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穿放液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体会

佘鸿燕;孙秀萍;胡秀丽;李建英;贾海燕

关键词: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椎穿刺
摘要:颅内出血是小儿尤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随着产科实践的改进,产伤性硬膜下出血已很少见,缺氧及凝血障碍所致发生基质-脑室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颅内出血主要类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脑钠肽与心功能关系的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涉及到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细胞因子的活化、细胞内外信息传导通路的改变以及蛋白质、肽、激素和受体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

    作者:李莉;刘亚辉;陈晓燕;郑晓敏;李瑞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以偏身投掷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1例

    患者,女,58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之后感头昏,双眼黑目蒙,四肢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无二便失禁,8+小时后患者于睡眠中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及颜面部异常活动,左侧上肢体投弹样动作,下肢向外侧甩动,上肢重于下肢,不受意识控制,睡眠中完全消失,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智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左肢肌张力高,肌力正常,左侧肢体不自主大幅度运动,右侧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侧肢深浅感觉均正常,左侧巴氏(±),头颅CT:右侧丘脑点状低密度影.

    作者:崔丽莉;李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炎症介质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方法 不稳定斑块65例,缬沙坦治疗组33例,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口服,其他治疗措施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对照组32例,利尿降压药,口服.治疗前、1个月、2个月、38个月抽空腹静脉血共计5 ml,检测CRP、sVCAM-1、IL-6、血糖,同时监测血压.38个月时统计两组脑梗死复发和死亡情况,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出现新的梗塞灶为准.结果 在1、2、38个月后治疗组血清CRP、sVCAM-1、IL-6浓度逐渐降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转变为硬斑者外其余变化不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3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经CT或MRI证实脑梗死复发为7例(21.2%)和15例(46.9%)例,死亡为2例(6.1%)和5例(15.6%)例,治疗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稳定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CRP、sVCAM-1、IL-6炎症介质的降低密切相关,降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从而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

    作者:唐启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文拉法辛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为选择性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作者采用国产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患者,并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结核性脑膜炎240例临床分析

    随着世界性结核病的回升,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肺外结核病.

    作者:黄星;曾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剂量螺内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重症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顽固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螺内酯与泼尼松,观察对水、Na+、K+代谢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严重CHF患者(心功能Ⅲ~Ⅳ级,D期),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螺内酯20 mg/d),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螺内酯60 mg/d,泼尼松40 mg/d连续应用30天.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血清Na+、K+、肌酐及24小时尿量、尿Na+、尿K+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尿量及EF显著增加,但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尿量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研究组长血清Na+7天及30天均高于对照组,7天Na+(138.03±3.97)mmol vs(134.48±5.18)mmol/L,30天Na+(137.17±3.57)mmol/L vs(134.00±4.46)mmol/L(均P<0.05);血清K+7天及30天亦均高于对照组,7天K+(4.07±0.42)mmol/L vs(3.73±0.33)mmol/L,30天K+(4.18±0.49)mmol/L vs(3.79±0.44)mmol/L(均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肌酐7天及30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天K+(92.93±28.65)mmol/L vs(123.19±30.79)mmol/L,30天K+(90.07±30.32)mmol/Lvs(115.00±40.61)mmol/L(均P<0.05),尿N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螺内酯可使重症CHF患者在保持K+、Na+平衡及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能更明显地减轻过重的水负荷,改善心功能.

    作者:籍振国;刘刚;刘超;吉立双;刘坤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室重塑是CHF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与炎症机制同时参与了CHF的过程.

    作者:孙中吉;张建明;罗海;吉金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自幼年发病的胃巨大血管瘤并肝多发血管瘤1例

    患者,男,14岁.主因间断呕血、黑便1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11年前于排便10分钟后出现呕血1次(约60 ml),无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诊断:胃溃疡,胃黏膜出血.

    作者:徐波;赵东强;王娜;于洪海;张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右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aVR导联抬高1例

    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4个月,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呈闷痛,无肩背部放射痛、汗出、恶心呕吐,持续约10分钟,经休息可自行缓解,未正规治疗.

    作者:随永刚;姜芳;郝玉明;刘金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枕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枕叶癫痫是一组具有特征表现的癫痫综合征.但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我们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5例确诊为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郝静;郭雅聪;周俊英;闫斌;张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心包肿瘤1例

    患者,男,17岁,主因劳累饮酒后出现心悸、胸闷两周,发作性心悸伴有晕厥10天就诊,患者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分钟,约2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病时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200次/min,曾行食道调搏,未触发心动过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殷春霞;李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拉米夫定相关YMDD变异发生的临床对策

    拉米夫定(Lamivudine)为新一代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可通过掺入到新合成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中直接抑制HBV合成,使DNA链的延长终止,并竞争性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HBV复制,降低病毒负荷,促进HBeAg血清转换,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因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服用方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谭波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比较363例ACS患者(男性244例,女性119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介入治疗的造影成功率、院内和随访(22±1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女性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大,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浓度较高,但吸烟和既往心肌梗死的比例较低.男性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50.4% vs 36.1%,P=0.010),侧支循环较多,而女性双支病变的比例较高(25.8% vs 36.1%,P=0.042),钙化病变较多.两组介入治疗的造影成功率(91.4% vs 94.1%,P=0.361)、院内MACE(5.7% vs 5.9%,P=0.956)和随访期间MACE(13.3% vs 13.4%,P=0.982)相似.但在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中,女性随访期间的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0.7% vs 7.7%,P=0.029).结论 性别不是影响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院内和长期MACE的重要因素,但在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中,女性长期病死率较高.

    作者:郑建勇;马志敏;张清潭;吴桂萍;袁彦菊;李田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吸烟可引起肺癌,在癌症的死亡排序中,肺癌占第1位.10%~15%的吸烟患者发展成为有临床症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作者:杨红申;张向红;王保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及镜下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镜下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39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60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多发性息肉占50.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9.8%(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老年组大肠息肉检出率23.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9.7%(P=0.000);两组大肠息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直径≥1 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增高.结论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有效手段,可放宽其适应证,并尽量使大肠镜检查达回盲部;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简便,但应进行定期随访.

    作者:王志津;黄平;王红;黄晋生;徐伟;夏爱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

    作者:杜俊文;吴韬;南国珍;苏胜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伴心肌梗死1例

    患者,女,72岁,30岁时发现颈部皮肤松弛起皱,未予重视,45岁出现视力减退,50岁患急性心肌梗死,经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恢复.无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无癫痫史.

    作者:程源;王邦宁;伍梦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围产期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常见并发症,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HIE与围产期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现就我院儿科2000~2005年收治的108例新生儿HIE与产科同期住院病例中虽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或新生儿窒息经复苏未发生HIE的100例新生儿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肖佩霞;魏建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4种常见革蓝阴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的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AGAC)能抑制蛋白质合成,为静止期杀菌剂,是国家药典基本用药,尤其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对假单胞菌也具有较强的作用.

    作者:黄华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美托洛尔加硫氮(艹卓)酮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心肌病是1970年由Burch等[1]提出的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原发冠心病的症状.

    作者:廖跃红;胡贺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