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5年本刊编委会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纪要

关键词:编委会, 工作会议, 学术年会
摘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代谢组学的小儿腺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生物标志物研究思路*

    中医证候的科学实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尝试阐述一种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初步思路,即通过考查现有的小儿腺病毒肺炎及其中医药治疗现状、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小儿病毒性肺炎诊疗规范中的应用价值。该方法主要通过能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代谢组学作为技术手段,研究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常见的痰热闭肺证;并通过与健康儿童的代谢物质进行比较,确认小儿病毒性肺炎之痰热闭肺证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昕泰;杜丽娜;汪受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Glu浓度、GS和PAG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治疗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制备PD大鼠旋转模型,假手术组仅注射含0.2%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电针组在模型制作成功后给予电针“风府、太冲”穴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7天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进行治疗。采用行为学测试PD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HPLC荧光法检测纹状体Glu浓度,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酶(PAG)的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干预前后旋转行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Glu浓度明显升高,GS的表达明显降低, PAG的表达明显升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Glu浓度降低(P<0.05), GS的表达显著升高,PAG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防治PD的效应机制可能与电针提高脑内GS表达、降低PAG表达和减轻Glu引起的细胞毒作用有关。

    作者:王述菊;马骏;刘芳;马彪;王彦春;王中明;余沛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藏医真布病与中医痹症的对比探讨*

    中医学和藏医学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体系,二者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手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藏医真布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作为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藏医学对真布病的认识不仅理论上有据可循,其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药物疗法与药浴等外治疗法结合更是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等优点。本文以藏医和中医的理论背景为基础,通过藏医真布病、中医痹症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对比,讨论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优势与特点,提出对藏医未来发展思路的建议。

    作者:王静;赵可惠;更藏加;赖先荣;杨文娟;胡晓鑫;张艺;降拥四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频超声促透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低频超声促透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膝关节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以研究此疗法治疗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来自门诊的60例KOA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低频超声促透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促透布洛芬凝胶,治疗均每日1次,持续2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VAS、Lysholm功能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GF-β及MMP-3表达水平。结果:低频超声促透独活寄生汤较对照组能够明显减轻KOA患者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功能,增加血清中TGF-β含量,降低MMP-3水平。结论:低频超声促透独活寄生汤能够有效缓解KOA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李志敏;李建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TF-IDF相对熵的中医证候量化研究*

    提出了用术语频率-逆文档频率(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相对熵作为证候量化的表示方法。TF-IDF思想来源于文本信息挖掘,是文本自动分类中一种重要的方法。TF-IDF算法也体现了中医证候的自动分类思想:一个症状在特定证候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它在区分该证候方面的能力(即TF)越强;一个症状在所有证候中出现的范围越广,说明它区分某证候的能力(即IDF)越低,并用具体实例进行了验证。

    作者:余江维;余泉;张太珍;彭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中医寒、热体大鼠蛋白质组表达谱研究*

    目的: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医寒、热体大鼠进行蛋白质组表达谱研究,以期寻找与寒热体相关的蛋白质,并探讨中医寒、热体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提取大鼠肝脏细胞的总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MALDI-TOF-MS质谱技术筛选并鉴定寒热体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群。结果:经过筛选和质谱技术共获得10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表达差异点:氨甲酰磷酸合成酶、二硫键异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异构酶、细胞质氨肽酶、谷氨酸脱氢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热休克蛋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葡萄糖调节蛋白前体。结论:中医寒热体大鼠在蛋白质组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酶类蛋白代谢异常可能是寒热体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张伟妃;李福凤;孙祝美;张瑞义;郭春荣;张伟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与单纯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来验证传统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和优势。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 和 Cochrane Databases 中的相关文献,结局指标包括疼痛缓解评价、活动能力改善评价、骨质修评价、KPS 改善评价以及毒副反应。运用Meta 分析软件Stata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9篇,涉及患者人数为1080,结果提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组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RR=0.8079,95%CI=0.754-0.85, P<0.001)、改善活动能力(RR=0.787,95%CI =0.69-0.897,P<0.001)、改善骨质破坏(RR=0.71,95%CI =0.52-0.96,P=0.026)、提高KPS(RR=0.7268,95%CI=0.61-0.85,0.58-0.81,P<0.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够显著提高其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王青;许玲;张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我们的中国梦:新医药学--四论创建新医药学*

    本文阐述了现代医学正面临的重大突破和挑战,提出了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性的革命,思想解放必须重视的几个观点。现在是中国科学家提出创建新医药学的佳时机,也是中国科学家凝聚的共识。介绍了新医药学(整体系统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后提出了设立中国“新医药学发展计划”的倡议。

