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郑忠勤;徐燕

关键词:胸腹部创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本文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胸腹部联合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CT检查急性胸腹部疾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4.5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20例,打击伤12例.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检查乳腺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附132例报告)

    乳腺占位性病变是女性都常见的疾病,临床上通过超声或病理等检查以进一步诊断[1~5],本组收集2006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32例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女性患者超声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检查乳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华英;江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及判断缺血病因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2例急诊CT平扫,24例均行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获得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15例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结果 23例肠壁增厚,其中可逆性缺血20例,不可逆缺血3例.3例肠壁变薄者为不可逆缺血.21例肠壁密度减低,5例肠壁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逆性缺血中有7例肠壁强化增加,不可逆性缺血中4例肠壁强化减弱或不强化,2例非阻塞性肠缺血表现为部分强化.6例肠壁积气和4例肠管扩张均见于不可逆性肠缺血;门静脉积气2例,7例出现肠梗阻;SMA/IMA主干和/或分支硬化性狭窄7例,其中4例出现肠系膜小血管广泛钙化;缆绳征21例;漩涡征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4例;5例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23例患者找到结肠肠缺血之病因.结论 16层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及判断缺血病因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豪杰;朱希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底节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

    患者男,8岁.父母偶然发现患者外生殖器大、出现阴毛且近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逐来医院就诊.查体:患儿双上肢肌力V级,右上肢灵活性差,用手习惯由右手改为左手.右侧轻度跛行.无发热、盗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α-FP)460.92ng/ml(0~13.4ng/ml),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HCG)71.62mIU/ml(0~5 mIU/ml),癌胚抗原(CEA) 1.14ng/ml(0~5ng/ml).

    作者:许韫;张鹏;李俊逸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检查喉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喉癌患者CT检查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螺旋CT检查在喉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常恩;黄锦芳;龚炳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MRCP与CT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MR新技术,具有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简便安全、可多方位旋转、多角度观察、不需对比剂等优点,为胰胆管疾病提供了获得类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的胰胆管图像,在胆系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2].本文对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8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MRCP与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两种诊断方法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符惠宏;李旻;黄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声像图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共75个病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TMC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68例PTMC患者中双侧病灶者7例,45例(66.2%)伴淋巴结转移.75个病灶中,70个(93.3%)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5个(6.7%)为等回声,病灶纵/横≥1的42例(56.0%),伴细小钙化55个(73.3%),血供I型或II型53个,占70.7%.结论 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微钙化、纵/横≥1是PTC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掌握PTMC的超声特征表现,能提高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陈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isolated distal deep-vein thrombosis,IDDVT)是指局限于胭窝以下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丛(常见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不伴有下肢主干深静脉(主要指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PDVT),尽管彩超已经逐渐取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成为诊断PDVT首选检查方法[1],但是彩超在IDDVT中的应用价值尚有争议[2,3],本文回顾分析了47例经临床确诊的IDDVT患者声像图表现,并选取同期50例PDVT患者作为对照组,旨在探讨彩超在IDDVT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国兵;金秋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R与CT对MasonⅠ型桡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CR与CT对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确诊为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患者的CR、CT及临床资料,对桡骨小头是否存在骨折、骨折部位、骨折线数量、有无累及关节面、关节面是否塌陷进行重点观察并作简要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外伤8h内均行CR及CT检查,CR诊断桡骨小头骨折38例,怀疑10例,阴性8例,诊断准确率67.86%,阳性率85.71%,漏诊率14.29%;单纯CT轴位明确诊断47例,诊断准确率83.93%,漏诊或不确定骨折9例,漏诊率16.07%;CT薄层重建结合后处理技术诊断53例,怀疑3例,无漏诊病例,诊断准确率94.64%,阳性率为100%.结论 CR对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有较高的检出率,仍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但伴有肘部脂肪垫翘起及临床有明显的疼痛症状而CR检查阴性或怀疑时,应选择CT检查,薄层重建和CT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是避免漏诊的关键.

    作者:赵涌;马锋;李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声探讨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病因的关系

    目的 探讨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病因的关系.方法 对1503例睾丸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双侧睾丸大小,观察内部回声及有无占位,同时观察附睾及精索静脉情况,然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睾丸及精索血流状况,从中确诊睾丸微石症病例,同时根据临床病史及实验室诊断检出不育症患者.结果 睾丸微石症合并不育症病因的比例较高(P <0.001),不育症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患者中,其他不育症病因所占比例也较高(P<0.05).而这些病例的血流参数无明显异常.结论 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相关,且两者同时存在时更容易导致不育症的发生,超声检查可作为长期随访的手段.

