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菊;周艳梅;万斌
我科于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12例生食鱼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熊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0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始出现咳嗽、咳痰,呈反复发作,晚间多发,发作时有濒死感,大汗淋漓、气急,咳痰增多,呈丝条状,无臭味,咳出痰液后症状可缓解.
作者:陈延斌;陶岳多;凌春华;金建强;王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双相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在北美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特定区域流行,在我国十分罕见,笔者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0~2004年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6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王卫忠;蒋宏辉;蒋宏琴;田科;陈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患者和抗-HBc阴性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100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者分为两组,A组为50例,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HBc阳性,B组为50例,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HBc阴性.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HBV标志均为阴性,作为对照组.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丙氨酸转氨酶(ALT)采用赖氏法.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抗-HBc阳性组血清中sIL-2R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阴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且年龄偏向于青少年段,但比较HBV-DNA含量在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阴性组sIL-2R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抗-HBc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的状态,而sIL-2R可作为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监测指标而用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
作者:肖萍;杨彦麟;郭振华;陈青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发作性发热、腹痛、尿黄5年于2002年9月25日入院.1997年以来,患者多在食油腻食物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伴右上腹阵痛,时向右后背放射,同时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尿黄如浓荼色,无寒颤、腰痛、血尿、白陶土色大便,曾按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治疗,症状能缓解,此次于9月9日再次发病,经抗炎、对症治疗,症状渐重.
作者: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ial stenosis,RAS)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占高血压病的5%~10%,是惟一可以治愈的高血压,通过介入血管扩张术和外科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肾缺血纠正高血压,还能保护肾脏的功能免受进一步的损伤,因此早期而准确的诊断将对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兰新;李石玲;郭智萍;张敏;赵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临床在治疗大量气胸、胸腔积液过程中常能见到复张性肺水肿,对其发生机制有不同见解,为探讨肺萎陷后的复张速度对肺水肿发生的影响,笔者将不同时期所收治的大量气胸和胸腔积液患者按不同方法处理,并对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周连亚;石彦涛;李永军;刘瑞林;李书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累积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病理性黄疸患儿随着其病情变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1].
作者:孙传芳;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上,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上迟现抗原-4(VLA-4)结合,参与了过敏性疾病、全身性小血管炎的发病过程[1].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中SVCAM-1的检测,以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HS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三萍;熊海金;苏怡凡;陈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质或量的改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二者均表现为3系减低,骨髓增生低下,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MDS、AA的CD34+细胞数量,并与对照进行比较,且结合其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梅;白万昀;丁玉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早由Gilbert和Lereboullet在1901年报道,这是一种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肝脏无器质性病变的非溶血性的间歇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过去认为该病十分罕见,近10年来对GS认识不断加深,发现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3%~12%.患者中以年龄18~30岁者较多见,男女之比为10:1[1,2].
作者:郑金国;陈翠英;宁更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与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基因测序法分析检测10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情况,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PCR),分别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1762T/1764A双变异率显著高于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患者,而1896G→A终止变异率和联合变异(双变异合并终止变异)率显著低于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73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中32例无变异者,其HBeAg定量值显著高于其他有变异者,31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中有4例无双变异和终止变异,其HBV-DNA定量值显著低于其他患者.结论1762T/1764A双变异和1896G→A终止变异可使HBeAg含量显著下降,其变异株并不影响病毒的复制.1762T/1764A双变异和1896终止变异株的优势积累并逐渐取代野生株是HBeAg向抗抗-HBe转化的原因之一.
作者:曹利;张汉荣;孙梅;谈国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经皮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是肾内科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于肾内科疾病,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确诊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对52例急性ARF患者做了经皮肾穿刺活检,现将临床与病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荣;杨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不张在儿童肺部疾患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掌握儿童肺不张的病因特点及其治疗,对及时诊断、治疗及防治儿童肺功能降低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收集了84例儿童肺不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儿童肺不张的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王晓菊;周艳梅;万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随着有效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伤寒病程缩短,临床症状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宁夏地区伤寒71例,现将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张栩;石云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经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以往病理改变的研究都着重于神经细胞代谢方面的变化,而对脑血管及其血流变化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尤其对CRF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脑血流变化国内报道较为少见.
作者:王峰;胡桂才;白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呼吸肌麻痹(RMP)致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急诊科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AOPP致RMP患者42例,均采用机械通气(MV)治疗,其中39例抢救成功,现总结如下.
作者:佟飞;田英平;石汉文;霍书花;苏建玲;扈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静息性脑梗死(SCI)的发病率及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70例无症状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HD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观察SCI的发生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CI与相关危险因素,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及年龄等.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SCI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7例(38.6%)对4例(10%),X2=10.6,P<0.001];所有观察对象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和年龄(R2=0.407,P<0.001),而在血液透析患者组,年龄及吸烟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R2=0.342,P<0.001),血液透析的年限及高血压不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增加了SCI的发生率,而且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吸烟和年龄与SCI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作者:马瑞霞;赵秀珍;邢广群;周海燕;刘丽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测定尿毒症非透析患者慢性炎症指标并分析其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非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其影响心血管系统的途径.方法测定55例尿毒症患者慢性炎症指标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Lp(a),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尿毒症组血CRP、IL-6、TNF-α及Lp(a)分别为(4.06±4.02)mg/L、(108.3±88.3)ng/L、(1.41±0.53)μg/L和(550±431)mg/L,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RP、TNF-α及Lp(a)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毒症患者血Lp(a)与CRP、TNF-α、IL-6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2、0.425、0.405,均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炎症可能通过引起Lp(a)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杨海波;谢恺庆;张绍峰;孙安远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