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张志;刘萍

关键词: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膜糖蛋白, 糖蛋白Ⅱb
摘要:近年来,我国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栓形成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梗死、心绞痛,是CHD 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始发因素[1]。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覆盖在血小板质膜表面,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2‐3]。目前已发现 GP的5种血小板膜受体;GP与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复合体,调节血小板性血栓的形成,其中 GP Ⅱ b HPA‐3基因具有重要作用[4]。HPA‐3基因长17.2 kb ,含30个外显子,编码1039个氨基酸,其中第26外显子上存在I843S多态性,形成 HPA‐3血型[5]。因此,本研究对安徽汉族人群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肉瘤样癌临床诊治分析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 PSC )是一种少见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的一种类型。本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11例P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PSC的诊治水平。

    作者:唐利明;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全程优化护理

    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4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两组患者排除基础性疾病,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0.4±4.1) d vs (20.7±6.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100% vs 76.5%)。结论:全程优化护理按照流程进行急救,有利于构建快捷、高效的救治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作者:姜丽娟;张学梅;陈小燕;严海霞;朱玉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隙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3]。尤其对于老年患者,POCD的发病率高、恢复慢。统计数据[4‐5]显示,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病率是年轻患者的2~10倍,可能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血流动力学调控能力弱有关。老年患者发生 POCD 易导致关节功能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且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6‐7]。

    作者:谢力;顾仕贤;毛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肺癌疼痛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依从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肺癌疼痛患者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服用依从性的现况,分析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依从性不足的原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6月在病房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72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服药共计1392次。应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自行设计的肺癌疼痛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服用依从性量表,记录患者疼痛评分、疼痛部位、服药天数、服药次数、服药依从性差时疼痛评分及原因。结果:患者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服用依从性差,依从性差的患者42例,占58.33%;依从性差的服药次数为780次,占56.03%。患者存在疼痛时服药,无疼痛时不服药的行为;服药依从性差与患者担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成瘾性和耐药性、自认为病情未达到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程度以及药物价格昂贵等因素有关。结论:肺癌疼痛患者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服用依从性有待提高,可从患者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认知的误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方面进行干预,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作者:曹燕华;姜艳依;张燕;赵娟;侯黎莉;李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1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 A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 1,hnRNP A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肝癌)中的定位,初步分析该蛋白定位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由32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构成组织芯片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肝组织中 hnRN P A1的定位,分析hnRNP A1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hnRNP A1蛋白在正常肝细胞核中表达呈弱阳性,在肝癌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hnRNP A1在肝癌细胞质中定位的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差。结论:hnRNP A1蛋白是较好的独立预后指标,其能准确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

    作者:周正君;王晓怡;陈二宝;胡志强;周少来;周俭;樊嘉;代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过表达锌指蛋白A20可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通过建立A20过表达肺泡巨噬细胞株,研究A20对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构建携带A2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筛选出稳定过表达A20基因的细胞株并行体外培养。向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LPS ,1μg/mL)进行干预,并于刺激后0.5、1、2、4 h收集上清液及细胞。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A20蛋白及核内p65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20 mRNA含量。结果:LPS刺激后,A20过表达组(A20组)及正常对照组(VEC组)A20蛋白及mRNA含量都升高,并于1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且A20组较 VEC组 A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 VEC组相比,A20组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DNA结合活性及核内p65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A20能够抑制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性及TNF‐α、IL‐1β分泌,进而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活性。

    作者:朱晓丹;王颖;毕晶;童琳;刘洁;宋元林;白春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 )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94例斜仰卧位行P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结石残留、出血、感染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一期清除结石90例,二期清除结石4例;需输血患者5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栓塞术止血1例;尿脓毒血症8例,经抗感染治愈;无败血症休克病例。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健在,无结石复发需二次手术患者。结论:斜仰卧位PNL一期结石清除率较高,并发症可控,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付振宇;孙利国;马俊;张鸽;张杰;陈永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IGRT技术在肺癌SB RT治疗靶区位置误差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 )技术在测定并校正肺部恶性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过程中靶区位置误差的意义。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例肺部恶性肿瘤并接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千伏级锥形束 CT (kV‐CBCT )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校正误差后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并配准。分别记录治疗前后靶区位置误差。根据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外放公式MPTV(外放)=2.5Σ+0.7σ计算PTV外扩大小。结果:治疗前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误差大值分别为10.0mm、16.9mm、8.7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4±2.8)mm、(3.4±4.6)mm、(2.9±3.4)mm。在线校正并治疗后,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大值分别为7.6mm、4.6mm、7.0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1±2.0)mm、(1.5±1.6) mm、(1.7±2.0) mm。无图像引导PTV外扩大小为左右7.96 mm、头脚11.72 mm、腹背9.63 mm ,有图像引导并在线校正PT V外扩大小为左右6.65 mm、头脚4.87 mm、腹背5.65 mm。结论:IGRT技术可即时校正SBRT治疗前由摆位引起的靶区位置误差,并测定治疗过程中的靶区位置移动,能提高治疗精度,并有助于PTV外扩的制定。

