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吴海山;吴宇黎;储小兵;徐长明;冯明光
目的:通过远期随访了解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方法:对本组176例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有回信和Harris评分的病例采用临床生存率进行统计.对X线资料完整的92例采用X线生存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76例的l临床生存率:5年158例(90%);10年130例(73%);15年32例(18%);20年12例(7%).本组92例的X线生存率:5年57例(67%);10年40例(44%);15年10例(11%);20年2例(1%).在10~15年X线生存率50例中的年龄分布是50~60岁.这说明50~60岁是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的较好适应证.另外,20年X线生存率和临床生存率的平均年龄是45岁.这也说明此年龄段的骨质和体质相对较好.在10年和15年X线生存率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在5年和20年X线生存率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5年X线生存率的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和20年X线生存率中的女性活动量比男性相对较少有关.从20年临床生存率的12例中没有见到肥胖者,间接说明体重对假体磨损有一定影响.本组人工假体5年平均下沉4mm;10年平均下沉9mm;15年平均下沉13mm;20年平均下沉19mm;25年平均下沉22mm.平均每年下沉1mm.结论:从本组176例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结果可以提示:80岁以上、合并其他疾病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女性)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5年左右;50~60岁而无其他疾病的患者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10~15年左右;个别年龄相对较小(40~50岁)、体重较轻而无其他疾患、不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又经常体育锻炼的患者,其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可能达到20年.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王富;章亚东;李利;张轶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行光三维测量系统,对12具人新鲜尸体腰椎实施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交叉半椎板切除,对其屈伸状态下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定量变化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腰椎屈曲活动时硬膜囊容量增大,仰伸位变小;全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硬膜囊容量改变相近,但均较半椎板切除明显增大(P<0.01);任何一种腰椎后路手术,均能破坏腰椎稳定性,其中半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破坏性较小,而与全椎板切除相比较,后者破坏性大于前二者(P<0.01).结论:下腰椎疾病后路手术应尽量保留棘突及其韧带,交叉半椎板切除可使椎管得到充分减压,同时又较好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左金良;谭军;张鲁惠;黄波;高浩源;秦川;朱登嵩;李云凯;赵文成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通过植入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外科技术,是成人髋关节成形术中常用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快的骨科分支之一.目前全球每年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超过100万.人们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探索,先后使用过玻璃、粘性胶体、丙烯酸等作为人工关节的材料,并采用过多种手术方法,但均因较多而严重的并发症而失败.
作者:刘明;李佩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后,与几丁质无纺网复合培养;制作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分别用MSCs-几丁质复合物移植、单纯几丁质移植及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大体观察并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几丁质+MSCs组术后16周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完全相同,软骨及软骨下骨修复;单纯几丁质移植组为透明软骨修复,表面不平整,细胞排列不规则,软骨下骨基本修复;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期均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孙康;汤继文;刘晓阳;孙洪亮;王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焦虑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记录214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疼痛时间、腰腿痛程度和术前症状、体征评分.术前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并按SAS评分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术后随访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能力及恢复工作情况.结果:焦虑组和非焦虑组之间术前病程、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焦虑组比非焦虑组术后有更频更重的疼痛,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症改善率差(P<0.01),术后恢复工作能力差(P<0.05).结论:术前焦虑影响术后改善率,术前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定是有意义的.
作者:王欢;顾海伦;段景柱;周凤华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各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的部分细胞表面抗原变化.方法:将体外普通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隔1代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D48、CD56、CD71和CD90阳性表达率.另外,为促进成人MSCs体外成骨性分化,第1传代培养时加入成骨性添加剂,培养第6、12、18、24、30d时,也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并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1)在普通培养条件下(10%DMEM),从第1代起,MSC的表面抗原CD48、CD56、CD71、CD90都呈阳性表达.(2)诱导培养的MSCs表面抗原CD48、CD90阳性表达率在诱导第12、18、24及30d时,分别与第6d相比都有显著差异.(3)在成骨诱导条件下,MSCs表现出AKP染色增强和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当MSC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后,CD71阳性率下降明显.结论:(1)目前采用的体外普通培养条件下,培养、传代方法对MSCs表面抗原CD48,CD56,CD71及CD90表达并无明显影响.(2)诱导成骨培养的MSCs的CD71从高阳性率转变为极低阳性率可能与MSCs向成骨细胞系的分化成熟相对应.(3)CD90及CD48也可能与MSCs的细胞分化状态特别是向成骨细胞系的改变有关.
作者:董海;陆骅;周之德;汤亭亭;陈晓东;史桂英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常规手术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开双开窗髓核摘除,结合椎管潜行扩大.结果与结论:86例手术病人经随访疗效满意,认为常规手术仍是此类患者的首选疗法.
