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以祥;张洪佑;郭传友;于珂;彭国栋;历强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后,与几丁质无纺网复合培养;制作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分别用MSCs-几丁质复合物移植、单纯几丁质移植及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大体观察并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几丁质+MSCs组术后16周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完全相同,软骨及软骨下骨修复;单纯几丁质移植组为透明软骨修复,表面不平整,细胞排列不规则,软骨下骨基本修复;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期均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孙康;汤继文;刘晓阳;孙洪亮;王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4月以来对18例胸腰椎体转移瘤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24h内腰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神经症状也明显减轻.其中10例患者24h内疼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CR 9例,PR 8例,MR 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94.4%.随访6个月除两例患者自然死亡外,其余患者相应椎体未出现病理性骨折,在原有疼痛缓解的基础上无明显加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治疗椎体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屹立;梁善言;栾兆生;王树厚;王浩洲;张文斌;毕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远期随访了解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方法:对本组176例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有回信和Harris评分的病例采用临床生存率进行统计.对X线资料完整的92例采用X线生存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76例的l临床生存率:5年158例(90%);10年130例(73%);15年32例(18%);20年12例(7%).本组92例的X线生存率:5年57例(67%);10年40例(44%);15年10例(11%);20年2例(1%).在10~15年X线生存率50例中的年龄分布是50~60岁.这说明50~60岁是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的较好适应证.另外,20年X线生存率和临床生存率的平均年龄是45岁.这也说明此年龄段的骨质和体质相对较好.在10年和15年X线生存率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在5年和20年X线生存率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5年X线生存率的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和20年X线生存率中的女性活动量比男性相对较少有关.从20年临床生存率的12例中没有见到肥胖者,间接说明体重对假体磨损有一定影响.本组人工假体5年平均下沉4mm;10年平均下沉9mm;15年平均下沉13mm;20年平均下沉19mm;25年平均下沉22mm.平均每年下沉1mm.结论:从本组176例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结果可以提示:80岁以上、合并其他疾病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女性)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5年左右;50~60岁而无其他疾病的患者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10~15年左右;个别年龄相对较小(40~50岁)、体重较轻而无其他疾患、不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又经常体育锻炼的患者,其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可能达到20年.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王富;章亚东;李利;张轶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并对其预防措施及再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扩大神经根管,摘除髓核.结果:经平均5年6个月随访,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6.4%.结论:对神经根管狭窄认识不足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过切除残余椎板进入病变节段,可避免硬膜囊脊神经根损伤,并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姜永庆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常见多发病,治疗不当常造成不良后果,久治不愈继发多种并发症,传统手术切口长、损伤大,病人痛苦大、恢复慢.1999年以来开展后路脊椎镜技术取得近期满意效果.方法:130例,男87例,女43例,年龄18~68岁,平均37.9岁.根据症状、体征、脊髓造影和CTM结果确定突出间隙和侧别,于硬膜外麻醉下手术,采用俯卧位行后路脊椎镜手术.术后行功能锻炼,并予青霉素抗感染.结果:随访86例,其中58例(67.48%)优,25例(29.06%)良,2例(2.32%)可,1例(1.16%)差.结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2~3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者、伴有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骨赘、单节段和多节段中央管狭窄,经脊髓造影、CTM检查,与症状体征定位一致者,均可采用该技术治疗.对中央型和游离脱出型尤应立即试用该技术.该技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痛苦小,恢复快,能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作者:姚建祥;张宁;吕原;张庆彬;朱卉敏;于振声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臀肌挛缩症发病原因是臀部肌肉及筋膜发生纤维化挛缩继发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严重者出现髋关节屈曲障碍,表现为下蹲、坐位、行走姿势异常[1].本科自2001~2003年收治9例臀肌挛缩症,术后随访2年,效果良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主要护理经验探讨如下.
作者:刘春艳;魏雅丽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36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3.9岁,骨髓炎病程为10~18个月.骨缺损范围5~125cm2.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ESR及CRP、X线摄片和CT扫描.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31例局部软组织愈合好,窦道消除,X线显示ACPC与骨髓炎清除区局部骨质直接愈合,CT示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基本恢复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Ⅰ期治愈率为86.1%.另5例需要第二次清创、Septopal珠植入、ACPC载药填充的手术,获治愈.结论:ACPC人工骨结合Septopal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彻底、骨缺损修复好、能较好恢复负重肢体功能的优点.