    作者:罗国安;王义明;梁琼麟;谢媛媛;范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散结法治疗腺体类疾病的临床体会*

    本文介绍了散结法的概念及其临床治疗腺体类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以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乳腺囊性增生症、前列腺增生症3个疾病为线索,从解剖特点、病理特点、经络循行3个方面阐述了腺体类疾病的共性病因病理和病机特点,其病机总属中医“结聚”范畴。具体临床应用:①血瘀证者,予以活血散结;②痰证者,治以化痰散结;③热证者,治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痈;④“瘤”或“痨”者,治以扶正散结;⑤散结同时配合使用虫类药。该文为腺体类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宋竖旗;李灿;冯兴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生物学机理探析*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中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广泛优势,临床疗效明显。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epsia,FD)在现代人生活中发病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机制探究不明确,药物滥用等原因,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针刺可以有效的改善胃动力,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胃肠,使胃肠功能得到恢复,改善患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多种症状,这为临床选取和运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机制进行整理,以期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提供参考资料,为临床制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合理治疗方案做出参考。

    作者:王凯悦;徐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医文献元数据设计原则和实用性思考*

    中医文献元数据是中医文献资源管理和共享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文献元数据的著录对象进行界定和中医文献元数据的必要性分析,初探中医文献元数据的设计前提。为了指导具体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规划元数据框架结构并提出元数据来源和扩展原则;为了增强实用性,对元数据的表达方式提出元数据体系表和元数据字典两种方式,并对元数据字典的著录细则做了特别规定。总结中医药文献元数据的设计原则,思考元数据设计时普遍会遇到的精和全的平衡问题。

    作者:赵阳;崔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大血管病变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T2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系统深入地研究T2DM大血管病变机制,并寻求有效药物进行防治,对改善T2DM患者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T2DM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西医认为机体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反应、基因表达异常等均可引起T2DM大血管病变。本文整理了近年来中西医的相关文献,对T2DM大血管病的病变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刘仲书;付丽媛;杨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痴呆大鼠脑内树突棘变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病证结合脾阴虚痴呆大鼠模型脑内不同区域树突棘变化的观察,探讨滋补脾阴方药(ZBPYR)对脑内树突棘变化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建造脾阴虚模型,凝集态β-淀粉样蛋白1-40(β-Amyloid 1-40,Aβ1-40)定位注射到海马,建立脾阴虚痴呆模型,并应用ZBPYR干预。使用高尔基(Golgi)染色法,对动物模型脑内不同区域的树突棘进行染色,观察数量和形态。结果:脾阴虚痴呆组的海马各区和皮质的树突棘密度比脾阴虚组有所减少;与痴呆组和脾阴虚痴呆组比较,脾阴虚痴呆+ZBPYR组的大鼠海马各区和皮质的树突棘密度有所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痴呆组模型大鼠的脑内海马不同区域和皮质的树突棘密度下降。结论:脾阴虚痴呆大鼠不同脑区树突棘密度有不同程度减少,ZBPYR对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可能与维持不同脑区树突棘密度相关。

    作者:隋华;战丽彬;嵇征鸿;宫晓洋;宫瑾;王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5年本刊编委会发言摘要(以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为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使本刊能够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杂志影响力、凝聚力,许多编委就杂志内容的准确定位等办刊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针叩联合耳针对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脂肪-胰岛内分泌轴”的调节*

