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立;徐王权;周猛;丁晓;张恩乐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作者:杨明;郑琴;万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数码相机作为舌诊图像数字化的常用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数码相机更新换代频繁,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由于其内嵌的颜色校正算法不同,在成像色彩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后期颜色校正算法的通用性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成像相对稳定且成像质量也令人满意的数字摄像机作为一种理想的成像设备,就有了应用的价值.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摄像机的舌象采集平台,并且根据舌象采集的需要,设计了高色温高显色性和低色温高显色两种光源,为后期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岳;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固靠性、轴心运动轨迹所形成角度与脉象流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25例具有不同流利度脉象的病人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心电信号和桡动脉横截面动态超声图像,在MATLAB 7.0.1软件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观察周期运动中不同流利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图形固靠性和轴心运动轨迹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流利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轴心运动轨迹的帧间角度平均值、帧间固靠性变化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桡动脉横切面帧间固靠性变化率和轴心运动轨迹的帧间角度平均值可以作为初步判别流利度的一个参数.
作者:张治国;牛欣;杨学智;司银楚;高蔚;董晓英;赵翠敏;陈冬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过对已建立的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人体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三种脉诊教学模型的比较,得出结论: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为稳定,但其缺少指下的真实指感,学生也体察不到变化的脉象;人体实验模型尽管有真实的指感,但目前可复制的脉诊模型数量有限;动物实验模型存在着脉率快的缺点,但其指感优于人工模拟实验模型.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脉象产生机制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建立脉诊实验动物模型也为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也可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客观化标准.三种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目前可同时用于教学,合理设计,扬长避短.
作者:陈冬志;牛欣;杨学智;司银楚;董晓英;张治国;高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探讨采用一种基于粗糙集与支撑向量机概率输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舌象的多特征融合.通过粗糙集理论对舌象样本集进行二次整理,得到新的样本集(包括确定样本集和不确定样本集),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概率输出的SVM分类器.这样根据舌象的特征可以得出其属于融合目标的概率,为中医基于舌象的辅助诊断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中医四诊融合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新峰;沈兰荪;刘垚巍;蔡轶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舌色是中医舌象的重要特征.然而舌象的采集、传输和显示过程,不可避免会造成颜色失真.对于中医舌象分析,颜色校正是一个必要的预处理步骤,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成像过程中对舌象颜色的影响.如何评判颜色校正后获得的舌象颜色是否真实、恒定,已成为中医舌象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RGB、XYZ、CIEL*a*b*等颜色空间,分析了△E*ab色差公式的不足;然后详细论述了CIEDE2000色差公式△E00;后利用舌象颜色数据对两个典型色差公式△E*ab、△E00进行色差评价.实验结果表明,△E00是目前和人眼视觉相匹配的色差公式,与△E*AB相比,△E00计算结果与实际视觉感觉较为一致.本文通过应用不同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评价,论证了CIEDE2000色差公式应用到中医舌象色差评价的可行性.
作者:徐晓昭;沈兰荪;刘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 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 d灌胃给药,收集12 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尿样中氧化三甲胺、牛磺酸迅速下降,而柠檬酸、肌酐、2-酮戊二酸等代谢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乙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酸、氧化三甲胺、丙氨酸和牛黄酸的变化.乙酸、丙氨酸的显著上升表明动物出现了肾小管坏死,与以前报道的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关木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的毒性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小型猪的生理特点及循环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特征,通过药物对其造模,建立一种新型的脉诊动物模型应用于脉诊教学中.方法:选用平均5个月龄,体重20±1.6kg,选取心率<100次/min小型猪6只,采用腹腔给予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定位取脉位置,切脉后,用NX-8型脉诊仪同步采取正常脉图、二导心电图,耳大静脉心得安注射液及葡聚糖T-500静脉给药进行造模,观察造模后一般情况(心率、皮肤颜色)及指下脉型变化,同步描记脉图及二导心电图,涩变后记录数值:造模后3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心率变化;主波高(HB)、升支斜率(Sup)、降支斜率(Sdown)、降中峡位置(即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升支时间/脉波周期(TAB/TAG)、主波峰时间/脉波周期(TB/TAG).结果:6头小型猪均造模成功,指下感觉涩变明显;脉图变化显著;与造模前相比,HB、Sup、Sdown、HE/HB、TAB/TAG、TB/TAG均有显著性差异(除Sdown P<0.05外,其余均P<0.01).讨论:通过运用小型猪成功建立脉涩模型发现,小型猪应用于脉诊教学实验方法简便、损伤小、可重复运用,有充分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多种脉诊模型,以补充脉诊实验教学中的空白.
