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电图对感染性脑炎患儿预后评价的临床分析

刘桂兰;李洪芬;刘元辉;崔秀荣;杨桦

关键词:脑炎, 脑电描记术, 预后
摘要:感染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我们对收治的113例感染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进行随机动态观察,以探讨脑电图在感染性脑炎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脑电图对感染性脑炎患儿预后评价的临床分析

    感染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我们对收治的113例感染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进行随机动态观察,以探讨脑电图在感染性脑炎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刘桂兰;李洪芬;刘元辉;崔秀荣;杨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调节与瘦素的相关性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好发于男性,表现为睡眠时鼾声响亮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有研究表明,OSAHS与呼吸调节异常有关[1].一般来说,代表呼吸调节的主要指标有低氧通气反应(HVR)和高碳酸通气反应(HCVR),二者受代谢异常率、pH值、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发现瘦素(Leptin)对呼吸控制功能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强有力的呼吸驱动剂[2].为了了解OSAHS患者瘦素与呼吸调节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HVR、HCVR作为呼吸调节的主要指标,分析比较了35例肥胖OSAHS患者与15例肥胖对照者的HVR、HCVR和瘦素水平,同时也对肥胖OSAHS患者经呼期末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HVR、HCVR和瘦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作者:彭春红;张谦;刘兰;黄效模;任亦频;龙永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侧脑室引流结合腰穿治疗脑室铸型出血31例疗效观察

    脑室铸型出血是神经科较凶险的急症之一,虽其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传统的内外科治疗病死率高达75%~100%[1],我院从2003年以来对31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应用侧脑室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芝荣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冻干母牛分枝杆菌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前结核病仍是所有传染病中威胁人们生命的头号杀手,而结核性胸膜炎约占肺结核的4.7%~17.6%[1],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治愈,但是仍有高达60%的该患者发展为包裹性胸膜炎[2].近年发现免疫功能失调是造成胸膜肥厚及包裹性积液的原因之一[3].作者利用冻干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商品名:微卡)辅助治疗该病获得了理想效果.

    作者:王改;曹青山;席秀娥;尚好珍;姚恒波;王金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低剂量培哚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因病因未明,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很差.坎地沙坦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和发病率评估中的CHARM-Added研究[1]报道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blockers,ARBs)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与单用ACEIs比较,可以更好改善心功能及预后,但代价是患者血肌酐水平明显增高,高钾血症发生率增加以及耐受性下降、终止治疗的患者增多.

    作者:马国添;谢秀梅;覃水庆;巫相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与左心室质量比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质量(LVM)比值(%PLM)的关系,并了解前者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61例原发性高血压惠者,依据LVM比值分为LVM不足组11例,LVM适宜组29例,LVM过高组21例,30例同期住院血压正常检查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浆脑钠肽含量,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实际质量、LVM预计值.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间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LVM不足组、LVM适宜组、LVM过高组的BNP分别是(16.99±3.24)pg/L vs(11.5±5.37)pg/L,(35.81±4.64)pg/L,(60.84±10.49)pg/L,P<0.01,高血压各组间BN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以LVM过高组高,LVM不足组与对照组间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LVM比值呈正相关(r=0.499,P<0.05),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262,P<0.05);与LVEF、短轴缩短期(FS)、左心房大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病时血浆BNP升高,与LVM比值呈正相关,BNP与高血压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病预后的一项无创生化指标.

    作者:张勇;牛云枫;曹中朝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8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由于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的普及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CPM诊断已明显提高,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屡有报道.我们共收治8例,均由头颅CT或MRI确诊,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作者:苏彦果;武朝霞;赵桂森;孙长虹;台立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短期辛伐他汀40 mg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使用大剂量(40 mg/d)和常规剂量(20 mg/d)辛伐他汀治疗2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分析短期强化降脂治疗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UAP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分别接受辛伐他汀20 mg/d和40 mg/d治疗,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hs-CRP水平.结果 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TG、和HDL-C变化不明显,TC和LDL-C均呈下降趋势(TC: F=44.88,P<0.0001;LDL-C:F=32.92,P<0.0001),强化降脂组下降更明显常规降脂和强化降脂治疗后hs-CRP水平呈下降趋势(F=4.515,P=0.044),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hs-CRP下降更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浆hs-CRP浓度的变化与同期血脂(TC、LDL-C、HDL-C、TG)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短期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TC和LDL-C,辛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效果更王著;强化降脂治疗可以使hs-CRP水平显著下降,但与血脂下降并不相关.

    作者:李强;刘佳梅;王喆;史琳影;李延辉;徐琳;杨新春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超重及肥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标志

    近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均在迅速增加[1].2003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我国已有超重和肥胖者共2.8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15亿人,肥胖者为6 844万人.这表明,我国人群不再是低体质量指数(BMI)的瘦小人群,超重和肥胖者已大量出现.本研究针对公务员这一相对特殊人群中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探讨超重或肥胖是否可作为其他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标志.

