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偏身投掷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1例

崔丽莉;李峰

关键词:脑梗塞, 运动失调
摘要:患者,女,58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之后感头昏,双眼黑目蒙,四肢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无二便失禁,8+小时后患者于睡眠中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及颜面部异常活动,左侧上肢体投弹样动作,下肢向外侧甩动,上肢重于下肢,不受意识控制,睡眠中完全消失,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智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左肢肌张力高,肌力正常,左侧肢体不自主大幅度运动,右侧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侧肢深浅感觉均正常,左侧巴氏(±),头颅CT:右侧丘脑点状低密度影.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自制郁香宁心合剂治疗心血管神经症99例疗效观察

    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单一药物治疗方法,我们采用本院自制的郁香宁心和剂用于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并与谷维素组进行了比较,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林;王淑艳;孙红梅;葛立三;王艳珍;付静波;史增友;贾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左旋氨氯地平对血压正常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海滨;肖文良;姜志安;张晓光;苏瑞英;赵淑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脑钠肽与心功能关系的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涉及到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细胞因子的活化、细胞内外信息传导通路的改变以及蛋白质、肽、激素和受体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

    作者:李莉;刘亚辉;陈晓燕;郑晓敏;李瑞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文拉法辛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为选择性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作者采用国产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患者,并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伴心肌梗死1例

    患者,女,72岁,30岁时发现颈部皮肤松弛起皱,未予重视,45岁出现视力减退,50岁患急性心肌梗死,经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恢复.无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无癫痫史.

    作者:程源;王邦宁;伍梦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75%的生存患者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低下,生活质量大大下降[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者:闫桂芳;赵雪平;韩广彦;贾子善;宋兰欣;黄明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以偏身投掷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1例

    患者,女,58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之后感头昏,双眼黑目蒙,四肢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无二便失禁,8+小时后患者于睡眠中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及颜面部异常活动,左侧上肢体投弹样动作,下肢向外侧甩动,上肢重于下肢,不受意识控制,睡眠中完全消失,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智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左肢肌张力高,肌力正常,左侧肢体不自主大幅度运动,右侧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侧肢深浅感觉均正常,左侧巴氏(±),头颅CT:右侧丘脑点状低密度影.

    作者:崔丽莉;李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树突细胞体外扩增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形成与宿主的免疫应答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导致了HBV的持续感染.

    作者:佟立新;刘树贤;段卫;刘静;解从君;李保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肺心病患者肺动脉高压与心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的一组疾病,可导致右心室扩张,肥大.

    作者:杨志英;赵荣梅;张向丛;张红曼;刘蕾;魏霞;李旭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炎症介质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方法 不稳定斑块65例,缬沙坦治疗组33例,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口服,其他治疗措施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对照组32例,利尿降压药,口服.治疗前、1个月、2个月、38个月抽空腹静脉血共计5 ml,检测CRP、sVCAM-1、IL-6、血糖,同时监测血压.38个月时统计两组脑梗死复发和死亡情况,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出现新的梗塞灶为准.结果 在1、2、38个月后治疗组血清CRP、sVCAM-1、IL-6浓度逐渐降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转变为硬斑者外其余变化不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3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经CT或MRI证实脑梗死复发为7例(21.2%)和15例(46.9%)例,死亡为2例(6.1%)和5例(15.6%)例,治疗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稳定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CRP、sVCAM-1、IL-6炎症介质的降低密切相关,降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从而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

    作者:唐启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

    作者:杜俊文;吴韬;南国珍;苏胜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氨茶碱在肾上腺素抢救无效的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肾上腺素作为公认的抢救心搏骤停的主要药物应用已经几十年了,虽然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其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经过肾上腺素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仍然很低[1],因此一些学者积极寻求新药物和新方法,以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

    作者:郑世良;王敏;刘瑜;曹波;张忠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白血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治疗进展

    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即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指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脑实质、脊髓等神经系统并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希芝;李剑;范嘉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结节病性脑膜炎1例

    患者,女,57岁,因口角歪斜1年伴双耳听力差半年余入院.患者200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口角歪斜,右眼闭合不全,在门诊以面神经炎治疗,效果不佳.2006年2月开始出现双耳听力进行性下降,复视,咀嚼无力.病程中患者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

    作者:曹建;董万利;方琪;倪建强;俞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枕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枕叶癫痫是一组具有特征表现的癫痫综合征.但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我们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5例确诊为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郝静;郭雅聪;周俊英;闫斌;张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自幼年发病的胃巨大血管瘤并肝多发血管瘤1例

    患者,男,14岁.主因间断呕血、黑便1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11年前于排便10分钟后出现呕血1次(约60 ml),无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诊断:胃溃疡,胃黏膜出血.

    作者:徐波;赵东强;王娜;于洪海;张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

    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作者:许士奇;勾丽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减轻环孢菌素A毒副作用60例临床观察

    目前环孢菌素A(CsA)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也用于治疗眼科、皮肤科及内分泌科一些疾病.

    作者:徐秀芹;刘春霞;刘志军;权学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腰穿放液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体会

    颅内出血是小儿尤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随着产科实践的改进,产伤性硬膜下出血已很少见,缺氧及凝血障碍所致发生基质-脑室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颅内出血主要类型.

    作者:佘鸿燕;孙秀萍;胡秀丽;李建英;贾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橄榄桥小脑萎缩一家系7例报告

    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是以小脑皮质、桥脑、下橄榄核等处神经元脱失为主的一组遗传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可伴有震颤麻痹综合征,部分病例出现吞咽困难、肌痉挛、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及脊髓后索损害征象,晚期可导致痴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个OPCA家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根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