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王丰富;戚洪波;杨旦君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退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CT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153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症状与诊断.分析椎小关节退变的CT影像改变,进行重新认识、领会与提高.结果 椎小关节退变CT影像表现为: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关节软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积气,关节面下小囊变及周围筋膜、韧带的钙化等.结论 CT扫描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形态、结构等退行性改变,在目前临床医师未足够重视的情况下,运用CT的高分辨特性,对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充分提高他们对椎小关节退变的认识,为临床医师正确治疗反复腰腿痛的患者提供很好的帮助.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相关性

    目的 探讨原发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与其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甲状腺淋巴瘤CT图像进行观察,对其病变的位置分布、形态、边缘、密度、强化及周围侵犯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探讨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双侧叶弥漫性肿大3例、单侧叶弥漫性肿大型2例、局灶结节型2例;密度均匀减低4例、不均匀减低3例;界不清6例、界清1例;7例均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颈部淋巴结受累4例、累及颈部周围软组织1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甲状腺弥漫肿大1例、局灶结节3例;界清与界不清各2例;4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且均未见颈部淋巴结或周围软组织受侵.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型表现为:双侧叶、单侧叶各1例均呈弥漫性肿大,界不清;密度均匀减低1例、不均匀减低1例;1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强化均不明显,未累及周围软组织.结论 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常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界清、平扫呈稍低密度、强化不明显、颈部淋巴结受累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差异.

    作者:叶奕兰;何闯;方宏洋;叶伦;李熤华;刘书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增强扫描临床分析

    主动脉CT造影已经成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由于主动脉病变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大.自头臂血管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所以常规扫描剂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辐射损害[1].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降低X射线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2].尝试研究低剂量扫描应用于主动脉成像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

    作者:刘迎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淹溺肺的X线和CT表现

    淹溺肺较为少见,其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关本病的X线、CT表现,国内报道不多,本文收集1992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淹溺肺影像表现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本组1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儿童8例,成人10例,年龄8~75岁,平均45.8岁.临床表现及体征主要为咳嗽、胸闷、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微弱、紫绀、呼吸、心跳停止等,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性及细湿罗音,血气分析示不同程度低氧血症.

    作者:顾东华;王云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常儿童垂体MIR测量研究

    目的 测量正常儿童垂体体积及各径线的值,为各种导致垂体结构改变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99例自愿者儿童依次采用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T1 (3D T1 WI FSPGR)序列进行扫描,垂体的体积及各方向径线测量使用MIP和Reformat处理软件的图像.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性别相同组别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垂体分型数据采用卡方分析.结果 垂体体积在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相同年龄组间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高分辨率MRI获得正常人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垂体体积及多方向径线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垂体相关疾病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作者:张玉艳;于台飞;李桂梅;杨金永;时启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姜黄素对犬肝动脉栓塞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犬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碘化油栓塞犬肝动脉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取健康家犬12只,随机分为3组.A组经导管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B组注入碘化油;C组注入碘化油+CUR溶液.测定各组犬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姜黄素对肝脏的作用.结果 姜黄素能显著降低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性肝损伤犬血清ALT、AST值,降低MDA含量,并减轻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 姜黄素对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性肝损伤犬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巍;曹海利;白彬;徐伟;王凯冰;崔立明;周坦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应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很有价值.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成像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病变于动脉期强化较有特点,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完美的动脉期成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帮助很大[1].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肝动脉期(HAP)图像,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很关键.Fluoro Trigger技术早应用于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方面[2~4],本研究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采用Fluoro Trigger技术来控制扫描延时时间,并回顾分析评价采用Fluoro Trigger技术与常规延时法(固定扫描延迟时间)所得肝脏动脉期的图像质量,旨探讨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徐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附46例报告)

    为探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4],本文收集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经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DW1结果将颈动脉狭窄侧大脑半球脑梗死,分为24例急性脑梗死组及22例慢性脑梗死组.

    作者:苏凯;张和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临床分析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可达4%~17%[1~3].本文对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6例,年龄25~78岁,平均48.6岁.

    作者:许媛媛;裘浙林;陈秋燕;尹静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水成像中优势及其应用.方法 搜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4月进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0例,采用西门子Veri03.0T磁共振,8通道相阵控腹部线圈,haste序列,spair序列及MRCP胰胆管成像序列进行轴位相扫描.结果 采用3.0T磁共振的haste序列能够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缩短扫描时间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spair序列具有很好的脂肪抑制效果,能极大的提高对病变的显示;与haste技术结合的MRCP序列能对胰管、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的病变显示的更加清楚.结论 西门子3.0T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及haste、spair序列在腹部扫描中,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张玉龙;陈金华;谭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壹期电焊工尘肺肺部HRCT表现及病理学对照

    目的 探讨壹期电焊工尘肺肺部不同HRCT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比分析15例确诊为壹期电焊工尘肺的肺部HRCT资料和经支气管肺活检的病理资料.HRCT检查和经支气管肺活检的间隔时间在3~50天.15例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6.8)岁,电焊工工龄(8.8±3.5)年.将标本粉尘的量分为无、少量、中量和大量,将纤维化的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结果 HRCT上7例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小叶核影的增大、增多,呈分支状线影;3例表现为小叶中心的磨玻璃密度的结节影,约4~8mm大小;5例表现为磨玻璃结节与分支状线影混合存在.其中5例有轻度小叶间隔增厚,6例可见小叶中央型肺气肿.病理学表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肺泡群内大量尘斑,并可见肉芽组织和少量的胶原纤维,支气管粘膜下肺组织和肺泡间隔纤维组织弥漫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偏光镜和普鲁士蓝铁染色证明尘斑中铁颗粒存在.弥漫性以分支状线影为主要表现的纤维化程度重于弥漫性磨玻璃密度结节为主的病例(t =9.00,P=0.00),但粉尘量以磨玻璃密度结节为主的病例较重(t=-4.71,P=0.001).结论 HRCT可以显示电焊烟尘所致的肺内尘斑及其纤维化的程度.