    作者:王倩;崔炜;刘凡;郝玉明;祖秀光;张辉;杨晓红;谢瑞芹;刘素云;张光明;都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高原地区2型糖尿患者一氧化氮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DM患病率的增加速度更快.

    作者:宋玉君;阿祥仁;王立萍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临床荟萃》关于对冒用我刊名义进行非法征稿活动的郑重声明

    作者:《临床荟萃》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首发单一病灶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探讨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睡眠障碍、思维和认知功能迟缓.PSD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转归,使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现日益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但是对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发病1个月以内的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的报道仍不多,本研究拟探讨急性PSD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孙玉华;韩毅;单淑珍;许晶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脑钠肽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是病死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之一,及时确认其危险度并行溶栓治疗能明显的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脑钠肽(BNP)与其危险度相关性如何?对溶栓治疗有无指导价值?对此我们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者:姜忠滨;宋玮;安颖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左、右心室Tei指数的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Tei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Tei指数与心房、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施行PDA经导管封堵后的患者16例,并选择年龄相当的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右心室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等指标,并将PDA封堵术前后患者的左心室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等指标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PDA封堵成功率100%,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天及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生活质量良好;②PDA患者术前左心室Tei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2天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3个月左心室Tei指数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心室Tei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A封堵前LAD、LVEDD、LVESD、LVFS、LVEF、Vp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术后2天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未见明显改变(P>0.05);④PDA封堵术后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及Vp的变化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528、-0.504、-0.515,均P<0.05),Tei指数与相应的R-R间期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①介入封堵治疗后PDA患者Tei指数短期内均显著升高,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②短期内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的变化呈负相关,Tei指数可以作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可靠的指标;③介入封堵治疗PDA患者通过纠正心脏的异常通道,可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郭治彬;付金国;刘睦胜;马延峰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脂蛋白(a)的关系

    脂蛋白(a)[Lp(a)]在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早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遗传标记.糖尿病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其机制是多方面的,Lp(a)是否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献对此有不同的报道.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变化与血清Lp(a)水平的关系,以探讨Lp(a)在防治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方面的意义.

    作者:王燕宏;魏利华;庞晋萍;王慧聪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以下颌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46岁.因中午过度饮酒后约30分钟突然出现左下颌持续疼痛,伴全身大汗、胸闷,无心悸、心前区疼痛,无畏寒、发热,无腹痛,于14:00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体温36.9 ℃,脉搏7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80/95 mm Hg(1 mm Hg=0.133 kPa);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大汗,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min,心音低顿、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

    作者:孙泽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事件相关电位在诊断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受损中的价值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它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1].有学者[2]认为认知障碍与PSD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PSD症状的改善,认知功能也随之改善.但在大多数研究中,认知功能评定仅仅采用一些量表,有研究认为,量表测定不足以筛选认知功能缺陷[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是在受试者注意到某客体并对其进行高级认识加工时,在受试者头皮记录下来的电位,它和许多认知过程有密切相关的联系[4].为此我们采用ERP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脑卒中患者、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以检测此项方法在诊断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景贵;籍玉红;吉淑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础——解读2007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

    血小板活化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抗血小板治疗贯穿了治疗始终.不但斑块破裂的急性期,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过程中仍然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三类,即水杨酸、噻吩吡啶和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更新的<欧洲NSTE ACS治疗指南>对噻吩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推荐级别由2002版指南Ⅰ B级上升为Ⅰ A.同时增加了关于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和避免停药的建议.

    作者:胡大一;孙艺红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慢性肝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转换速率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变化及其与骨转换速率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4组:CLD合并OP组(A组30例),CLD无OP组(B组32例),非CLD骨质疏松组(C组39例)和正常对照组(D组35例),观测各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AKP)和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同步检测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醚(PYD)和脱氧吡啶醚(DPD).结果 A组患者血清BGP和骨AKP水平明显低于C组和D组,与C组比较,分别为(4.63±0.72)μg/L vs(5.84±1.44)μg/L(P<0.01)和(19.53±5.41)U/L vs(23.38±7.36)U/L(P<0.05);与B组比较:(4.63±0.72)μg/L vs(5.03±0.91)μg/L和(19.53±5.41)U/L vs(22.13±6.37)U/L(均P<0.05).FS参数A组(0.43±0.01) P/cm2显著低于C组(0.48±0.04)P/cm2和B组(0.51±0.02)P/cm2(均P<0.05).而尿PYD和DPD在A、B、C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FS、BGP外,所有指标参数A、B、C 3组都分别显著高于D组.结论 慢性肝病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形成减少大于骨吸收增多,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低转换速率型骨质疏松.

    作者:李伟民;王兵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北京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2],北京地区也不例外.针对这一越来越大的特殊患者群体,其合并的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与普通人群相比,存在怎样的不同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这一思考对北京同仁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因2型糖尿病住院的患者1 170例进行了甲状腺功能的筛查测定,以期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的患病情况.

    作者:刘薇;杨金奎;于湄;潘素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