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苦度的定量及其与浓度的关系研究

李学林;张杏芬;刘瑞新;李慧玲;仇继玺;吴子丹

关键词:苦度, 浓度, 威布尔模型, 苦味, 口尝法, 掩味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苦度定量方法,建立苦味药物水溶液的口尝苦度与其浓度的相互关系。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由20名经筛选、培训合格的志愿者口尝测试其等级苦度,通过对数据特征的分析,并试验对数模型和威布尔曲线模型,经非线性拟合,终建立了适宜的浓度与苦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苦度与浓度之间呈现曲线正相关关系,符合威布尔曲线模型(R2=0.9973,RMSE=0.0976,RMSECV=0.1453)。结论:本文建立的模型拟合度好,可为药物苦度的定量及预测提供参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次数、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慢性肾衰终末期维持血透患者随机分成肾康注射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9例和单纯血透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22例,两组均进行标准的透析方法,在对症处理相同的条件下维持血透治疗。对照组每周3次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每周透析2次,每次透析完后给予肾康注射液。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肾功能、透析充分性、营养指标及电解质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跃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45.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干结症状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头晕、头痛、腰痛、自汗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三大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无异常表现。治疗组患者在使用肾康注射液期间,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达到充分透析的情况下,肾康注射液有可能减少每周的透析次数。

    作者:何玉华;李明权;赵良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刺五加资源破坏原因及保护对策

    本文从生物学角度论述导致野生刺五加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为有性繁殖能力弱,叶、根、根茎的不合理采集破坏无性繁殖。结合刺五加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加强规模化野生抚育及半野生栽培和科学采收是保护野生资源的重要手段。

    作者:孟祥才;宋琦;曹伍林;孙晖;王喜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清化颗粒对具备“热”证素特征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胰岛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清化颗粒对具备“热”证素特征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胰岛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符合具备中医“热”证素特点(《证素辩证学》)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平均年龄(57.9依6.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保留原降糖方案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化颗粒,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每日1包,冲服,疗程为12周。服药前后分别于空腹、标准馒头餐后120 min留取血清。主要评价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次要评价指标:稳态模式评估指数(HOMA2%B、HOMA2%S、HOMA2%I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MD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组间疗效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组HbA1c明显下降、HOMA2%B明显上升,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变化,2组间存在差异(P=0.044,P=0.016)。治疗组SOD明显上升、MDA明显下降,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变化,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1,P=0.049);血脂等其它评价指标未见改变。结论:清化颗粒能改善具备“热”证素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胰岛茁细胞功能和氧化应激程度。

    作者:王文清;金昕;陶枫;朱蕴华;沈远东;陆灏;顾逸梦;杨雪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研究

    广东省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十分注重部门协定和政策研究。本文从服务机构准入政策、专业服务人员准入政策、考评机制和校验制度、修订现行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医保政策和服务补偿政策、价格政策、积极的科技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策等方面,探讨对支撑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

    作者:陈建南;许仕杰;黄纯美;赖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大豆素与葛根素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产生的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大豆素与葛根素体外抗氧化及抑制NO、NOS活性机制。方法:用1滋g·mL-1 LPS诱导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制备呼吸爆发、自由基反应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大豆素及葛根素的细胞毒性;采用DCFH-DA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被试药的抗氧化能力;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体系中NO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内T-NOS含量。结果:大豆素与葛根素均能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释放及T-NOS表达。结论:大豆素与葛根素的抗氧自由基活性接近,有望作为葛根素的替代品使用。

