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远期随访了解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方法:对本组176例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有回信和Harris评分的病例采用临床生存率进行统计.对X线资料完整的92例采用X线生存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76例的l临床生存率:5年158例(90%);10年130例(73%);15年32例(18%);20年12例(7%).本组92例的X线生存率:5年57例(67%);10年40例(44%);15年10例(11%);20年2例(1%).在10~15年X线生存率50例中的年龄分布是50~60岁.这说明50~60岁是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的较好适应证.另外,20年X线生存率和临床生存率的平均年龄是45岁.这也说明此年龄段的骨质和体质相对较好.在10年和15年X线生存率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在5年和20年X线生存率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5年X线生存率的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和20年X线生存率中的女性活动量比男性相对较少有关.从20年临床生存率的12例中没有见到肥胖者,间接说明体重对假体磨损有一定影响.本组人工假体5年平均下沉4mm;10年平均下沉9mm;15年平均下沉13mm;20年平均下沉19mm;25年平均下沉22mm.平均每年下沉1mm.结论:从本组176例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结果可以提示:80岁以上、合并其他疾病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女性)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5年左右;50~60岁而无其他疾病的患者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10~15年左右;个别年龄相对较小(40~50岁)、体重较轻而无其他疾患、不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又经常体育锻炼的患者,其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可能达到20年.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王富;章亚东;李利;张轶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并对其预防措施及再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扩大神经根管,摘除髓核.结果:经平均5年6个月随访,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6.4%.结论:对神经根管狭窄认识不足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可避免硬膜囊脊神经根损伤,并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姜永庆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由于能够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约治疗费用,微创技术在外科分支领域应用越来越普及.标准的开放术式逐渐被微创术替代.1991年Obenchain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下的腰椎间盘切除手术;1995年Zucherman用腹膜后腹腔镜技术完成2例腰椎融合手术.随后腹腔镜技术在腰椎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下对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的应用及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陆声;钟世镇;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关节镜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本院1999~2001年间治疗的242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00例,119侧膝,行有限清理术,B组100例,123侧膝,行广泛清理术.随访30~48个月.结果:采用吴海山综合评分体系对膝关节OA术前术后进行评分比较,不同术式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以及74%(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综合评分A组为11.2±4.2,B组为12.1±5.3(P>0.05),术后1年综合评分A组为6.5±2.1,B组为7.0±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维持时间A组3.6±1.4年,B组3.3±1.7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平均15min,广泛清理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术后平均恢复期分别为3和10d.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关节镜术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是相似的,且疗效维持时间无差别.但有限清理术手术时间短且创伤较小、恢复快.
作者:何志勇;吴海山;吴宇黎;储小兵;徐长明;冯明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加前路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以来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本组8例,随访时间短11个月,长3年半,平均22个月.结核病灶全部愈合,椎间植骨融合,7例后凸角得到部分矫正,平均矫正22°.下肢肌力进步1~2级.发生断钉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在确保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可合理使用内固定.椎间充分植骨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宗贵;毋强华;戴海;范镜林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患者术后6h开始进行双下肢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第2d行下肢肌肉的康复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第3d增加腰背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观察显示:术后2周,有82%患者恢复轻体力工作;93%在3周后恢复原工作.随访3~12个月,按照Nakai分级,优160例,良47例,可10例,差1例,优良率为94%.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缩短功能康复时间.
作者:赵坚;镇万新;吴宝玲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36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3.9岁,骨髓炎病程为10~18个月.骨缺损范围5~125cm2.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Ⅰ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Septopal珠植入、ACPC载药填充的手术,获治愈.结论: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作者:杨星光;于晓雯;王韬;王建伟;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4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和亚急性发病的症状重,完全性损害恢复差,及时诊断及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综合征临床上并非少见,应注意对马鞍区及括约肌功能的检查,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
作者:李德刚;冯克亮;韩庆余;杨青松;沈洪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后,与几丁质无纺网复合培养;制作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分别用MSCs-几丁质复合物移植、单纯几丁质移植及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大体观察并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几丁质+MSCs组术后16周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完全相同,软骨及软骨下骨修复;单纯几丁质移植组为透明软骨修复,表面不平整,细胞排列不规则,软骨下骨基本修复;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期均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孙康;汤继文;刘晓阳;孙洪亮;王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半月板损伤十分常见,损伤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运动性损伤和非运动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包括足球、篮球、游泳、举重、滑雪、排球、跳跃等.
作者:高顺红;白俊清;张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MAC系统在脊柱前路固定中应用.方法:从2002年11月~2003年6月本院应用MAC系统行脊柱前路固定20例.结果:随访7~11个月,平均9个月,经X线拍片植骨全部愈合,MAC系统固定良好,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据Frankel分级术后: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4例,E级9例.结论:前路减压,应用MAC系统固定临床效果良好,MAC系统确保了脊柱内在的稳定性.
作者:姜长明;吕德成;张卫国;汤欣;杨群;马凯;曲巍;姜滨;邰鹏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应英国女王大学骨科创伤研究所(Trauma Research Group school of medicine,Queen,suniversity);Green Park医院(Gree Park Hospital)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的邀请,作者于2004年4月27日~5月13日参观考察了英国利务浦大学医学院骨科(Royal 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贝尔法斯特(Beffast)维多利亚皇家医院成人骨科、重点参观访问了女王大学Gree Park医院Ilizarov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
作者:秦泗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完成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和Z-plate钢板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2000年8月~2003年12月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共26例,其中胸椎(T3~10)9例,胸腰椎(T11~L2)13例,腰椎(L3-5)4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植骨融合率100%,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7°.26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本方法入路简单,所有操作在同一切口内完成;创伤小、出血少,不易损伤椎旁脏器及血管,安全性高;钛网配合Z-plate使用,更有利子脊柱稳定性重建,提高植骨融合率和结核治愈率.
作者:曾荣;金勋杰;李建宁;康毅;孙欣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臀肌挛缩症发病原因是臀部肌肉及筋膜发生纤维化挛缩继发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严重者出现髋关节屈曲障碍,表现为下蹲、坐位、行走姿势异常[1].本科自2001~2003年收治9例臀肌挛缩症,术后随访2年,效果良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主要护理经验探讨如下.
作者:刘春艳;魏雅丽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许多治疗方法.治疗不当会给病儿造成终生残疾,为提高非手术疗法的成功率,减少再脱位、股骨头无菌坏死发生率,近年来,作者采用外展架结合内收肌切断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48例,收到良好疗效.对比单纯外展架复位固定,其再脱位率、股骨头无菌坏死率显著下降.
作者:凌峰;肖善杰;姚利兵;杨建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8例;全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2例;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7例;半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13例;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63例,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9例(内固定6例).结果:本组96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82.3%.术后继发腰椎不稳6例(其中全椎板切除组2例),发生率6.25%.再狭窄4例,发生率4.17%.腰椎融合失败1例.结论: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作者:王传忠;陈宗文;徐清平;孟庆丰;常登科 刊期: 200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