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强;尹娟;闫琦;张雨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检测,探讨HRT现象在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ACS61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及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并比较3组患者TO及TS均值.ACS组分为HRT异常亚组和HRT正常亚组,并比较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ACS组TO高[(0.15±1.26)% vs -(0.57±1.71)%、-(0.61±1.52)%],TS明显降低(3.21±2.37) ms/RR vs (6.64±1.82) ms/RR、(7.71±2.17) m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和对照组的TO值、T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与UAP患者比较,TO值和TS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7±1.39)% vs (0.13±1.28)%,(3.01±2.16) ms/RR vs (3.47±2.21) ms/RR(P>0.05).对ACS组患者随访6~48个月,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44.44% vs 15.79%)(P<0.05).结论 ACS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评价AC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刘红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男,13岁,因头痛30余天于2005年8月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侧额部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后加重,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小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几十分钟,头痛程度渐加重,不伴发热、意识丧失、复视、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饮水呛咳.
作者:范妙仪;姚治平;茅爱平;商慧芳;郑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终末途径-GPⅡb/IⅡa受体发挥强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均具有显著益处,但其可轻度增加出血的发生率.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GP)Ⅱb/IⅡa受体拮抗剂有Abciximab(阿昔单抗)、tirofiban(替罗非班)、Eptifibotide(依替巴肽)共3种 .盐酸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是国内惟一上市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但目前国内应用仍较少,尚缺乏相关经验.我们应用替罗非班于167例择期PCI患者,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坚;林文华;安立敏;王晓冬;刘菁晶;史宏岩;司海龙;宋振国;任自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在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60例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 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及52例健康个体(对照组),分别测定IMA、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心肌缺血组、心肌梗死组,其IMA区间范围分别为(62.0±5.5) ABSU/ml,(78.2±16.6) ABSU/ml,(80.8±20.6) ABSU/ml.心肌缺血组、心肌梗死组其均数区间范围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MA是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区分可逆性缺血与梗死的能力较差.
作者:朱健华;倪隽;鞠少卿;苏建友;于小红;盛红专;王惠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胰岛素瘤为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主要由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组成,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女性发病率59%[1].胰岛素瘤一般为单发,瘤体较小,多数直径小于2 cm,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胰岛素瘤诊断中作用也非常有限,本研究探讨禁食激发试验诊断胰岛素瘤的可行性和价值.
作者:冯静;李启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男,50岁,20余年来时常发作阵发性心悸、胸闷,持续5~6分钟至4~5小时不等,经休息或应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好转.患者平时能进行轻、中度体力劳动,曾就诊于某省级医院,但后未明确诊断.
作者:刘明基;邢峰丽;尹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少见类型,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多样,过去由于缺乏敏感的检查手段,认为该病发病率低、病死率高[1];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该病认识的增强和非创伤性诊断技术的提高[2],CVST的检出率明显增高,然而误诊率仍高;一旦确诊,预后好[3].为提高对CVST的认识,我们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旨在如何有效识别及早期诊断CVST.
作者:王德清;宋海乔;连立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秦正良;陈心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ve 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治疗较困难,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我院自2001年以来确诊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其中10例确诊前发生误诊,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永强;尹娟;闫琦;张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晕厥和痫性发作临床上均可表现为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由于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病时的具体表现往往不能被他人发觉,常常以昏倒急诊入院.我们对常规脑电图(REEG)、心电图(ECG)均阴性的72例昏倒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心脏导联监测检查,结果发现其阳性率较高,且可进行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道新;宁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很大发展,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仍为20%~30%[1].透析中低血压不仅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不适,还可能降低透析充分性.一些学者尝试在透析过程中改变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率的模式,据报道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而对透析间期无明显影响[2,3].本研究旨在探讨钠与超滤模式结合与标准透析相比对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波;谭金燕;李似姣;谭志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以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下降等为特征的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发病率约为20%~70%[1,2].PSD症状的存在不仅影响脑卒中治疗,不利于患者以后的康复,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与抑郁有关的病变.研究表明,PSD的发病机制与其生物学和反应性机制有关[3,4].反应机制主要是长期抑郁情绪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功能亢进,使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发生改变,从而使PSD患者病情加重.
作者:聂本刚;喻明;李小刚;杨小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据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HBV的携带者约1.2亿,现患乙型肝炎患者达3 000多万.
作者:易本谊;张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40余年中,从流行病学到临床医学、从基础研究到循证医学研究,我们就高血压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达标率仅为6%,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数值也仅为10%~20%.因此,降压达标已成为现代高血压治疗的核心.我们应努力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有效遏制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作者:郭艺芳;张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脑血管病患者常有不自主肢体运动,可表现为肢体的抖动、颤动、抽动、强直性发作或强直阵挛发作,有时被考虑为痫性发作、锥体外系症状或去脑强直发作,但很多情况下难以具体归类,故参考国外文献[1,2],将其统称为惊厥样动作(convulsive-like movements).这些动作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等可能差别较大,但有时为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提供重要线索.目前国内未见相关报道,在此对我科部分病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宝全;张冬森;吴秀玲;李永秋;马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力衰竭积分的关系.方法 共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3例.分别计算HRT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对不同患者的TO、TS进行比较并分析TO和TS与LVEF、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12~22个月,平均(14±2)个月,死亡16例,因心力衰竭住院48例次.死亡患者与存活者相比TO显著升高[(2.4±1.2) % vs (0.9±1.2) %(P<0.001)],而TS显著降低[(2.3±0.7) ms/RR vs (3.0±0.9) ms/RR(P<0.001)];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与无住院患者相比TO显著升高[(1.9±1.3) % vs (0.3±0.7) %(P<0.001)],而TS显著降低[(2.5±0.9) ms/RR vs (3.4±0.8) ms/RR(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与未应用者相比TO显著降低,而TS显著升高,分别为(0.6±0.8) % vs (2.5±1.3) %和(3.2±0.8) ms/RR vs (2.2±0.8) ms/RR,均P<0.01;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与没有应用者相比TO和TS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1.2) % vs (1.6±1.5) %和(2.9±0.9) ms/RR vs (2.8±1.0) ms/RR,均P>0.05.TO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TS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负相关,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74、-0.80、-0.46、-0.68和0.69,均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T现象减弱与心功能和预后密切相关,HRT可能成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姚海木;孙松涛;韩战营;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的闭塞过程和由此产生的梗死症状,经临床积极干预,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功能缺失逐步或阶梯式于发病后6小时至2周内继续恶化的缺血性脑卒中[1,2].据统计,在住院的患者中,国内进展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40%[3],国外占9.8%~43%[4].患者往往于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加重,且临床治愈率低,故由此所引发的医疗纠纷较多.近年来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其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刘柳;何远宏;晁志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男,76岁,因间断性呼吸困难1个月,加重2小时收治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端坐位,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底散在的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2次/min,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示:快速房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内径65 mm,射血分数为20%.胸片提示肺瘀血,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作者:芦涤;金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FRISC Ⅱ研究背景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侵入性治疗,即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是一种早期疾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作者:柳景华;顾菲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有关长QT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熟知,然而短QT作为一个新近发现的、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近几年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无论是过度缩短还是过度延长都极易诱发心律失常,这已经在早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现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李海霄;陈蒙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