作者:杨星光;于晓雯;王韬;王建伟;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焦虑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记录214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疼痛时间、腰腿痛程度和术前症状、体征评分.术前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并按SAS评分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术后随访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能力及恢复工作情况.结果:焦虑组和非焦虑组之间术前病程、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焦虑组比非焦虑组术后有更频更重的疼痛,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症改善率差(P<0.01),术后恢复工作能力差(P<0.05).结论:术前焦虑影响术后改善率,术前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定是有意义的.
作者:王欢;顾海伦;段景柱;周凤华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应英国女王大学骨科创伤研究所(Trauma Research Group school of medicine,Queen,suniversity);Green Park医院(Gree Park Hospital)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的邀请,作者于2004年4月27日~5月13日参观考察了英国利务浦大学医学院骨科(Royal 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贝尔法斯特(Beffast)维多利亚皇家医院成人骨科、重点参观访问了女王大学Gree Park医院Ilizarov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
作者:秦泗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各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的部分细胞表面抗原变化.方法:将体外普通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隔1代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D48、CD56、CD71和CD90阳性表达率.另外,为促进成人MSCs体外成骨性分化,第1传代培养时加入成骨性添加剂,培养第6、12、18、24、30d时,也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并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1)在普通培养条件下(10%DMEM),从第1代起,MSC的表面抗原CD48、CD56、CD71、CD90都呈阳性表达.(2)诱导培养的MSCs表面抗原CD48、CD90阳性表达率在诱导第12、18、24及30d时,分别与第6d相比都有显著差异.(3)在成骨诱导条件下,MSCs表现出AKP染色增强和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当MSC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后,CD71阳性率下降明显.结论:(1)目前采用的体外普通培养条件下,培养、传代方法对MSCs表面抗原CD48,CD56,CD71及CD90表达并无明显影响.(2)诱导成骨培养的MSCs的CD71从高阳性率转变为极低阳性率可能与MSCs向成骨细胞系的分化成熟相对应.(3)CD90及CD48也可能与MSCs的细胞分化状态特别是向成骨细胞系的改变有关.
作者:董海;陆骅;周之德;汤亭亭;陈晓东;史桂英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关节镜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本院1999~2001年间治疗的242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00例,119侧膝,行有限清理术,B组100例,123侧膝,行广泛清理术.随访30~48个月.结果:采用吴海山综合评分体系对膝关节OA术前术后进行评分比较,不同术式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以及74%(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综合评分A组为11.2±4.2,B组为12.1±5.3(P>0.05),术后1年综合评分A组为6.5±2.1,B组为7.0±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维持时间A组3.6±1.4年,B组3.3±1.7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平均15min,广泛清理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术后平均恢复期分别为3和10d.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关节镜术下有限和广泛清理术是相似的,且疗效维持时间无差别.但有限清理术手术时间短且创伤较小、恢复快.
作者:何志勇;吴海山;吴宇黎;储小兵;徐长明;冯明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临床医学论文包括临床经验体会、临床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专题研究报告、新技术新方法新术式报道、临床病例疗效分析、个案病例报告、病案讨论等.撰写临床医学论文目的是归纳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临床医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医学杂志进行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
作者:刘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MAC系统在脊柱前路固定中应用.方法:从2002年11月~2003年6月本院应用MAC系统行脊柱前路固定20例.结果:随访7~11个月,平均9个月,经X线拍片植骨全部愈合,MAC系统固定良好,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据Frankel分级术后: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4例,E级9例.结论:前路减压,应用MAC系统固定临床效果良好,MAC系统确保了脊柱内在的稳定性.
作者:姜长明;吕德成;张卫国;汤欣;杨群;马凯;曲巍;姜滨;邰鹏越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许多治疗方法.治疗不当会给病儿造成终生残疾,为提高非手术疗法的成功率,减少再脱位、股骨头无菌坏死发生率,近年来,作者采用外展架结合内收肌切断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48例,收到良好疗效.对比单纯外展架复位固定,其再脱位率、股骨头无菌坏死率显著下降.
作者:凌峰;肖善杰;姚利兵;杨建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半月板损伤十分常见,损伤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运动性损伤和非运动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包括足球、篮球、游泳、举重、滑雪、排球、跳跃等.
作者:高顺红;白俊清;张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通过植入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外科技术,是成人髋关节成形术中常用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快的骨科分支之一.目前全球每年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超过100万.人们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探索,先后使用过玻璃、粘性胶体、丙烯酸等作为人工关节的材料,并采用过多种手术方法,但均因较多而严重的并发症而失败.
作者:刘明;李佩佳 刊期: 200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