    作者:王迪;张明;艾浩;万义增;李军祥;李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咖啡渣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与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初步考察咖啡渣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与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大耐受剂量法观察咖啡渣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分别用二甲苯与醋酸诱导小鼠急性炎症模型,连续7天分别灌胃给予咖啡渣提取物1.00,2.00,3.00 g·kg-1(按生药量计)。重量法检测小鼠耳肿胀率,伊文思蓝法检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观察咖啡渣对炎症小鼠的抗炎作用。结果:咖啡渣提取物的小鼠大耐受量为8.60 g·kg-1(按生药量计),咖啡渣提取物3.00 g·kg-1能降低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率(P<0.05),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结论:咖啡渣提取物对小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谭银丰;李洪福;王晓杨;张俊清;廖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若干思考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内热点及难点问题,但是当前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中医临床疗效评议研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学术争议。笔者认为在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之前,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中医临床疗效的概念及其评价。近年来,已有国内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将为解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者:元唯安;朱蕾蕾;胡薏慧;汤洁;彭鹏;蒋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宣肺利水法对肺源性心脏病大鼠心肺相关指标的改变

    目的:运用宣肺利水法观察肺源性心脏病大鼠心肺相关指标的改变,研究该法对大鼠肺功能、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厚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宣肺利水法对于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小青龙汤组;使用AniRes2003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肺功能,运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肺动脉压力,并采用常规称重法计算右心肥厚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均明显加重,活动量减少,行动迟缓,偶可闻及气道痰鸣音,且模型组右心肥厚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青龙汤组大鼠肺功能和肺动脉压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宣肺利水法能够有效改善肺源性心脏病(支饮)大鼠的肺功能、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厚指标,该法对于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明确。

    作者:王浩;李达;徐彬;李泽庚;彭波;童佳兵;王传博;杨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西伦理学发展历程及相关伦理审查建设

    通过分析中西方医学伦理学发展道路的差异,提出我国的医学伦理审查制度虽源于西方,但因为医学伦理思想起源、人种间文化信仰及医学发展和科学模式的不同,该制度应用于我国时不能“生搬硬套”,需“和而不同”的理念,并论述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伦理审查平台的现状及意义,同时强调对研究者伦理培训的重要性。

    作者:陈晓云;郑锦;李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药功效概念网络构建及其应用

    目的:建立中药功效概念网络,揭示中药功效间的联系,明确功效概念网络的应用途径。方法:通过整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记载的中药功效,对中药功效概念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功效概念网络,并从中抽提特定功效的子网络,利用网络聚类算法发现连锁出现的功效群。结果:构建包含422个功效概念的中药功效概念网络,发现经常连锁出现的21个功效群,并以活血功效为例,构建了活血功效的子网络,分析子网络在药物配伍中的应用方法。结论:中药功效概念网络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的集中体现,能够系统揭示中药功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配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过红玲;顾浩;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病证效”结合的临床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能够凸显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机体在病证状态和药物作用下,引起全身水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网络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和分析这些代谢的变化,可以探究病证本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将代谢组学运用到“病证效”结合研究中,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作者:宋雅楠;张永煜;苏式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临床研究中伦理学若干问题思考

    本研究建立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与评估”基础上。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受试者保护体系”,包括医疗卫生组织机构、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科室与研究人员4大方面。其中,研究科室与研究人员平台建设尤为关键,所有与受试者保护体系密切相关的治疗、保护、风险控制、不良事件监督都是通过研究者完成的。但在评估过程中不难发现临床研究者伦理意识相对薄弱,对伦理审查流程不熟悉,没有把受试者保护和临床研究摆在同样的高度。这类问题同样在国内其他医疗机构的伦理审查评估中凸显出来,成为当前建立受试者保护体系的短板。为此,本研究参考《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评估标准》评估要点,从伦理委员会角度出发,提出临床研究者在受试者保护和方案设计与实施方面需注意的伦理学问题,并针对研究者临床研究伦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促使临床研究者提高伦理意识,熟悉伦理审查流程,更好地完成保护受试者的中心任务。

    作者:陈健;曹毅;夏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发展,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而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难以被现代社会理解和接受。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医药内涵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中医药的精髓在于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即以整体的、动态的和辨证的观点去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它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却缺乏现代科学阐释。伴随代谢组学的出现,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不谋而合,与中医药认识和解释疾病的方法相一致。若有效地契合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策略,基于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来评价中医药整体效应,发掘特征性规律,将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作者:张爱华;王喜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药物苦度的定量及其与浓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药物苦度定量方法,建立苦味药物水溶液的口尝苦度与其浓度的相互关系。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由20名经筛选、培训合格的志愿者口尝测试其等级苦度,通过对数据特征的分析,并试验对数模型和威布尔曲线模型,经非线性拟合,终建立了适宜的浓度与苦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苦度与浓度之间呈现曲线正相关关系,符合威布尔曲线模型(R2=0.9973,RMSE=0.0976,RMSECV=0.1453)。结论:本文建立的模型拟合度好,可为药物苦度的定量及预测提供参考。

