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肖群;赵瑛;曾令海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确诊后需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以杀灭体内大量的原始细胞而达到临床缓解的目的,伴随着大剂量的化疗,患者常伴有白细胞减少、发热、出血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一直为十分棘手的问题.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机采血小板因含有较高浓度的血小板(每单位治疗量含血小板>2.5×1011)而成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治疗方法.我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分别输注常温保存机采血小板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并对输注两种不同保存的血小板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夏和凤;王传芳;唐红英;龚增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1].主动脉夹层形成是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内造成内膜与中膜分离,并沿着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真假二个通道.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1/4以上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半数以上于1周内死亡,3/4以上于1个月内死亡,90%以上1年内死亡[2].笔者将123例A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明裕;陈泗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67岁,主因胸闷、胸痛3小时入院.患者缘于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呈持续性,以胸骨后、心前区为著,伴冷汗、恶心,无肩背部放射痛,送我院急诊科,当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5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T波高耸.
作者:姜芳;富丽娟;李勇;杨蓉;张辉;李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23岁.因脱发4个月,于2006年4月入住我院.患者曾于11年前因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使用泼尼松治疗有效,持续服药1.5年后停药.4年前因患Ⅳ型狼疮性肾炎使用泼尼松40 mg/d和霉酚酸酯(商品名:骁悉)1.0g/d治疗8个月后,尿蛋白从每24小时12.8 g降至正常范围,自身抗体阴转,补体正常,生化和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而后泼尼松及霉酚酸酯用量逐渐减少.5个月前泼尼松用量5mg/d,霉酚酸酯0.25 g/d.
作者:于连英;傅淑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关节的滑膜改变,即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以及与其相关的血清组织中多种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黏附分子等的变化.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RA炎症和损伤的重要介质,在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各种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为重要的炎性分子.
作者:张媛;邵福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经免疫抑制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外周血象改善;许多实验研究也证实免疫因素是导致AA造血衰竭的病理机制之一.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扫描方法,着重从T细胞受体Vβ家族基因(TCR Vβ基因)表达角度探讨AA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环孢素(别名:环孢菌素,CsA)的疗效机制.
作者:魏学礼;周永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7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9天入院.9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言语不利,无明显肢体力弱.于当地医院就诊,查颅血管超声示:颅内大脑中、前动脉,颅内动脉末段血流速度下降,基底动脉、左椎动脉血流速度下降.未治疗.5天前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近记忆力差.视力、视野粗测正常,眼底窥入不满意,双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双侧瞳孔直径不等大,右侧2.5mm,左侧3 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中枢性面舌瘫,余颅神经检查正常.
作者:李群彦;张凤菊;高枫;郝洪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很多单纯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及肺动脉瓣狭窄(PS)等均可通过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1-4].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即同时并发两种或以上畸形)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报道较少.我院对57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震;张密林;高磊;解启莲;朱晓丽;周谨;额尔敦高娃;谭慧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随着CT的广泛应用,其继续出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影响患者的预后,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继续出血的发生率、时间及相关因素存在着争论.我们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琳;李保国;朱晓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急性中毒是医院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目前绝大多数药物或毒物尚无有效拮抗剂和特异性解毒剂,抢救的关键是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防止毒物长期存留体内引起重要器官的损害.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可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达到促进已吸收毒物从体内排出的效果,已成为现代救治急性中毒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急性中毒大多发生在农村,应用PD救治急性中毒更适合我国国情,现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宏志;胡家昌;李艳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医学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已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公认,但在科研工作实践中有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难于进行大量的样本观察,甚至总样本量只有不足30例,以致常用的x2检验不能适用.下面列举实例来介绍一种小值频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超几何概率分布法(Hypergeometric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作者:刘树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高血压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液动力学,控制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房颤存在明显的组织重构和电重构,并且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有关[1].本研究旨在观察胺碘酮加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月军;杨承建;徐欣;曹佳宁;叶新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治疗对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常规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及术后每晚服阿托伐他汀10 mg,负荷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连续3天服80 mg,后改为每晚10 mg,共观察14天.两组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抽血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第14天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常规量组,两组分别是hs-CRP(3.37±0.12)mg/L vs(5.54±0.10)mg/L、IL-6(2.96±0.18)ng/L vs(5.28±0.24)ng/L和PAI-1(6.57±0.24)ng/L vs(7.33±0.57)ng/L,均P<0.05.起始3天负荷量较常规量对血脂水平无更大影响.结论 阿托伐他汀负荷量较常规量能更显著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IL-6、PAI-和P选择素水平.