    作者:赵殿辉;陈达民;万卫平;王忠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低剂量扫描对腰椎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单纯降低mAs),受检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受检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0 mAs)和常规剂量(200mAs)进行扫描,其余参数完全相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72±0.32和11.4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接受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的评价结果显示:随着mAs降低,骨小梁及软组织显示略模糊,图像噪声增加,但实验组图像仍可满足临床诊断(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11.07±0.82和11.30±0.79,P>0.05).结论 单纯降低mAs的腰椎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所获得的图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启兰;洪国斌;陈凯;包仕亮;秦培鑫;冯晓新;柳学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

    作者:陈俊泽;王维;杨靖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上腔静脉X线投影测量与患者相关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成人上腔静脉下段后前位胸片投影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相关,以期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成人体检资料100份,在后前位胸片上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距离(即横L体外测量法垂直段距离,以下简称“垂直段距离”),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各数据会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v19统计软件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r=-0.196~0.130,P=0.051~0,936);垂直段距离与身高、性别显著相关(r=0.197、-0.339,P=0.049、0.001),与年龄及体重无关(r=0.052、-0.066,P=0.604、0.512).结论 成人上腔静脉下段投影存在个体差异,相关因素复杂,难以通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来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

    作者:耿才正;陈姬雅;王建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分析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胸部,胸膜外如颅内、鼻腔、腹腔等部位的报道较少,术前诊断正确较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提供参考.

    作者:任基伟;郑芳;戴幼华;王秀云;靳宏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1C-雷氯必利的自动化制备及其在新生猪脑PET/CT显像的应用

    目的 自动化制备D2受体显像剂11C-雷氯必利(11C-raclopride),并应用于正常新生猪脑D2受体PET/CT显像.方法 气相循环法合成11C-碘甲烷(CH3I)为中间体制备11C-raclopride,应用于正常新生猪脑PET/CT动态显像,绘制双侧基底节时间一活性动态曲线.结果 制备11C-raclopride终产物14.6±3.6(8.8~15.0)mci,比活度68.8±20.9(39.0~86.8)GBq/μmol,放化纯度>99%.PET/CT显像示:3~5min基底节区放射性达高峰,双基底节显示清晰,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脑内其它部位;随后,基底节区放射性缓慢降低,30min达稳定水平.结论 自动化制备11C-raclopride的方法简便,过程容易控制,可应用于新生猪D2受体PET/CT显像,为缺氧缺血脑损伤D2受体功能状态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王晓明;曹礼;李云涛;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需接受冠状动脉CT(CTA)检查者,按照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原则,对比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对比剂流率ml/s=对比剂总量/(扫描时间+8)ml/s,同样流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进行冠脉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CT值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进行评分,分析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的可行性.结果 按照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冠脉CTA检查后,100例检查者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平均强化程度为(420.19±56.59) HU,冠状动脉显示评分得3分比例为88.78%,得2分比例为11.22%,无得1分者.结论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希明;黄美萍;郑君惠;巫梓斌;温孟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小儿回肠重复畸形合并异物致小肠梗阻1例

    患者 男,1岁半.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可能而转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轻度脱水貌,精神萎靡,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渡,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腹胀,无压痛、反跳痛,未闻及气过水声,肛门指检无狭窄,有气便排出,腥臭,无粘液脓血,腹胀减轻.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肾功无异常.

    作者:代燕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DCTA与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壁厚度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检测颈总动脉壁厚度(CAWT)与高频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应用MDCTA和高频超声对64例患者颈总动脉CAWT和IMT分别进行扫描,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统计学比较CAWT与IMT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组患者颈总动脉CAWT与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2(P<0.O1),Bland-Altman分析存在较好一致性,偏倚为0.029mm,一致性界限为0.187~0.244mm.结论 MDCTA测量颈总动脉CAWT与高频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和较好一致性,MDCTA检测的颈总动脉CAWT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

    作者:洪玮;赵刚;王弘;邱晓明;王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32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搜集112例胸部外伤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摄片及32层螺旋CT扫描,并以1.25mm层厚行多平面容积重组(MPR)及容积再现法(VR)图像后处理,观察分析骨折的位置、数量及邻近组织、脏器的情况.结果 在112例病例中,检查发现肋骨骨折9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2例,胸骨骨折11例,胸椎棘突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16例.X线平片共发现肋骨骨折82例,胸骨骨折4例,肩胛骨骨折3例,肺挫伤21例,血气胸2例.结论 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对胸部外伤患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对判断胸部外伤骨折及邻近组织、脏器损伤,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海荣;杨军;郑敏;吕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跗骨窦区断层解剖影像学表现对照

    作者:刘胜全;王巧玲;李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