    作者:李学林;张杏芬;刘瑞新;李慧玲;仇继玺;吴子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推拿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技术改良后的手法II(改善髌骨下骨骨板压力刺激为主)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手法I组(对照组)50例和改良技术后的手法II组(治疗组)50例。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40例,好转10例,治愈率为80%;对照组临床治愈32例,好转18例,治愈率为64%,两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技术改良后的手法II治疗髌骨软化症有良好的疗效,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周红军;杨树安;孟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高度重视临床研究伦理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我国CAP评估

    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委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评估”(CAP)。通过对已完成评估的20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伦理审查平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前美国的伦理监管体系,论述我国自主评估品牌CAP的重要特点,“以评促建”和“持续改进”的实践与受益,以及大力推进CAP评估的重要意义。

    作者:白桦;王思成;熊宁宁;张金钟;张忠元;徐春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药临床研究中传统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相关问题通常会涉及生物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研究的价值和完整性、尊重人、风险-受益比的衡量以及公正选择受试者。该原则是以评价涉及人的研究中相关伦理学问题为出发点,也适用于包括针灸和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研究。WHO对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临床研究指南中指出“应考虑到因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所致的不同价值体系里所涉及到人类的权利”,而且“对CAM临床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应在进一步研究中应予以妥善处理”。本文围绕上述医学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进行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探讨具有西方文化的医学伦理学中关于知情同意、风险受益等问题的认识与设定,在引入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认识和伦理审查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梁兆晖;曾令烽;潘建科;刘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药功效中名词性术语的现代药理学含义

    中药功效术语通常是由动宾结构组成,如“清肺”、“驱风”、“杀虫”等,其中宾语部分是指代作用对象的名词,通常涉及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本研究以《中华本草》1~30卷为数据来源,收集整理其中1702种中药的传统功效,分析并提取在功效术语中出现次数较多的6种脏器名词、11种概念名词、9种病症名词,将包含相同药效名词进行汇总,结合这1702种中药的现代药理活性数据,特别是作用靶标和位点信息,使用卡方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为中药功效术语中的名词部分找到对应的现代药理学含义。

    作者:刘海波;周家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因相关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审查要点

    根据我院伦理委员会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涉及人的基因相关性研究中凸显的问题,总结了基因临床研究在伦理审查时的要点,即受试者自主选择权,体现在研究结果的知晓权及生物样本库捐赠者的自主权。基因临床研究同时应注意遗传资源的保护,研究成果的公平原则,同时应便于研究者实际操作。归纳了基因相关研究项目在设计方案及知情同意书时应注意的基本要点,阐述了基因相关性临床研究规范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作者:陈晓云;李久辉;樊民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药制剂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的关键理论技术问题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研究特点,明确该学科的长期发展方向,并提出本学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方法:根据中药制剂研究的发展轨迹,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新药研究技术与本人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经验,从中药制剂发展方向、特点、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建立以结构与作用明确的多成分群为原料,按中医药基础理论或现代网络医药为指导,以来源方便的动、植、矿物为原料,单用确定性(有效、稳定、可控),合用可调性(可预、优效、低毒)整体相统一的单个、群体与中药复方制剂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需解决成分有效性归属、遗传稳态性与一次投料量、成分间理化性质迁移规律、提取过程动态性与稳态性规律、制备时整体模型受控与紊湍受控规律、体内外的评价规律、微观质量与宏观质量、单用的确定性与合用的调配性等关键技术问题。结论:中药制剂是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高度统一的整体有效成分群制剂。

    作者: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杨岩涛;刘文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