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肘关节的不稳定

毛宾尧

关键词: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00~2010:骨关节十年

    作者:Stuart L;Weinstein;M.D;沈彬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外翻足的足横弓塌陷力学分析

    作者:王宏业;何引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脑瘫SPR手术前后微循环变化的观察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用国产XG-8多媒体多功能微循环检测仪,观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患儿甲襞微循环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能改善肢体的微循环.

    作者:徐宾;蒋玉红;姜先敏;齐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细胞凋亡与骨重建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 Cell Death,PCD).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在骨组织的发生、演变、骨修复、骨重建等方面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作者:董玉峰;戴克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先天性颅锁骨发育不全2例报告

    先天性颅锁骨发育不全临床较少见,作者曾接诊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巫庆新;刘炳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J-88医用脉冲伤口冲洗器的研制与应用

    各种创面的清创,是医院急诊科、手术室的经常性工作.经检索,目前国内尚无理想的创伤清创冲洗器.为此,我们研制了医用脉冲伤口冲洗器,介绍如下:

    作者:赵玉兰;王援朝;王力军;张相森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先天性腓骨缺如并发下肢不等长的治疗(附2例报告)

    作者:秦泗河;夏和桃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如何在网上查找矫形外科领域手外科资料

    作者:张震宇;韩芳芳;景岗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用电刺激束支定位法修复远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

    目的: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9例远端尺神经和40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与34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92.1%,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作者:张晨阳;刘郑生;唐金树;缪力;贾云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

    目的:通过观察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评价加压外固定对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骨外加压固定治疗胫骨干骨不连49例(男37例,女12例),骨不连时间为7~132个月.其中7例感染性骨不连偏侧性骨缺损者,行病灶清除开放性植骨;5例感染性骨不连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小腿皮瓣转位;10例骨不连、骨缺损伴伤肢短缩者,行胫骨干骺端截骨或骨骺牵伸延长.结果:植骨全部成活,创面植皮获Ⅰ期愈合,肢体延长幅度4.5~13.5cm,平均7.5cm,达到预期目标,49例患者均于术后2.5~10个月,获得骨愈合,平均5.4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不仅具有确实的效果,而且有以下优点:(1)方法简便、创伤小、局部血运干扰少;(2)在局部感染的条件下仍可使用;(3)骨端始终保持有均匀的压应力和肢体功能锻炼时产生的生理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愈合;(4)可配合肢体延长联合使用,既治愈了骨不连,又均衡了双下肢长度,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周仲安;李起鸿;杨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掌腱膜挛缩症的病理改变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6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共29只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只手单纯作掌腱膜切除术,17只手行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术,对其疗效进行平均4.6年的随访;并对24例掌腱膜标本作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所有行免疫组化检测的病变掌腱膜标本中均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单纯掌腱膜切除组的术后复发率为58.33%,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组术后复发率11.76%.结论:掌腱膜挛缩症的病理改变不仅仅局限在掌腱膜,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皮肤.因此,对病变已侵及皮肤的病例应作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术.

    作者:潘志军;黄宗坚;吴立东;徐侃;戴雪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疼痛性跟距联合的治疗

    目的:探讨疼痛性跟距联合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方法:根据术前跟距轴位CT扫描所测量的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及跟骨外翻角度来决定采取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或三关节融合术.共治疗12例16足,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术后根据患者症状消失程度分为优良、可、差.单纯行跟距联合切除者9例12足,其中优6例,可3例;三关节融合者3例4足,均为优良.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50%,跟骨外翻角<21°时可行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术,反之则应行三关节融合术.

    作者:陈百成;张庆民;高石军;邵德成;王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黄韧带防止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作用

    目的:评价黄韧带在脊柱椎板切除后防止硬膜粘连的作用.方法:实验对象为大鼠,分3组:(1)黄韧带完整保留组;(2)黄韧带部分切除组;(3)黄韧带完全切除组.术后采用Nussbaum组织学评分标准分别于4、8周对硬膜粘连程度评分.结果:术后4周黄韧带完整组粘连积分明显低于其它2组(P<0.05),8周时椎板闭合.结论:完整的黄韧带有防止硬膜粘连的作用.

    作者:孙康;姜长明;段荣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足背动脉及其分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意义

    作者:范存义;曾炳芳;胡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骨水泥的真空搅拌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骨水泥经过真空搅拌和普通搅拌的机械性能变化.方法:将一种国产骨水泥分成普通搅拌和真空搅拌2组分别制成标本,按照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标准测定抗静态压力强度,静态抗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按照德国工业标准(DIN)检测抗疲劳强度.结果:应用真空搅拌处理,抗弯曲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分别提高了13%和15%,骨水泥的静态压力耐受强度稍降低,弹性模量稍提高,二者在统计学上无变化.结论:采用真空搅拌骨水泥的方法,提高了国产骨水泥的抗疲劳强度及静态抗弯曲强度,在临床应用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作者:米川;E.Fritsch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16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的治疗报告

    作者:张新力;郑建森;侯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肘关节的不稳定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骨科外固定理论的新探索

    作者:朱通伯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髂胫束条桥接修复前臂中段背伸肌群损伤

    目的:解决前臂中段背伸肌群损伤而引起变性、粘连、挛缩,影响屈腕、屈指功能.方法:将损伤以远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切除,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和近端的肌组织,术后即可行手指、腕关节被动伸屈活动,在被动伸掌指、伸腕同时做主动伸腕伸指肌的收缩锻炼.结果:1978起治疗7例,随访5例,随访时间18~29个月,平均24.5个月,伸腕伸指关节肌力Ⅲ~Ⅳ级,获得较理想的伸屈功能.结论:该方法充分利用近断端的正常肌组织伸缩效应,通过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发挥伸腕伸指功能,避免损伤肌肉的变性、粘连,伸腕、伸指及屈腕、屈指功能障碍,减少再次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秋生;余斌;杨建成;陈霞;张雪萍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神经胶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评价重组体人类神经胶质生长因子2(rhG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73只大鼠分3组.第1组(n=5)实施模拟挤压操作.第2组(n=34)、第3组(n=34),每只动物选一5mm长的坐骨神经段承受100g挤压2h.第3组为治疗组,rhGGF2 1mg/kg挤压后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4d.第2组用等量的载体治疗.通过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和测量趾长伸肌强直收缩力来评价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结果:第3组神经在术后11~21d表现出显著的SFI改善.第3组肌肉收缩力强于第2组,从4~14d在70Hz,100Hz刺激下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切片显示3组呈现较轻的轴突溃变和较早的神经再生.结论:rhGGF2治疗坐骨神经挤压伤能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进而显著改善其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康;俞志明;陈隆恩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