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

杨星光;于晓雯;王韬;王建伟;眭述平;曾炳芳

关键词:创伤性骨髓炎, Septopal珠,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摘要: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36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3.9岁,骨髓炎病程为10~18个月.骨缺损范围5~125cm2.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Ⅰ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Septopal珠植入、ACPC载药填充的手术,获治愈.结论: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常规手术的认识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常规手术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开双开窗髓核摘除,结合椎管潜行扩大.结果与结论:86例手术病人经随访疗效满意,认为常规手术仍是此类患者的首选疗法.

    作者:庄科雄;周良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脊柱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36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3.9岁,骨髓炎病程为10~18个月.骨缺损范围5~125cm2.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Ⅰ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Septopal珠植入、ACPC载药填充的手术,获治愈.结论: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作者:杨星光;于晓雯;王韬;王建伟;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8例;全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2例;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7例;半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3例;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63例,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9例(内固定6例).结果:本组96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82.3%.术后继发腰椎不稳6例(其中全椎板切除组2例),发生率6.25%.再狭窄4例,发生率4.17%.腰椎融合失败1例.结论: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作者:王传忠;陈宗文;徐清平;孟庆丰;常登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关节镜配合中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结合活血祛瘀汤治疗创伤性滑膜炎共45例.结果:所有创伤性滑膜炎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功能障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好,病程短,不易复发.

    作者:王新东;王纪坤;李清洋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焦虑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焦虑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记录214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疼痛时间、腰腿痛程度和术前症状、体征评分.术前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并按SAS评分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术后随访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能力及恢复工作情况.结果:焦虑组和非焦虑组之间术前病程、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焦虑组比非焦虑组术后有更频更重的疼痛,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症改善率差(P<0.01),术后恢复工作能力差(P<0.05).结论:术前焦虑影响术后改善率,术前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定是有意义的.

    作者:王欢;顾海伦;段景柱;周凤华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测定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各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的部分细胞表面抗原变化.方法:将体外普通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隔1代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D48、CD56、CD71和CD90阳性表达率.另外,为促进成人MSCs体外成骨性分化,第1传代培养时加入成骨性添加剂,培养第6、12、18、24、30d时,也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并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1)在普通培养条件下(10%DMEM),从第1代起,MSC的表面抗原CD48、CD56、CD71、CD90都呈阳性表达.(2)诱导培养的MSCs表面抗原CD48、CD90阳性表达率在诱导第12、18、24及30d时,分别与第6d相比都有显著差异.(3)在成骨诱导条件下,MSCs表现出AKP染色增强和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当MSC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后,CD71阳性率下降明显.结论:(1)目前采用的体外普通培养条件下,培养、传代方法对MSCs表面抗原CD48,CD56,CD71及CD90表达并无明显影响.(2)诱导成骨培养的MSCs的CD71从高阳性率转变为极低阳性率可能与MSCs向成骨细胞系的分化成熟相对应.(3)CD90及CD48也可能与MSCs的细胞分化状态特别是向成骨细胞系的改变有关.

    作者:董海;陆骅;周之德;汤亭亭;陈晓东;史桂英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由于能够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约治疗费用,微创技术在外科分支领域应用越来越普及.标准的开放术式逐渐被微创术替代.1991年Obenchain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下的腰椎间盘切除手术;1995年Zucherman用腹膜后腹腔镜技术完成2例腰椎融合手术.随后腹腔镜技术在腰椎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下对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的应用及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陆声;钟世镇;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MAC系统在脊柱前路固定中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MAC系统在脊柱前路固定中应用.方法:从2002年11月~2003年6月本院应用MAC系统行脊柱前路固定20例.结果:随访7~11个月,平均9个月,经X线拍片植骨全部愈合,MAC系统固定良好,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据Frankel分级术后: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4例,E级9例.结论:前路减压,应用MAC系统固定临床效果良好,MAC系统确保了脊柱内在的稳定性.

    作者:姜长明;吕德成;张卫国;汤欣;杨群;马凯;曲巍;姜滨;邰鹏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半月板移植术现状和展望

    半月板移植术对于因毁损严重或盘状半月板等因素行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就半月板移植的材料选择、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预后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展望.

    作者:吕学敏;冯建民;杨庆铭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现代骨科学》2004年6月出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微载体技术体外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方法,以满足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对细胞数量的需要.方法:普通培养的第3代人MSCs1×107个及0.5gCytodex3微载体,加入有100ml培养基的搅拌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在前6h,每隔半小时以40r/min的速度搅拌2min,以后连续搅拌.于培养的第1、3、5、7、9、11d取样在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后进行细胞表面生长因子的检测.结果:接种24h后87%的MSCs细胞贴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d后生长加速,约8~9d后细胞生长达大值.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约15~20倍.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所培养的MSCs均一的表达CD29和CD44,而CD34、CD45和HLA-DR阴性.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以大量、快速的培养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抗原特性不变,能够满足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需要.

    作者:单建林;许建中;周强;王序全;朱灏;赵敏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并对其预防措施及再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扩大神经根管,摘除髓核.结果:经平均5年6个月随访,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6.4%.结论:对神经根管狭窄认识不足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可避免硬膜囊脊神经根损伤,并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姜永庆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本刊对来稿中图片质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努力提高撰写临床医学论文水平

    临床医学论文包括临床经验体会、临床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专题研究报告、新技术新方法新术式报道、临床病例疗效分析、个案病例报告、病案讨论等.撰写临床医学论文目的是归纳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临床医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医学杂志进行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

    作者:刘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第三期全军骨折骨不连骨盆髋臼骨折学习班暨MO理论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患者术后6h开始进行双下肢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第2d行下肢肌肉的康复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第3d增加腰背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观察显示:术后2周,有82%患者恢复轻体力工作;93%在3周后恢复原工作.随访3~12个月,按照Nakai分级,优160例,良47例,可10例,差1例,优良率为94%.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缩短功能康复时间.

    作者:赵坚;镇万新;吴宝玲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祝贺李起鸿教授从军60年从医60年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腰椎后路手术对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了解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行光三维测量系统,对12具人新鲜尸体腰椎实施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交叉半椎板切除,对其屈伸状态下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定量变化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腰椎屈曲活动时硬膜囊容量增大,仰伸位变小;全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硬膜囊容量改变相近,但均较半椎板切除明显增大(P<0.01);任何一种腰椎后路手术,均能破坏腰椎稳定性,其中半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破坏性较小,而与全椎板切除相比较,后者破坏性大于前二者(P<0.01).结论:下腰椎疾病后路手术应尽量保留棘突及其韧带,交叉半椎板切除可使椎管得到充分减压,同时又较好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左金良;谭军;张鲁惠;黄波;高浩源;秦川;朱登嵩;李云凯;赵文成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英国骨科见闻

    应英国女王大学骨科创伤研究所(Trauma Research Group school of medicine,Queen,suniversity);Green Park医院(Gree Park Hospital)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的邀请,作者于2004年4月27日~5月13日参观考察了英国利务浦大学医学院骨科(Royal 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贝尔法斯特(Beffast)维多利亚皇家医院成人骨科、重点参观访问了女王大学Gree Park医院Ilizarov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

    作者:秦泗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