    作者:柳俊;詹维伟;周伟;刘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颞下颌关节相关角度测量的磁共振影像分析

    目的 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角度测量来探讨颢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与正常者间有无差异,从而评价其磁共振影像价值.方法 设立病例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及对照组(正常者),选取16例单侧闭口斜矢状位MR扫描图像进行相关角度测量,其中病例组:男5例,女11例,年龄分别为:病例组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6.94±5.25)岁,正常组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8.13±6.17)岁,测量角度包括前角(Anterior angle,Aa),中间角(Intermediate angle,Ma),后角(Posterior angle,Pa)及阿尔法角(α),径线包括髁线,颈线,下颌骨髁突线等.结果 正常组及病例组Aa角,Ma角,Pa角及α角分为(95.038士3.379)°(88.6~99.4)°,(101.031±3.607)°(97.5~108.3)°;(56.381±4.366)°(49.6~62.4)°,(62.838±3.469)°(58.4~66.4)°;(3.781±2.389)°(1.8~8.8)°,(10.363±3.215)°(5.6~16.6)°;(165.331±4.746)°(156.2~168.2)°,(165.013±4.708)°(158.4~172.2)°;其中α角P值>0.0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Aa角,Ma角,Pa角间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颞下颌关节多角度测量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学诊断,同时为该病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胡卫东;申云霞;杨立明;王秀荣;梁冰;王桂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MR动态增强及扩散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MR动态增强、扩散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5],本文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MR动态增强、扩散成像34例前列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差异.

    作者:黄洁红;吴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诊断肺内结节临床分析

    肺内结节性病变是病理诊断上的重点和难点,肺内结节性是指大直径≤20mm的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病变[1,2].本文运用16层螺旋CT联合的Lung Care软件对肺结节的形态及体积大小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胸部CT常规扫描结果对照比较,探讨计算机的辅助诊断能力.

    作者:王仲楚;方克灶;苏缪广;黄云较;黄正顺;郑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A与DS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脑动脉狭窄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正确对脑动脉狭窄类病变做出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1].本文选择了25例在我院接受诊断的脑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A与DSA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头颈部CTA与DSA在脑动脉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一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声与CT检查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甲状腺疾病的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等,甲状腺癌作为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有所上升[1~3].本文收集自2011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174例患者超声与CT检查临床资料,探讨超声与CT检查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赛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均为少见的肾脏肿瘤,分别占肾细胞肿瘤的3%~7%和6%~11%[1].虽然两者生物学行为不同,由于其起源相同、形态学表现有重叠,导致影像学表现亦有所交叉.本文报告肾嗜酸细胞腺瘤、嫌色细胞癌各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两种少见肿瘤的影像学认识.

    作者:刘禄明;刘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声显示甲状腺内钙化及甲状腺癌诊断的临床分析

    超声显示甲状腺内钙化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21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骆有寿;吴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CT均表现为支气管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沿支气管生长,1例位于中间干支气管,1例位于叶支气管,3例位于段支气管,直径1~4cm.2例伴阻塞性肺不张,3例伴阻塞性肺炎.1例病变内见小斑片状钙化灶,其余4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只有1例有纵隔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粘液表皮样癌是位于支气管内的少见肿瘤,CT上表现为支气管内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伴有阻塞性炎症或肺不张,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作者:李多;周新华;吕平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诊断Lemmel's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SCT检查确诊的20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0个,其中17个憩室壁菲薄,3个憩室壁较厚,憩室大小10~45mm,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圈内侧缘呈囊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内见气-液平面6例,增强扫描所示憩室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强化一致,腔内无强化.20例病例胆管系统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组可以清楚的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毗邻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天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6层CT诊断肺隐球菌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或亚急性内脏真菌病.是目前比较少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与肺部结核、炎症及肿瘤等疾病比较容易混淆,肺隐球菌病患者可有广泛性或局限性肉芽肿,少见空洞和坏死[1~3].本文分析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肺隐球菌病19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周诗军;夏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方法 搜集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资料,分析其脑CT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ography and Venography,CTA/CTV)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均发生在静脉窦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双能量减影图像直观地显示横窦-乙状窦憩室,表现为静脉窦管腔局部呈囊袋样、指状及棘样突起;CTV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局部膨隆的静脉窦经邻近骨壁缺损处疝入邻近的乳突.结论 脑CTA/CTV检查对诊断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善凤;肖武;牟晓飞;刘琳;巩若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