    作者:王昌民;胡伟刚;彭佳元;蔡旭伟;傅小龙;许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miR-155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miR‐155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11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癌及癌旁组织 miR‐15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 PT E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miR‐155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miR‐155表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55高表达与肿瘤 TNM 分期、侵犯层次、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M曲线分析表明,miR‐155高表达预示着较低的3年无病进展率( P<0.001)及总生存率( P<0.001)。PT EN 表达与miR‐155负相关,miR‐155高表达患者PT EN表达低( P<0.001)。结论:miR‐155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潜在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指标。

    作者:周明;马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2至8月收治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时给予罗哌卡因75 mg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给予1.0μ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同时观察各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并观察和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 T1、T2时的MAP、HR均显著低于T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T1、T2、T3、T4的Ramsay评分均高于T0,且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则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能够显著缩短局麻药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

    作者:佘庆;秦毅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改良 PAD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不同硼替佐米剂量的 PAD 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PAD方案治疗的32例M 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硼替佐米1.3 mg/m2静脉注射(d 1、d 4、d 8、d 11)+表阿霉素20 mg静脉滴注(d 1~4)+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d 1~4、d 8~11)治疗20例(PAD 1组);硼替佐米1.6 mg/m2静脉注射(d 1、d 8、d 15)+表阿霉素20 mg静脉滴注(d 1、d 8、d 15)+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d 1~2、d 8~9、d 15~16)治疗12例(PAD 2组)。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化疗3~6疗程。比较两组MM患者完成3个疗程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PAD 1组总有效率为80.0%,PAD 2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 1组带状疱疹(30.0% vs 0%)患者多于 PA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D 1组与 PAD 2组胃肠道反应(20.0% vs 16.7%)、周围神经炎(25.0% v s 16.7%)、粒细胞减少(15.0% v s 16.0%)、血小板减少(10.0% v s 8.0%)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1.6 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治疗与硼替佐米1.3 mg/m2每周2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疗效相似,且硼替佐米1.6 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

    作者:邹健;孙丽华;孟亚红;范小红;王雪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定房间隔缺损大径的价值评估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RT3D‐TEE)在测量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大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单中心筛查的继发孔中央型单孔 ASD并接受封堵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RT3D‐TEE、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2D‐TTE)、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测得的ASD大径,并将三者与封堵器释放后的实际腰部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31例患者入选,经RT3D‐TEE[(21.81±8.57) mm]、2D‐TEE[(20.31±8.50) mm]、2D‐TTE[(23.08±10.89) mm]测得的缺损大径与封堵器释放后实际腰部直径[(20.99±8.15)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RT3D‐TEE、2D‐TEE、2D‐TTE测得的缺损大径与实际腰部直径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02、0.981、0.897(P=0.000)。结论:RT3D‐TEE在测定ASD大径方面较二维超声并无明显优势。

    作者:郭丽娜;吴卫华;马兰;陆静;宫霞;谢晓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早期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 )以及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为局部精确放射治疗方法,目前广泛运用于早期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 NSCLC )。在部分临床试验中,其3年局部控制率及3年生存率已接近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且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小。本文对早期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叶露茜;何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葛根素在卵巢早衰患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对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抗卵巢抗体(AoAb)阳性的POF患者40例,采用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个周期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AoAb ,CD3+、CD4+、CD8+ T淋巴细胞,CD4+/CD8+值,CD19+B淋巴细胞,抗核抗体(ANA)等指标。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Kupperman评分、ANA转阴率、AoAb转阴率和AoAb浓度降低(P<0.05)。治疗后CD8+ T细胞数明显增加;而CD3+、CD4+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CD19+B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upperman评分改变与 AoAb ,CD3+、CD4+ T 淋巴细胞数, CD19+B淋巴细胞数,ANA变化正相关(P<0.05);Kupperman评分与CD8+ T细胞计数负相关(P<0.05)。结论: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疗法可能通过调节CD3+、CD4+、CD8+ T淋巴细胞功能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抑制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ANA、AoAb等的分泌来消除POF的免疫性损伤,从而实现卵巢的自我修复和功能恢复。

