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珍;植兰英;颜世俊;陈丹丹;刘佳;张昭阳;戴慎
目的:通过建立与实施个体化健康食谱,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食谱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在治疗前、2周后、2月后及6月后进行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食谱组还增加个体化健康食谱干预治疗。结果:从2周后,食谱组空腹血糖便比对照组要低。6个月后,食谱组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低,而对照组空腹血糖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两组各阶段空腹血糖<7.0 mmol·L-1例数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从2周后,两组各阶段24 h尿蛋白定量相比较皆无显著差异。6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食谱组有极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个性化健康食谱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有显著作用,尤其在降低及控制空腹血糖方面。实施6个月后,其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方面有显著作用。
作者:邓丽丽;张广清;林静霞;刘惠;傅立哲;吴一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通过论述“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简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治疗肝脏病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作为民族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本文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从文献的资源调查、发掘整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现状。根据四川省藏医药、彝医药、羌医药的现状差异,提出了民族医药发展忽略文献研究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保护与利用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等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俞佳;张艺;德洛;张丹;刘继林;邓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骨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乳腺癌骨转移可导致骨质疏松、高血钙症、脊髓压迫和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医中药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优势。近10年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单体、提取物以及中药复方能够从不同分子机制发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缓解乳腺癌细胞引起的骨质破坏及癌性骨痛作用。
作者:张小慧;韩向晖;刘胜;王春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之一。经过历代中医附一人的不懈努力,医院事业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功能完善、名老中医荟萃、临床疗效显著、研究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中医医院,成为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和龙头,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态势达到国内省级中医院的先进水平,2008年12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医院占地面积110亩,现有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在建的国家科研大楼9.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800张,实际开放床位990张,年门诊人次90余万人次,年住院人次3万余人次。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对照组(理筋手法),各30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较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简单快捷,疗效显著的特点,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何育风;吴双;王翔;李恒腾;曹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基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中医理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阻抑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确证。
作者:谢洋;余学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采用HPLC-DAD-ELSD建立石斛指纹图谱,并对金钗、鼓槌、叠鞘、细茎和反瓣等5种石斛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Dikma C18(250 mm ×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5%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L·min-1,DAD串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建立5种石斛的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9个指纹峰,5种石斛相似度较低。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直接反映石斛品种与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
作者:石媛慧;郭力;许莉;郝普彦;陈佳江;韦练;罗方利;张廷模;韩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对高脂饮食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15周高脂饮食制备肥胖模型后,采用特定穴位针刺法干预治疗10天,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瘦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胰岛素、一氧化氮以及瘦素水平上升,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一氧化氮、瘦素水平,并可提高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但对血糖水平、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影响。结论:特定穴位针刺疗法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再生有关。
作者:唐红珍;植兰英;颜世俊;陈丹丹;刘佳;张昭阳;戴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加电针与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差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方法:选择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电针组(35例)和西药组(30例)。中药加电针组采用口服通窍活血汤煎剂结合针刺加电针颈部夹脊穴治疗,西药组采用前列地尔及强的松治疗;两组皆10 d为1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听力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1.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耳鸣改善效果进行比较,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1.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眩晕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4.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液流变学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在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方面较治疗组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加电针与西药对改善突发性耳聋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有显著疗效,且中药加电针疗效优于西药。
作者:李种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探索以数据库为核心数据智能整合,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知识发现等智能整合及应用。在现有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基础上,从结构化电子病历智能整合、数据整合、多种数据挖掘方法整合等方面阐述。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证候分布及证候诊断标准的验证方法学研究为示范研究,进行数据整合,利用水晶报表和复杂网络智能优化,挖掘出证-症、病-证-中药关联度。以上分析说明基于共享系统,根据研究方案,数据智能整合,挖掘方法的智能整合,提高共享平台的应用功能,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作者:余海宾;李素云;胡金亮;李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硫磺作为火药的主要成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和军事。事实上,硫磺在中医药的应用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硫磺在中医的应用展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独特性,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从科学的角度上探析硫磺在中医药中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硫磺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演变,为研究硫磺在中医领域的价值和作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勇;谢丽玲;张振霞;曹晖;于留荣;向飞军;郑玉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现代制药工业的质量控制理念从“检验放行”经历“过程控制”发展到“质量源于设计”(QbD)。但如何将QbD应用于中药研发、生产和监管,目前尚无成功案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客观上为系统地践行QbD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中药注射剂关键质量属性的确定,关键物料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识别,设计空间的开发,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持续改进5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QbD理念和工具改进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模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刘雳;瞿海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制定选案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记录其治疗药物组成,利用SAS9.1软件编写程序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具有潜在联系的药物群。结果:该时期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药与补阴药为基础药物群,多与血分药、益气药联用;此外,温里药、补阳药、化湿药、收涩药、化痰药亦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药物群。结论: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治法丰富多样,推测与该时期医家认为消渴病病机复杂有关。
作者:郭君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鼓励、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专项,投入资金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其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创新平台。为了保障基地业务建设,我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网络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伦理平台、实验室建设等,并探索总结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并发现顶层设计、领导重视、经费支持、团结协作对于基地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王玲姝;刘松江;张志刚;张茗;赵楠;王桂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的异常改变与冠心病痰瘀证候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法对10篇文献中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 TC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TC含量显示,血瘀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0.99~2.426倍,Total 合并=0.71,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16~1.25;痰浊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1.019~3.761倍,Total 合并=1.05,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43~1.6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和痰浊证的 TC含量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TC含量的异常改变可作为冠心病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喻松仁;周丽;程绍民;袁肇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小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结果:小建中汤拆方前后芍药苷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去甘草组、去桂枝组、去饴糖组与全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生姜组、去大枣组与全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和桂枝有助于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大枣、生姜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影响不大;饴糖可能会以小团块形式包裹芍药苷,使实验中芍药苷的萃取效率降低。
作者:王瑞;展晓日;刘厚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UPLC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波长204 nm,进行检测。结果: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9.70~594.0μg·mL-1,10.68~213.6μg·mL-1,6.175~123.5μg·mL-1,22.00~44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3%~99.4%之间,RSD均小于1.4%。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为全面控制酸枣仁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崔思娇;罗洁;张靓琦;石绍淮;毕开顺;贾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奕宇;宋雅楠;张贵彪;张永煜;苏式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文对脑出血的现代医学及祖国传统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及评价。文章介绍了现代医学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降低颅内压药物、控制血压药物、超早期止血药、亚低温治疗及神经保护剂的应用概况及评价,同时介绍了目前较大规模的中医药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试验研究及用药的系统评价,为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吉祥;刘海艳;赵建军;赵德喜;黎明全;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