    目的:观察“针叩联合耳针”对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8例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叩联合耳针”组和“针叩”组,各54例。针叩耳针组采用针刺和叩刺联合耳针施治,“针叩组”采用针刺和叩刺联合施治,并与正常组52例患者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指标、脂质指标、肥胖指标、植物神经功能指数(Y值)的变化和临床减肥降脂疗效。结果:“针叩耳针组”与“针叩组”患者治疗前的肥胖指标、FINS、FPG、Homa-IR、FLP、TG、TC、LDL-C及Y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HDL-C、ISI却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减肥和降脂疗效,“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指标(FINS、FPG、Homa-IR、FLP)均显著下降(P<0.05),ISI显著上升(P<0.05)。“针叩联合耳针”组在调整“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水平、血脂水平及植物神经功能水平上的效果显著优于“针叩组”(P<0.05)。结论: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存在“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针叩联合耳针”及“针叩治疗”均对其功能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且“针叩联合耳针”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作者:王鸣;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热毒宁联合穴位贴敷对毛细支气管炎儿童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热毒宁联合穴位贴敷对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热毒宁联合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河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毛细支气管炎儿童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扣背排痰、吸氧、止咳化痰、抗炎、退热、平喘雾化吸入等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药热毒宁注射液药物治疗和如意金黄散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喘憋减轻时间,喘憋、咳嗽、退热、干啰音、湿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6、5.301、4.445、2.238、4.116、3.733、3.681,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功能残气量(FRC)、达峰容积比(VPEF/VE)、达峰时间比(tPTEF/tE)、有效呼吸道阻力(Ref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RR、VT、VPEF/VE、tPTEF/tE较治疗前明显升高,FRC和Reff较治疗前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RR、VT、VPEF/VE、tPTEF/tE较对照组高,FRC和Reff较对照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D3+、CD4+较治疗前高,CD8+较治疗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较对照组高,CD8+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④治疗前,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IgG、IgA、IgM、IGF-I较治疗前高,IgE较治疗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gG、IgA、IgM、IGF-I较对照组高,IgE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联合穴位贴敷能改善毛细支气管炎儿童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作者:张巧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三黄煎剂抑制Aurora激酶A增强表柔比星对乳腺癌MCF-7细胞药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黄煎剂对表柔比星作用于MCF-7细胞药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三黄煎剂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三黄煎剂对MCF-7细胞Aurora A、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siRNA沉默MCF-7细胞中Aurora A,并用CCK-8法检测三黄煎剂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CCK-8法、AnnexinV-FITC/PI法检测三黄煎剂联合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三黄煎剂联合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三黄煎剂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浓度梯度依赖增长(P<0.05),给药48 h疗效优于24 h(P<0.05),与给药72 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黄煎剂能够调节MCF-7细胞Aurora A、p53蛋白及mRNA的表达。siRNA沉默Aurora A将三黄煎剂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下调了50.0%(49.2%到24.8%)。三黄煎剂与表柔比星联用能够增加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PARP、c-Caspase 3、Bcl-2、Bax及Aurora A的表达水平。结论:三黄煎剂能够增加MCF-7细胞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的敏感性,可能与三黄煎剂对Aurora激酶A的抑制有关。

    作者:许岩磊;陈绪;陈曦琰;卞卫和;姚昶;朱小纾;叶小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针刺对豚鼠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期门”、“天枢”、“阳陵泉”与耳部“胰胆”穴(耳迷走神经分布密集区)对豚鼠胆囊压力和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穴位调节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效应。方法:选用成年豚鼠20只,雌雄不限,每组10只,分成两组分别进行Oddi括约肌的肌电与胆囊压力检测。本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观察针刺前后Oddi括约肌肌电与胆囊压力变化,Oddi括约肌的肌电检测采用双钩电极埋植技术,胆囊压力检测采用胆囊内置小型人工球囊技术。豚鼠麻醉后,分别记录正常豚鼠的胆囊压力变化和Oddi括约肌的肌电频率与幅值,待豚鼠状态稳定以后,针刺“期门”、“天枢”、“阳陵泉”与耳部“胰胆”穴1 min,观察针刺上述穴位对豚鼠胆囊压力和Oddi括约肌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期门”、“天枢”穴后,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均明显增多(频率:P<0.01,幅值P<0.05),胆囊压力幅值明显下降(P<0.05);针刺耳部“胰胆”和“阳陵泉”穴后,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胆囊压力幅值明显上升(P<0.01)。结论:针刺“期门”、“天枢”穴能够明显抑制胆囊的运动、促进Oddi括约肌的肌电释放;针刺耳部“胰胆”和“阳陵泉”穴能够显著促进胆囊的收缩运动、抑制Oddi括约肌的肌电释放。

    作者:赵敬军;罗曼;徐伟伟;贲卉;朱元根;荣培晶;朱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GSK-3β及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模型组)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治疗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后1、2、4和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CA1区GSK-3β及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GSK-3β蛋白表达增多,1周时即有多量表达,2周时大量表达,4周时达高峰,8周时开始下降但仍较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GSK-3β蛋白表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多,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GSK-3β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通过上调GSK-3β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发挥对VD的治疗作用。

    作者:伞云琨;罗永伟;刘斌;马原源;毛文静;张晋霞;李世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医健康工程发展的技术路线与基础数据研究*

    提出并发展中医健康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开展体现中医学特点的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研究,是实现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医健康工程融于信息技术,形成具有中医功能状态的智能辨识系统,延伸进入健康物联网,为大健康时代人体养生、保健与健康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服务。而中医证候的辨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运用中医证候结构表征数据,可以实现证候与理法方药数据的智能计算,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智能系统,对促进中医健康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叶蕾;刘孟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