    作者:张金慧;杜洪灵;周琼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控制水平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及 IL-3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在支气管哮喘不同控制水平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9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进行研究。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将哮喘组患者分为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控制组3个亚组,每组各30例。另选30例健康对象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中 IL‐18、IL‐33水平,并测定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高于健康组( P<0.05)。哮喘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均高于控制组( P<0.05);未控制组患者血清中这两项指标高于部分控制组( P<0.05);IL‐18与IL‐33在控制组与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与血清中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与IL‐33无显著相关性。在3个哮喘亚组中,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的表达水平均与FEV1% pre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与其哮喘控制水平相关。

    作者:解现金;叶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术前血清HBeAg水平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具有乙肝背景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RFA )术前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水平与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具有乙肝背景的小 HCC行RFA治疗的3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 HBeAg水平,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112)和HBeAg阴性组(n=279)。术后定期规律随访,分析RFA术前 HBeAg水平和RFA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HBeAg阳性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time ,RFS)为(23.00±1.99)个月,HBeAg阴性组术后中位RFS为(31.00±3.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水平(HR 1.393,95% CI 1.052~1.845, P=0.021)、血清HBV‐DNA水平分级(HR 1.402,95% CI 1.013~1.939,P=0.041)和HBeAg水平(HR 1.389,95% CI 1.017~1.896,P=0.039)是影响乙肝背景小 HCC RFA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 HCC RFA 术前血清 HBeAg水平与术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是原发性 HCC 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颖婷;谢晓莺;干育红;葛宁灵;陈漪;任正刚;张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及其在肾脏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指通过1次或反复多次短暂、低强度的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和抵抗随后长时间的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损伤。前期研究集中于血流丰富、易受缺血损伤的器官,如心、脑、肾。近年来对模型构建、机制研究、临床应用都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缺血预适应研究进展及其在肾脏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高帅;郭义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Bx亚型1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正确的血型鉴定在输血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BO血型有多个亚型[1‐2]。若血清学显示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抗原性减弱,很容易造成忽视和漏检,给临床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器官移植等带来极大的困扰,给临床输血带来危险。近我们在临床送检样本中发现了1例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并对其进一步做血清学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终确定为Bx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郑磊;戎瑞明;吴擘颋;陆琼;蒋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单中心数据的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7例小肠GIST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小肠GIST复发时间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小肠GIST 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0 cm、核分裂象≥30个/50 HPF(高倍视野)、肿瘤破裂以及R0切除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破裂、手术方式是小肠GIST 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0切除、术中避免肿瘤破裂可延长小肠GIS T的复发时间。

    作者:桑江勇;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凌佳倩;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评估HSCT后患者发生NS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 HSCT后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87例HSCT后发生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 HSCT 伴NS并发症患者中,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71.3%(62/87)、外周性占28.7%(25/87)。NS 并发症的原发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占34.5%(30/87)、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23.0%(20/87)、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占12.6%(11/87)、其他类型白血病和淋巴瘤占9.2%(8/87)、再生障碍性贫血占13.8%(12/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6.9%(6/87);移植相关因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19例(21.8%)、半相合53例(60.9%)、无关相合15例(17.2%),分别有16.1%、69.4%、14.5%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36.0%、40.0%、24.0%发生外周神经并发症(χ2=6.682,P=0.034)。NS并发症的其他相关因素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26.4%(23/87)和73.6%(64/87,P=0.435);伴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 HD )或感染患者的 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0%(60/87)和59.8%(52/87,P<0.05)。87例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1~726(中位数49)d ,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20~694(中位数80)d。87例患者的病死率为33.3%(29/87),其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93.1%(27/29),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6.9%(2/29,P<0.05)。结论:HSCT 后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外周性发病率高,发病时间短,病死率高;HSCT后NS并发症与 HLA配型、GVHD和感染有关。

    作者:尹周;张平;张莹;唐晓文;付铮铮;陈峰;薛胜利;余自强;孙爱宁;吴德沛;董万利;薛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