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河;陈建文;周育松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对120例前路手术及110例后路手术的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的改善率(JOA改善率)、颈椎管扩大率、颈椎生理前弯度、相邻椎间的稳定性及颈椎屈伸活动度等进行比较.结果:(1)病变小于或等于两个间隙的病例,两种术式术后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对颈椎生理前弯度及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2)病变等于或大于三个间隙的病例,JOA改善率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对颈椎生理前弯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对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后路手术优于前路手术.结论:(1)病变小于或等于两个间隙时,应选择前路手术.(2)病变等于或大于三个间隙时应选择后路手术.(3)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选择后路手术为宜.
作者:李晓光;张凯宁;任延军;吴莹光;卢美源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总结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探讨其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X线平片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21例(65.6%)、CT平扫显示32例(100%),行MRI检查21例,显示20例(95.2%).结论:CT平扫是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可靠的诊断方法,MRI可显示髓核退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的程度,X线平片则是检查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下肢不等长外科治疗策略,介绍胫骨延长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9月~2003年5月共收治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下肢不等长1 582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下肢短缩的不同类型,应用10种下肢均衡术,研制了复合式小腿延长器.结果:1 529例术后获得了3个月以上随访,下肢均衡少1cm,多11.3cm.未发生1例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根据下肢短缩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方能获得优良效果,新研制的复合式小腿延长器,能一期矫正小腿短缩和足踝畸形.
作者:秦泗河;陈建文;周育松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前关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刘越;赵晓勇;刘福成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大流量短程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作者自2000年10月~2002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持续大流量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16例.结果:随访10~34个月,16例化脓性膝关节炎全部治愈无复发.随访关节功能结果优秀13例,良好2例,差1例.平均治疗时间7.1d.结论:根据化脓性膝关节炎不同病理改变时期,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损伤小,治疗时间短,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柳;郭林;唐康来;陈光兴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分为全(半)椎板扩大切除和椎板开窗减压术2种.1981年以前作者主要采用全椎板扩大切除术,1985年以后采用开窗减压术.但是这些手术均不能预防术后椎管再度狭窄的发生.特别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骨性退变的加重,可引起椎管再度狭窄.引发骨性退变的原因可能与手术后椎间不稳及骨质再生有关[1、2].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51例腰椎管狭窄术后X线片的改变讨论了椎间不稳和骨再生之间的关系.
作者:白跃宏;季新民;马燕红;曹曼林;沈晓艳;董薇红;程安龙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邹德威教授,男,1954年出生,河北人,满族,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现为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并兼任军内外多种学术职务,是我国著名中青年骨科专家.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神经根管的骨或纤维结构,由于退变等因素造成其容积或形态的变化,并产生椎管内容纳的神经、马尾及血管等受压,所致的相应临床表现,是导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之一.
作者:刘汝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妇疏宁丸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妇疏宁组和雌二醇组,后3组手术摘除卵巢,3个月后妇疏宁组和雌二醇组分别给以妇疏宁丸和雌二醇治疗,治疗3个月后称重、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雌二醇;处死动物取出子宫及双侧股骨,右侧股骨进行骨钙磷测定,左侧股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妇疏宁组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髓腔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雌二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妇疏宁组大鼠体重、子宫重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与雌二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妇疏宁丸可能通过提高雌激素水平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申洪波;王宗辉;白云静;翟献斌;胡荫奇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NT-3基因在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中的表达.方法:在293细胞中培养扩增NT-3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vector for NT-3,Ad-NT-3),测定病毒滴度,然后用Ad-NT-3感染传代培养的MSCs,RT-PCR技术检测NT-3基因的表达.结果:Ad-NT-3扩增后获得了较高滴度的病毒,MSCs经Ad-NT-3感染后有NT-3 mRNA的转录.