作者:苏华;杜优优;潘宏伟;刘厂辉;周胜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例1,男,57岁.因咳嗽,咯血1个月,加重1小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时查体: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哮鸣音.胸部CT示:双上肺结核伴左上肺空洞.血电解质正常,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诊断为双上肺继发性肺结核,涂片(+),初治.
作者:熊琪山;祝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与其发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152和CD154的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分别为(41.86±7.67)%vs(32.20±6.51)%,CD8+T细胞减少,分别为(23.82±6.88)%vs(28.16±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协同刺激分子CD28在RA患者较对照组CD4+和CD8+T细胞亚群上分子的表达均减少分别为(9.81±1.36)%vs(42.13±0.59)%和(7.27±3.24)%vs(18.56±2.17)%,而CD152分子的表达均增加,分别为(0.46±1.21)%vs(0.13±0.42)%和(18.78±0.14)%vs(0.42±0.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54分子在RA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也均增加,分别为(3.64±2.61%)vs(2.37±1.05)%和(4.23±1.24)%vs(2.1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与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信号分子表达异常具有相关性.
作者:齐静姣;张平;熊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POEMS综合征是一组罕见的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涉及多个科室,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为提高大家对此病的认识,现将长征医院1996年至2006年2月收治的17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黄肖群;赵瑛;曾令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时间≤24小时的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与CT灌注成像(CTPI)检查,观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峰值增强(PE)各个灌注参数图.结果 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PI异常34例,诊断脑缺血的敏感性97.14%(34/35).35例35组CTPI参数CBF、CBV、MTT、TTP和PE异常者分别为34,28,33,32和27例;诊断脑缺血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80.00%、94.29%、91.43%和77.14%.35例140层面灌注参数图像单层面CTPI上述参数异常者分别为108、84、106、98和76例次;诊断脑缺血的敏感性分别为77.14%、60.00%、75.71%、70.00%和54.30%,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I的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之间相关性较好.结论 CTPI能够早期准确显示急性脑缺血存在与否及部位、范围,对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早期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韩献军;沈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冠心病的罹患是多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诸多因素通过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周围和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管壁结构成分改变,僵硬度增高.动脉弹性又称动脉顺应性、动脉僵硬度,指动脉容积随压力变化的比值,可反映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许多研究证实,动脉弹性降低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记,对心血管病临床事件的早期预防有重要价值[1].笔者就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与动脉弹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孟晓敏;孙宁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例1,男42岁,发现血肌酐升高半年入院.化验血肌酐987 μmol/L,血钠115 mmol/L,氯85 mmol/L,双肾缩小,血红蛋白78 g/L,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低钠低氯血症,给予血液透析治疗,第1次血液透析后,血钠升至130 mmol/L.患者出现混合性失语,四肢肌力为2级,四肢肌张力升高,腱反射(++),双侧巴氏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脑桥与脑桥以外脑组织有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和增强效应,病变部位提示脱髓鞘改变.给予短时低流量血液透析缓慢矫正电解质紊乱及皮质激素等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四肢肌力为4级.
作者:苏学勇;丁新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556例医学生高血压发病情况及代谢指标,寻找血压可能的相关因素及医学生高血压发生率.方法 测量556例医学生静息、运动后血压,并测定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结果 有高血压病史学生5/556例(0.89%),新发现高血压9/556例(1.62%),高血压总发生率为14/556例(2.52%).收缩压、舒张压均与身高、腰围呈正相关(P<0.001).高血压学生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学生(P<0.05).结论 556例医学生高血压发生率为2.52%.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这两项代谢指标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作者:杨秀春;刘凡;王梅;郑红梅;谢瑞芹;崔炜;都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