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政;胡波
近年来我们对初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未经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相关溶血检查.发现1例MDS继发血红蛋白H病.
作者:马艳;哈力代;曲建华;李玲;迪丽娜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4种注射用抗生素(青霉素钠、头孢唑啉钠、磷霉素钠、克林霉素磷酸酯)在不同剂量下对凝血试验的影响.方法应用ACL-3000 plus及配套试剂分别测定含有不同剂量的4种抗生素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值.结果血浆中青霉素钠浓度为3.0 mg/ml、头孢唑啉钠浓度为3.2 mg/ml、磷霉素钠浓度为1.6 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浓度为0.125 mg/ml时PT、APTT、TT出现变化(P<0.05).当血浆中青霉素钠浓度为12 mg/ml、头孢唑啉钠浓度为12.8 mg/ml、磷霉素钠浓度为3.2 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浓度为2.0 mg/ml时PT、APTT、TT出现显著变化(P<0.01).结论这4种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时均可干扰凝血时间的测定,造成PT、APTT、TT值延长,但干扰的程度不同,磷霉素钠干扰为严重,青霉素钠次之,头孢唑啉钠影响小.为此在对凝血试验进行质量控制或临床医师分析结果时应考虑此因素.
作者:钟丽辉;郑善銮;许风琴;丁振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818株酵母样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科玛嘉真菌显色培养基分离真菌,用ID 32C鉴定,ATB Fungus自动分析系统测定真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以及酮康唑的药敏结果.纸片扩散法测定真菌对氟康唑的药敏结果.结果 818株酵母样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居首位.157株酵母菌的药敏结果,以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胞嘧啶的作用强,益康唑的作用差.95株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药敏结果,以克柔念珠菌的耐药率高,达100%.结论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酵母菌的感染机会,应加强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谢国艳;蔡志昌;周建华;倪语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总胆汁酸(TBA)在正常妊娠过程中的变化.方法用酶法检测孕妇血清中的TBA水平.结果早孕、中孕和晚孕组的孕妇血清中TBA水平分别较非妊娠组升高8.2%、33.8%和67.8%,而且晚孕组比中孕组的孕妇血清中TBA水平也有明显升高.结论血清TBA在妊娠过程中持续升高,孕妇在妊娠时就有潜在发生妊娠性肝内胆汁瘀积症(ICP)的危险.
作者:李杰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因素比较多[1],特别是药物治疗患者和献血员的低浓度HBV-M.本研究对加样时间和试剂平衡进行实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ELISA检测弱阳性HBsAg的影响因素.
作者:彭赛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特异的DNA检测方法.方法用荧光偏振技术检测10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并与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方法作比较.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1×101拷贝的HBV DNA模板,CV为6.44%,对102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HBsAg(+)、HBeAg(+)、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100%(40/40);HBsAg(+)、抗HBe(+)、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81.8%(27/33);HBsAg(+)、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72.4%(21/29),其余为阴性.30例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特异,适用于临床进行大样本核酸检测.
作者:郭晏海;吕贯庭;白玉杰;赵锦荣;张菊;韩峰产;闫小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参与许多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通过检测10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以探讨其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作者:陈军政;胡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60例肝功能减退的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采用口服氧化苦参碱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减退组IL-6、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有关,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氧化苦参碱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朱金水;余小虎;俞华芳;沈波;朱励;李沁;孙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模拟临床检测酸性磷酸酶(ACP)的试验条件,探讨其对ACP活性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试管收集静脉血标本,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分离血清并检测ACP总活性(ACPT)和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低温离心后血清置室温1 h内测定ACPT和TrACP活性与其真实值较为一致;血清置室温2.5~3.5 h酶活性下降约9%.离心后未及时分离血清或全血置室温2.5 h再分离血清可使测定结果偏高,后者可使酶活性升高达20%.促凝胶可使血清ACPT显著升高,但对TrACP影响不显著.柠檬酸钠抗凝和氟化钠-草酸钾抗凝血浆ACPT均比普通真空管明显降低,尤以后者对ACP活性的抑制更显著.结论不同试验条件可使ACPT与TrACP的测定结果产生明显差异,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ACP活性测定非常重要.
作者:曾方银;张豫明;何莹;王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24 h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脑血栓患者和20名健康人在2∶00、8∶00、14∶00、20∶00时,分别测定其血浆E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血栓患者昼夜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9.1~30.5,P均<0.001),且在24 h内2∶00时ET水平低,8∶00时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67,P<0.01).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脑血栓患者24 h内ET水平均较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显著增高(t=2.37~8.39,P<0.05、0.01).结论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ET水平24 h内有早晨高和晚上低的节律性变化,其变化与脑血栓发病以早晨为高发时间的现象一致.