作者:庄科雄;周良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加前路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以来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本组8例,随访时间短11个月,长3年半,平均22个月.结核病灶全部愈合,椎间植骨融合,7例后凸角得到部分矫正,平均矫正22°.下肢肌力进步1~2级.发生断钉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在确保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可合理使用内固定.椎间充分植骨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宗贵;毋强华;戴海;范镜林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介绍髋臼旋转截骨术(RAO)治疗髋臼发育不良(DDH)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28髋DDH施行RAO,按将CE角矫正至30°的术前设计,在距髋臼缘2.0cm处做穹隆状截骨,将髋臼向前外下方旋转,交叉克氏针固定.本组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H)前期4髋,早期15髋,进展期9髋,平均CE角16.4°,Sharp角48.6°,AHI 33.8%.结果:经平均3年2个月随访,平均疼痛增加23.6分,步行能力增加2.6分,关节活动范围增加O.4分,生活工作障碍程度增加2.4分,CE角增加16.7°,Sharp角减少16.6°,AHI增加48.8%.原疼痛、跛行症状均缓解,恢复正常劳动及工作.共出现并发症2例,大转子固定螺钉松脱1例,轻度臀中肌无力步态1例.结论:RAO手术可矫正头臼间异常的匹配关系,使头臼间的应力分布均匀,避免或延缓OAH的发生和发展,对髋关节的骚扰小,截骨处易愈合,是治疗DDH合并早、中期OAH的理想术式.
作者:段以祥;张洪佑;郭传友;于珂;彭国栋;历强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36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3.9岁,骨髓炎病程为10~18个月.骨缺损范围5~125cm2.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Ⅰ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Septopal珠植入、ACPC载药填充的手术,获治愈.结论: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作者:杨星光;于晓雯;王韬;王建伟;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关节镜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本院1999~2001年间治疗的242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00例,119侧膝,行有限清理术,B组100例,123侧膝,行广泛清理术.随访30~48个月.结果:采用吴海山综合评分体系对膝关节OA术前术后进行评分比较,不同术式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以及74%(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综合评分A组为11.2±4.2,B组为12.1±5.3(P>0.05),术后1年综合评分A组为6.5±2.1,B组为7.0±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维持时间A组3.6±1.4年,B组3.3±1.7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平均15min,广泛清理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术后平均恢复期分别为3和10d.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关节镜术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是相似的,且疗效维持时间无差别.但有限清理术手术时间短且创伤较小、恢复快.
作者:何志勇;吴海山;吴宇黎;储小兵;徐长明;冯明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临床医学论文包括临床经验体会、临床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专题研究报告、新技术新方法新术式报道、临床病例疗效分析、个案病例报告、病案讨论等.撰写临床医学论文目的是归纳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临床医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医学杂志进行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
作者:刘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由于能够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约治疗费用,微创技术在外科分支领域应用越来越普及.标准的开放术式逐渐被微创术替代.1991年Obenchain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下的腰椎间盘切除手术;1995年Zucherman用腹膜后腹腔镜技术完成2例腰椎融合手术.随后腹腔镜技术在腰椎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下对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的应用及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陆声;钟世镇;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半月板损伤十分常见,损伤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运动性损伤和非运动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包括足球、篮球、游泳、举重、滑雪、排球、跳跃等.
作者:高顺红;白俊清;张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4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和亚急性发病的症状重,完全性损害恢复差,及时诊断及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综合征临床上并非少见,应注意对马鞍区及括约肌功能的检查,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
作者:李德刚;冯克亮;韩庆余;杨青松;沈洪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测定糖尿病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白介素-1α(IL-1α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处理组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造成糖尿病.分别在第1、3、4个月时,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法)测定椎间盘组织中IL-1α和TNF-α.结果:在3个不同时期,糖尿病组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在3个不同时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时,椎间盘组织中IL-1α和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与造成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效果相对差有关.
作者:鲍恒;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8例;全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2例;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7例;半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3例;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63例,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9例(内固定6例).结果:本组96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82.3%.术后继发腰椎不稳6例(其中全椎板切除组2例),发生率6.25%.再狭窄4例,发生率4.17%.腰椎融合失败1例.结论: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作者:王传忠;陈宗文;徐清平;孟庆丰;常登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完成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和Z-plate钢板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2000年8月~2003年12月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共26例,其中胸椎(T3~10)9例,胸腰椎(T11~L2)13例,腰椎(L3-5)4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植骨融合率100%,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7°.26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本方法入路简单,所有操作在同一切口内完成;创伤小、出血少,不易损伤椎旁脏器及血管,安全性高;钛网配合Z-plate使用,更有利子脊柱稳定性重建,提高植骨融合率和结核治愈率.
作者:曾荣;金勋杰;李建宁;康毅;孙欣 刊期: 200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