50)U/L vs(8.00±7.00)U/L和(7.00±4.25)U/L(均P<0.01);AST(28.00±14.00)U/L vs(18.00±7.25)U/L和(20.50±4.50)U/L(均P<0.01);LDH(156.50±36.75)U/L vs(128.50±36.00)U/L和(128.50±18.50)U/L(均P<0.01);α-HBDH(135.50±38.25)U/L vs(117.50±29.50)U/L和(102.50±24.00)U/L(均P<0.01),轻中度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CK、CK-MB、AST、LDH和α-HBDH水平与OSAHS患者的AHI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平均低SaO2呈负相关(P<0.01或<0.05).结论 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随着病情的加重和缺氧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作者:孙洁静;平芬;李萍;苏力;韩书芝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判断脑梗死患者DNA损伤水平与凋亡的关系,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再行单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Bcl-2 mRNA和BaxmRNA表达.结果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DNA损伤积分分别为(65.8±16.5)分vs(24.6±8.9)分;凋亡细胞率分别为(14.3±4.5)%vs(6.9±1.5)%,坏死细胞率分别为(6.1±2.3)%vs(2.1±0.8)%;Bcl-2 mRNA表达分别为0.50±0.03 vs 2.50±0.30,Bax mRNA表达分别为1.53±0.14 vs 0.68±0.09.3项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提示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范德义;卢俊 刊期: 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