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酸酸中毒4例误诊分析

高云明

关键词:乳酸酸中毒, 心前区疼痛, 肺呼吸音, 反复发作, 糖尿病, 坏死性, 段压低, 意识, 血压, 胸闷, 心率, 心电, 图示, 体温, 收入, 气喘, 偏移, 脉搏, 倒置, 查体
摘要:例1男,76岁,因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2年,胸闷气喘2个月于1994年2月25日收入院,否认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10kPs(135/75mmHg),意识清,心率84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心电图示V4~6ST段压低0.1mV,Ⅱ、Ⅲ、aVF坏死性Q波,ST段无偏移,T波倒置.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心包介入法治疗肺癌合并心包积液

    肺癌合并心包转移因癌性积液生长迅速,极易导致急性心包填塞,反复穿刺会给患者增加痛苦,且易引起并发症.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引流、灌注治疗,并经自身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吴国荣;祁春雷;贾武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酸酸中毒4例误诊分析

    例1男,76岁,因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2年,胸闷气喘2个月于1994年2月25日收入院,否认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10kPs(135/75mmHg),意识清,心率84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心电图示V4~6ST段压低0.1mV,Ⅱ、Ⅲ、aVF坏死性Q波,ST段无偏移,T波倒置.

    作者:高云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因素的分析

    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其5%左右的复发率也已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如何减少复发率,提高一次成功率仍是一个有待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90例PSVT患者RFCA治疗的复发率,对其可能的复发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党书毅;涂远超;张群林;许大国;王崇全;邢海燕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8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经导管射频消融,使一些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者:胡大一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三分支阻滞中的Ⅱ度Ⅱ型左后分支阻滞1例

    三分支阻滞是指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较多发生在弥漫性心肌损害的病例,且易发展成室率极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严重.本院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伟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醒脑静在抢救重度酒精中毒中的作用

    我院自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共抢救重度酒精中毒17例,其中加用中药制剂醒脑静注射液抢救8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华;沈志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血糖变化与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国内报道较少[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200例AMI早期血糖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AMI早期血糖变化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桂兰;刘淑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又称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diabetic bladder dysfunction,DBD)、糖尿病膀胱病(diabetic cystopathy,DC).早在1864年就有学者发现糖尿病患者可有膀胱受累表现.1935年Jordan提出糖尿病膀胱受累是神经病变的一种表现[1].80年代以后逐渐开展了有关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但国内报道甚少.

    作者:向明珠;涂昭昊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传统认为,其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近来一些临床观察提示糖尿病肾小管及肾间质病变亦较常见.我们对13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进行了检测,以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尤健;张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及突发性耳聋的甲皱微循环观察(附70例分析)

    我院自1993年12月至1997年3月,对70例冠心病及突发性耳聋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进一步了解到体外反搏治疗与微循环改善的内在联系,对今后治疗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党文生;陈书昌;杨利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反复胸闷、胸痛、心悸、气促伴双下肢水肿2年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心悸,气促伴双下肢水肿2年,于1997年10月入院.患者于2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促.

    作者:刘建尧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甲亢1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发病初期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容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1],据国内文献发表的甲亢854例,因首发症状特殊而误诊的429例,误诊率为50.3%[2],根据易被伪装的各系统为临床类型,常见的各型依次为神经精神型、心血管系型、消化系型、运动系型、内分泌系型等[3],但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而发病者属罕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熙元;谭锦玲;董雷;马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癌相关性血管损害

    早在1865年,Trausseau报道了癌患者有高发率的静脉血栓形成.这种存在于静脉和(或)动脉的副癌性血栓症,称为Trausseau综合征.此发生于潜隐性癌或某些难以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于恶性肿瘤确诊前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发现,是诊断潜隐性癌的重要线索[1].

    作者:刘陶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为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心脏疾患,愈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我科1984~1997年收治的原发性心肌病30例作一分析.

    作者:孟琼;谭建新;李昌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国产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

    目的:考察米力农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以氨力农作为对照组比较.方法: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为Ⅲ或Ⅳ级的CHF住院患者63例,按2:1随机分层分为2组,米力农组42例,氨力农组21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病程、心室率均具有可比性.结果:米力农组显效率为71.43%,有效率为21.47%,无效率为7.14%.治疗前后EF分别为0.32±0.04与0.48±0.07(P<0.001);△FS(%)分别为19.29±2.23与27.10±4.10(P<0.001);EPSS(m)分别为15.89±4.25与7.64±3.57(P<0.001);E/A分别为0.89±0.24与1.38±0.32(P<0.001).总疗效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疗效优于氨力农.心室率分别为115.48±14.34与86.26±10.77次/分(P<0.001),平均血压分别为12.75±0.84与12.76±0.87kPa(P>0.05),对心律失常总疗效:显效率为69.23%,有效率为20.51%,无效率为10.24%.不良反应:2例因静注速度过快而头晕、恶心.结论:米力农治疗CHF近期疗效满意,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大.

    作者:严宗震;陈继芳;林秋星;李平途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正常胰岛素浓度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状态,以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IGT)、高血压及脂质异常为特征,与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有密切关系.IR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方面,以药物治疗为主.现将近年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孔强;崔国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VWF:Ag、GMP-140、D-dm含量与病情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m)含量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单抗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及放免法测定30例健康老年人(年龄≥60岁)和35例老年CHD患者血浆VWF:Ag、GMP-140、D-dm含量.结果:老年CHD患者VWF:Ag、GMP-140、D-dm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组(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含量显著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或P<0.01).结论:以上分子标志物增高愈显著,患者病情愈严重;血浆分子标志物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作者:谭志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34例分析

    近年来,小剂量胺碘酮疗法的价值受到高度重视,认为小剂量胺碘酮是一种高效、长效且安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1,2].我们对34例老年人有症状的复发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PSVT复发,效果不满意.而改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复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简要报告并分析如下.

    作者:江庆;张金慧;刘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内皮素与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变化及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5例高血压患者伴左室肥厚(LVH组)30例,无左室肥厚(NLVH)组35例,30例正常人(对照组)接受放免法内皮素含量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及NLVH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LVH组较NLVH组为高(P<0.01),ET含量与LVMI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血管内皮产生的ET在高血压发病及左室肥厚形成上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范洁;刘琼仙;姜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

    本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疗效.

    作者:张道华;赵新力;吴明永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