作者:董晓英;牛欣;杨学智;高蔚;李海燕;郭宙;张治国;陈冬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知识体系在现代诊法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对诊法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理解传统中医的诊法价值评价标准,提取四诊法中的核心知识,重视辨证论治体系的分层知识结构三点,是制定诊法研究的总体规划中需要重视的因素.结论:发掘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合理要素,对保证诊法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嵘;王召平;李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新型舌象分析仪体积小可便携,解决了卧姿病人舌象采集的问题,对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集的原始舌图像颜色存在较大失真,必须经过颜色重现以保证舌象特征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感兴趣色域的离线颜色重现算法,实验证明色彩的还原度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性能,获取高质量的舌图像,改善颜色重现后的效果,本文对光源色温等重要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重新标定了照明环境的多项参数,希望为今后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曹美玲;蔡轶珩;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分析了目前中药生产中的主流分离精制技术-醇沉工艺的技术特点及装备技术现状,指出了这一传统技术存在的长期未解决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有效成分包裹损失大、工艺参数控制水平低等难题,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加强醇沉过程微观机理和化学物质迁移规律的研究,提高醇沉工艺的控制水平,实现整个醇沉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连续化操作;针对高能耗环节,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作者:陈勇;李页瑞;金胤池;蔡圣;程翼宇;瞿海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医学的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传统的辨证方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证候的确定缺乏客观、定量的研究方法,以致许多诊治经验难以重复,因此,探索中医证候的客观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在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中,因果推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有若干种因果推断的模型,其中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其可以客观、量化研究中医证候.本文主要介绍、分析这两种模型的原理、构建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宇文亚;谢雁鸣;耿直;翁维良;王永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佳的筛选结果.
作者:张会宗;马杰;张慧颖;梁茂新;康廷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将Hilbert-黄变换方法用于压力脉搏波信号的分析,以获得脉搏波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率-能量分布.方法: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将脉搏波分解为一组内在模态函数(IMF),对每个IMF进行Hilbert变换,获得脉搏波信号幅度和频率的时间分布;由HH谱得到边际谱,反映信号的能量-频率分布;对典型正常个体的脉搏波信号和该个体脉滑变时的脉搏波信号进行处理,比较两种状态下脉搏波信号时-频分布情况.结果:用于实验的两例信号的分析结果显示,脉平信号的HH边际谱与脉滑信号的HH边际谱所表现的能量-频率分布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能被脉平和脉滑变时的心血管活动状态所解释.结论:EMD算法和HHT能较好地用于脉搏波的分析,并且在医学信号处理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郭宙;牛欣;司银楚;杨学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阐述将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建立中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中建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采用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在内的多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采用中医理论的框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反映中医诊断全过程及其特点.基于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医诊断专家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构建了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指出依据此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诊断专家系统.
作者:江丹立;徐王权;周猛;丁晓;张恩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介绍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布局及温湿度设计、保温防潮结构的设计、设备的选择、控制系统要求、种子架及种子包装等技术设计,分析了整个资源库的运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库的温湿度控制准确性较高,温度均匀度符合设计要求,运行平稳.
作者:刘忠玲;魏建和;陈士林;张少发;于婧;李先恩;张本刚;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应用HPLC-MS/MS法对蝮蛇肉中肌苷进行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通过HPLC-MS联用技术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同时用HPLC法测定了蝮蛇肉中肌苷的含量.结果: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并测得其含量为0.5245mg/g.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蝮蛇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贵金;孙佳明;王丹;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舌象信息的获取,舌色、苔色、苔厚、腐腻、裂纹、润燥等舌象指标的自动分析.为了克服现有舌象采集平台体积大的缺点,我们研制了新型舌象采集装置;舌象特征分析方面,对舌动态特征以及舌脉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对中医舌象信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沈兰荪;蔡轶珩;刘长江;张新峰;徐晓昭;曹美玲;何岳;和海秀;刘晓民;刘垚威;马玫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阐述了药用植物多倍体的特征,系统地介绍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包括多倍体育种材料的选择方法,常用的多倍体诱导方法,多倍体材料的鉴定方法,指出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药用植物多倍体材料的利用价值.
作者:乔永刚;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