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辉;莫云秋;简维雄;宁桂兰;张亚萍;朱志华;韦卓;何晶;王铁华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A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异常3个方面。近年来,AA免疫机制异常越来越受到中医药血液病研究者的关注。AA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及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尤其复杂,其中T-bet/IFN-γ信号通路在A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bet/IFN-γ及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在AA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丰丰;赵宗江;张新雪;田晨;吴志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载脂蛋白A-I(ApoA-I)是载脂蛋白A家族中早发现的蛋白,在脂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参与胆固醇的合成及转运。ApoA-I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息息相关,临床上已经将血浆 ApoA-I/ApoB 作为高脂血症的指标之一。本文就 ApoA-I 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胆固醇合成逆转(RCT)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翼;赵静;潘思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测评工具的研制及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出现了大量的量表和问卷。比较不同量表/问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常用的测评工具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思考,为完善COPD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作者:张晓莉;谢洋;李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保和丸中橙皮苷与连翘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法,电泳条件为: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75 cm×50μm),运行缓冲液30 mmol·L-1硼砂溶液(含8%乙腈,pH9.64),压力进样50 kPa×20 s ,电压20 kV ,柱温20℃,检测波长254 nm。两次进样间用0.1 mol·L-1氢氧化钠和缓冲液分别冲洗10 min。结果:样品中橙皮苷与连翘苷均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其中橙皮苷与连翘苷分别在0.10~2.40 mg·mL-1(r=0.9994),0.07~0.84 mg·mL-1(r=0.9992)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5%,99.16%,RSD 分别为2.34%,2.78%。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适用于保和丸中橙皮苷与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超云;郝鹏飞;席先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高脂血症是血管及脏器疾病的主要基础病变之一,中医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建立高脂血症诊断辅助平台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并为高脂血症辨证分型标准化研究提供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的平台。首先建立高脂血症四诊信息临床采集平台及数据库,记录患者就诊不同时期的望诊图像及其余三诊的文字信息,方便医师更准确地掌握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可调整相似度阈值的自适应聚类算法对已采集的897个病例四诊信息进行分类,终得到5类,将得到的每个类别中所对应样本的病症特征与所属中医的证候类别联系起来,后用相似性算法判断新采集病例属于的哪一类,为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提供建议。
作者:涂泳秋;陈国华;朴胜华;郭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针刺与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疗效的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全面搜集针刺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要求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篇,总样本量893例。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7,95%CI(1.11,1.45),P<0.0004];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RR=1.76,95%CI(1.05,2.94),P=0.03];治疗组对头痛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MD=-2.00,95%CI(-3.01,-0.99),P=0.000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氟桂利嗪,但是本研究纳入文献总体样本量偏少,文献质量评价不高,漏斗图分析显示左右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本文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作者:杨佳;沈燕;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中医学角度对正气与元气的生理功能、正气与元气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正气和元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在艾滋病的发病中,艾滋病疫毒具有伤人正气的特点,在艾滋病疫毒侵犯人体正气时,人体的元气先受损,这与艾滋病疫毒的特点和元气自身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艾滋病疫毒伤正气与伤元气同时存在,贯穿艾滋病的全过程,伤正气关键在于伤元气。
作者:黄冠;徐立然;惠高萌;贺小举;李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本文通过使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辨证论治的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信念修正的过程,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源是隐喻的,隐喻认知的逻辑和信念修正是一种适合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方法。
作者:郭瑨;庄梅云;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本文首次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概念与其逻辑结构和规范要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学术、学术规范、中医学术、中医学术规范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相关概念逻辑定义,揭示概念内涵和彼此属种概念之间逻辑层次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三层次规范要点。为中医学术研究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建立,提供初步的规范保障。
作者:乔明琦;詹向红;窦学俊;魏盛;王晓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阳春砂挥发性萜类合成的影响,深入了解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阳春砂的叶片和果实,用微波法提取果实中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萜类成分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果皮和种子团中分别检测到20种和33种挥发性萜类成分,600μmol·L-1 MeJA喷果24 h后果皮和种子团中大部分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明显增加,如乙酸龙脑酯、樟脑和龙脑等;而200μmol·L-1 MeJA喷施叶片或果实对果皮及种子团中不同挥发性萜类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且200μmol·L-1 MeJA喷施果实比喷施叶片更能提高种子团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此外,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8168个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有48627个Unigene获得注释。对KEGG代谢通路的注释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挥发性萜类代谢密切相关的Unigene有208个,MYC2类转录因子(JA信号转导的重要调控因子)相关的Unigene有22个。结论:MeJA能有效调控阳春砂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代谢,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多个与挥发性萜类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开展阳春砂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及调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作者:王焕;杨锦芬;邓可;何雪莹;詹若挺;唐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芍药药用历史悠久,被广泛运用于制药、食品及化妆品工业。本文对芍药在医药方面的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得到18192件专利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药用芍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其他国家,企业专利权人占主体;我国专利的技术质量不高、国际化保护比例较低;与芍药配伍的传统中药多具有补益保健功能。在治疗功效的开发利用方面,心血管疾病和肝病的治疗是未来研究重点,特别需要加大剂型方面的研究力度。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对芍药花和种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本研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药用芍药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格局,把握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王秋玲;马运运;孙云波;王晓东;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山药在各历史时期临床运用,为临床使用山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山药方668首,对山药及其各功效出现的频次及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山药各功效区别运用从宋代开始广泛,至明、清达到高点,近现代各功效区别运用走低。山药在整个历史时期,各功效的使用以补脾益胃和益肾强阴为主,其次为固肾敛阴和补肺生津。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山药在各历史时期临床运用,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山药提供依据。