结论:腺病毒介导的NT-3基因可转入培养的MSCs并高效表达,为NT-3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彭松林;方煌;黎逢峰;李锋;陈安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编者按]由于骨库的建立,异体骨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科研机构相继建成了规模不同的骨库,缓解了骨源的紧张状态,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对骨库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不具备基本的资质,骨库硬件设施过于简陋,制备程序不标准,无相应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等.但由于骨库产品的特殊性,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药物类,因此目前尚无出台此行业管理规定.为保证骨库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行业标准.本刊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拟定了一个<关于骨库管理认证和建议>,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作者:孙明学;许文静;卢世璧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以多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为载体,体内转染小鼠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mIL-12)基因,治疗裸鼠骨肉瘤模型的疗效.方法:以PEI为载体,体外转染mIL-12基因入人骨肉瘤细胞,并观察此基因表达情况.建立裸鼠骨肉瘤动物模型,将PEI包裹mIL-12基因直接注入肿瘤局部,检测此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和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在PEk/DNA治疗组小鼠的肿瘤局部,mIL-1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小鼠脾NK细胞活性增强.结论:PEI可以成功的将mIL-12基因导入裸鼠骨肉瘤模型,mIL-12基因治疗可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叶树楠;杨述华;许伟华;杨操;李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常见的形式,文献报告占全部结核的3%~5%,占骨关节结核的50%.回顾分析本院自1985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的脊柱结核658例,早期脊柱结核29例,被漏误诊21例,漏误诊率达74.4%.脊柱结核有相当高的致残率,文献报告10%合并截瘫.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倡导提高脊柱结核的疗效关键是早期诊断.现将29例早期脊柱结核总结如下.
作者:赵修余;张祥英;孟雪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3年~2004年6月,对66例(8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其分为4型,采用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改变髋臼朝向,并加深髋臼或植骨下移重建臼顶和后柱后壁等6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假体抑生物型假体.结果:对66例8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2个月随访,植入骨均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42例53髋,良(80~89)17例22髋,尚可(70~79)7例7髋,无失败(<70)者,优良率为89.4%.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自体骨植入重建髋臼顶和后柱后壁,使旋转中心下移和内移,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毛宾尧;胡裕桐;司全明;沈是铭;应忠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观察修复效果.方法:家犬8只(16膝),每个膝内外髁均做全层软骨缺损,内外髁共32个缺损.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每只犬一侧关节行胶原海绵吸附rh-BMP填充内外髁缺损,另一侧以单纯胶原海绵填充作对照,不处理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取材作大体、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rh-BMP组为类软骨细胞修复,而单纯胶原海绵组和空白组均为纤维性修复.结论:rhBMP-2有效地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
作者:陈旸;韩培;邵俊杰;蒋垚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积极开展和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桂华;孙美华;邵顺秀;王飘;孟庆玲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虽然锁骨的创伤非常常见,但锁骨疾病却比较少见.下面将锁骨相关的疾病作一简要介绍,以期给临床医生遇到此类疾病时提供参考.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吴韬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曲轴现象(Crankshaft Phenomenon)指骨骼未发育成熟的患者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脊柱后方获得坚固融合而脊柱前方继续生长,从而脊柱畸形加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矫正度丢失、椎体旋转加重、肋骨隆起增加[1].Sanders等[2]认为曲轴现象是后路坚固的脊柱融合后,椎体的生长中心发生部分骨骺阻滞而导致的脊柱生长不平衡,从而引起脊柱畸形进展.1950年Ponseti首先报道了脊柱后路融合后畸形加剧的现象.1960年Roaf发现当脊柱的生长潜力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时,后路脊柱融合术将不能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1989年Dubousset等[1]首次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曲轴现象,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后路坚固融合后脊柱前后方的生长潜力不对称,其严重程度与融合区域前方的生长中心数目和生长能力成正比.
作者:余可谊;邱贵兴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经原切口显露,切除残留椎板和关节突内侧部分,扩大残留骨窗,从侧方入路分离,显露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外侧,紧贴椎弓根内侧缘,由远至近分离神经根,摘除突出髓核,扩大神经根通道,旷置处理瘢痕.结果:本组共36例,经1~5年,平均2.5年随访,无脊柱失稳.根据日本N.Nakano和T.Nakano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27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原位扩大开窗显露,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创伤小,有利于脊柱稳定.
作者:董小雄;戴守达;栾修荣;张洪师;王永宏;张耘;周正顺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