作者:于素清;王波;陈月香;初开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作为一项新的指标在糖代谢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糖尿病组和35名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S)、果糖胺(GSP)、1,5-AG,比较两组间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同时比较1,5-AG与FBS、1,5-AG与GSP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1,5-AG[(91.74±29.25)μmol/L)]、FBS[(5.04±0.91) mmol/L]、GSP[(2.08±0.18) mmol/L]结果与糖尿病组1,5-AG[(33.8±23.52) μmol/L]、FBS[(8.71±2.64) mmol/L]、GSP[(2.77±0.89) mmol/L]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5-AG与FBS、GSP分别呈负相关(r1=-0.41,r2=-0.30,P<0.05).结论由于1,5-AG反映高血糖状态,其值可以判断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水平.因此, 1,5-AG可作为一种新的监测糖代谢的指标.
作者:姜新华;吴忠华;赵燕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尿液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尿微量白蛋白(U-mAlb)水平,探讨尿GGT、U-mAlb在高血压并发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速率法及免疫比浊法对60例Ⅰ、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尿GGT、U-mAlb测定并作比较.结果有蛋白尿组与无蛋白尿组尿GGT、U-m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尿GGT、U-mAlb测定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尿GGT、U-mAlb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损伤部位及程度分析提供依据.
作者:高宗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根据临床常见致病菌23S 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建立可初步鉴别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分析常见细菌的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相应引物.采用多重PCR扩增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株23S rRNA基因,并根据电泳结果作出初步分类.结果革兰阴性菌株均出现1条DNA电泳条带(约为350 bp),而革兰阳性菌株则出现2条电泳条带(约为250和400 bp).60株临床分离菌经PCR扩增、电泳后,电泳分析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符合率达100%.结论 23S rRNA基因检测用于细菌初步分类鉴定,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为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徐晓刚;林东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人体各种物质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应对分析前、中、后3个阶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内容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分析中这一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影响分析中阶段的因素很多,现就其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质量控制要求分析如下.
作者:娄峥;葛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男性不育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3例Uu感染的男性不育者、98例无Uu感染的无精症不育者、50名正常生育者元素锌(Zn)、硒(Se)进行分析.结果 Uu感染的不育者精液Zn含量(144 mg/L)比无精症不育者(153 mg/L)低,但差异无显著性,Uu感染者精液Se含量(36.4 mg/L)虽低于无精症不育者(43.4 mg/L),但无统计学意义.Uu感染阳性(Uu+)不育者、Uu感染阴性(Uu-)不育者与正常生育组比较Zn、Se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精液中Zn、Se含量与男性生育能力密切相关.
作者:李忠培;刘光明;黄麦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光学血小板(PLT-O)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PLT),以手工法结果为参考,分别与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各组段均数之间的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相关性方面,电阻抗法、光学法与手工法比较,二组段(PLT<100×109/L、PLT≥100×109/L)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 3、0.984 6和0.989 5、0.992 1,均高度相关(P<0.01).但在PLT<100×109/L时电阻抗法r值明显偏低,其中部分标本结果还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PLT-O检测方法在对低值PLT(<100×109/L)计数和一些血液科标本的检测时更有意义.
作者:王卫忠;刘建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解脲脲原体(Uu)是一类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小原核微生物,寄居于健康人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寄居女性泌尿生殖道的机会高于男性,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泌尿生殖道粘膜受损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生殖道疾病[1].众所周知,生殖道炎症是育龄女性不孕的常见病因.为此,对我院127例不孕症妇女及86名正常妇女进行了调查和检测.
作者:陶建敏;薛志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sRBP)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sRBP、尿RBP(uRBP)、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尿IgG、转铁蛋白(Trf)、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以及血β2-微球蛋白(sβ2-MG)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 81例肾病患者sRBP的结果为(87.83±32.74) mg/L,对照组为(56.17±14.34) mg/L,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 比较常规肾功能检测项目,肾病患者sRBP阳性率与Urea较接近,但明显高于Cr;(3) sRBP与sβ2-MG显著相关(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组sRBP与各项肾功能指标相关性好;(4) 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uRBP(P<0.01~P<0.005)升高较sRBP(P<0.05)显著,糖尿病肾病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sRBP(P<0.001)升高较uRBP(P<0.01~P<0.005)显著.结论 sRBP可以作为反映肾功能异常的较敏感指标.血、尿RBP同时检测较β2-MG更稳定,可作为评价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及部位的指标.
作者:王蕾;庄亦晖;高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白细胞分类计数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项目.为了探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人工显微镜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差异,我们进行了仪器法与镜检法的白细胞分类结果比较.
作者: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程志忠;付津;贡金英;付秋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国外发现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与细胞因子有关.我们的研究旨在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CPB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与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表达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江华;马军柏;曹红;程正江;孙伯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