作者:周滢;周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近年来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笔者通过研究近10年来关于针灸治疗DGP的文献,对文献中应用的穴位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中针灸治疗DGP常用的穴位及组合,探究其用穴规律,并进行总结,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作者:牟建蛟;王琼;曾绍凡;冯庆奎;任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技术找出小青龙汤证大鼠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为小青龙汤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小青龙汤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经MestRenova预处理和积分后,再用SIMCA-P+进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相应的散点图和载荷图,进行比较后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肌酸酐、胍基乙酸、三甲胺、牛磺酸、尿囊素等代谢物含量升高,琥珀酸、2-酮戊二酸、乳酸、甘氨酸、甲基烟碱等代谢物含量降低。用药后小青龙汤组中肌酸酐、三甲胺、尿囊素、牛磺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乳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胍基乙酸、2-酮戊二酸、N-甲基烟碱的改变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分析可以看出,所找出的这些物质主要与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抵抗力有关,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物质变化尤为明显。
作者:何丽清;盖江华;郭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筛选其调节TGF-β/Smad通路的有效部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扶正组)、雄芍汤组(雄芍组)、粗多糖组(多糖组)、总苷组、总生物碱组(总碱组),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治疗组分别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105 g·mL-1)、雄芍汤粗多糖提取物(35.420 mg·mL-1)、雄芍汤总苷提取物(25.725 mg·mL-1)、雄芍汤总生物碱提取物(0.196 mg·mL-1),正常组与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4周。4周后处死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Smad3、Smad7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GF-β1 mRNA、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Smad7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总苷组Smad7、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粗多糖部位和总苷部位为雄芍汤调节TGF-β/Smad通路的有效部位。
作者:李霞;门九章;李孝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前尚缺乏针对传统药物的专利评估方法和体系,鉴于此,本文针对传统药物专利的特点构建了价值评估体系,该体系由10个关键指标构成,并配备原始价值和相对价值的计算方法,专利的相对价值更易于表明专利之间的价值差异。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存在强关联性,本文将这三类价值指标进行有机整合,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性价值评估。该体系纳入该领域专利所特有的指标的同时,剔除针对性不强及难以取得的指标,且本方法不涉及人工打分,未来可应用于传统药物乃至更多类型的专利价值自动化评估。
作者:张丛;庆俊梅;刘延淮;李彦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大剂量注射给药对麻醉Beagle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对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生理记录仪观察异长春花苷内酰胺静脉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Beagle犬收缩压(Sys),舒张压(Dia),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心电图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QTcb间期、QTcv间期等指标的变化;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考察不同浓度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对CHO-hERG细胞上hERG钾离子通道和HEK-293-Nav1.5细胞上Nav1.5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异长春花苷内酰胺60、18 mg·kg-1剂量组、溶媒对照组(含吐温-80)于给药后15 min Sys、Dia、MBP、HR明显降低(P<0.05),给药结束后各项指标可见恢复。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各给药剂量组在各观测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与空白对照组及自身给药前相比,60、18、6 mg·kg-1剂量组、溶媒对照组于给药后15 min QT、QTcb、QTcv间期明显延长(P<0.05),给药结束后可见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各给药剂量组QT、QTcb和QTcv间期在各观测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对hERG钾离子通道和Nav1.5离子通道抑制作用较弱,IC50为560.8μmol·L-1及>900μmol·L-1,远远大于阳性对照药。结论: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大剂量单次静脉注射对Beagle犬可能有一定的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及延长QT间期的作用,停药后可恢复。其中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与溶媒中所含吐温-80有关。体外对hERG钾离子通道和Nav1.5离子通道无明显影响,提示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对动物QT间期的影响可能为其它作用机制所致。
作者:苏真真;李娜;曹亮;孟兆青;刘文君;丁岗;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HMGR 和DXR 分别是萜类生物合成途径---MVA和MEP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探讨阳春砂A vHMGR 和A vDXR 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过量表达对不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PCR)技术分析A vHMGR 和 A vDXR 的表达水平,应用专一底物法测定 HMGR 和DXR 的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萜类化合物的变化。结果:A vHMGR 或A vDXR 单独过量表达抑制了HMGR 和DXR 的活性,提高了五针松烯、新植二烯、薄荷烯和甾醇的含量;而A vHMGR 和A vDXR 共同过量表达对不同植株中酶活性的影响有差异,提高了甾醇和植醇的含量,但抑制了新植二烯的积累。结论:A vHMGR 和A vDXR 单独或共同过量表达对烟草中不同萜类化合物的合成调控存在差异,同时也证明了MVA和MEP途径并不完全独立,而是有着相互交流,本研究为利用阳春砂A vHMGR 和A vDXR 进行萜类化合物的代谢调控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焕;魏洁书;杨锦芬;詹若挺;陈蔚文;叶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本研究界定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究范畴,提出了由业务域维、信息化要素维以及特异度维构建而成的中医药信息标准的三维框架,并以中医临床领域信息标准的开发为例,示范了在某一业务主题域中应用信息标准框架的方法。
作者:李海燕;于彤;崔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为研究阳春砂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为提高阳春砂的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阳春砂幼果期、成熟中期和成熟末期的新鲜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可溶性糖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结合3个发育时期果实的高通量测序表达谱数据,分析糖代谢中3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趋势。结果: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阳春砂果实中的主要糖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的己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种子团中己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果皮和种子团中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净活性(合成方向减去分解方向活性)均逐渐升高。结论:基于RNA-seq的糖代谢中的关键酶基因表达趋势分析表明,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以先上升后不变为主,转化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以逐渐上升为主。蔗糖合成酶是催化阳春砂果实中蔗糖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果实成熟末期是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高的时期。
作者:于安民;张敏;杨锦芬;林文华;严萍;梁锦培;詹若挺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