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部恶性肿瘤76例诊治体会

李献忠

关键词:颈部肿块, 恶性肿瘤, 转移
摘要:目的:通过对76例颈部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1998年4月~2004年10月就诊的127例颈部肿块病例,分析其中经病理检查而确诊的76例颈部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恶性肿瘤常见于颈中下部,76例颈部恶性肿瘤中有8例是原发肿瘤,均为恶性淋巴瘤;68例为转移性肿瘤,以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多见(45例);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未找到原发灶.结论:颈部肿块中恶性肿瘤常见,而其中又以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多见,临床医师应熟悉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潴留的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潴留的营养支持模式.方法:对40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胃潴留患者给予低热量(非蛋白质热量为25 kcal·kg-1·d-1)营养支持方案;术后1个月左右,经胃镜置入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结果:40例患者给予此方案后营养指标皆在正常范围,无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潴留的营养支持目的是帮助患者渡过胃潴留期,基本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营养支持模式应为低非蛋白质热量(25 kcal·kg-1·d-1),术后1个月左右仍有胃潴留者,经胃镜置入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

    作者:吴海福;童赛雄;凌跃新;吴肇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995年9月~2000年9月对69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69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17.4%;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晔鸣;陈军;燕敏;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囊实性肿瘤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例CSTP常规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4例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6.25 cm,有包膜,由囊性与实性区混合组成.镜检: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排列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罕见.免疫组化:4例AACT(+),3例AAT(+),3例NSE(+),2例Vimentin(+),2例PR(+),1例Keratin局灶(+),Des、ER、S-100蛋白、Syn均(一).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应视为交界性肿瘤.

    作者:孙希印;高虹;吕德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辅助化疗在老年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前用CTF方案化疗1疗程,化疗后1周手术.结果: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占11.43%),轻度缓解20例(占57.14%),无变化11例(占31.43%),无临床进展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20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有小点片状坏死.1例因白细胞降低推迟手术,其余患者按计划手术.全组随访1~6年,在随访期间发现5例局部复发,2例骨转移,2例有肺和脑转移.6例在随访期间因本病死亡,3例因其它合并症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新辅助化疗对老年乳腺癌可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机会,提高治疗效果,并可能减少术中血行转移.

    作者:杨万广;王钟富;谷元廷;张连平;冯跃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突变和分子诊断.方法:应用基因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1例经临床与病理诊断为2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及100名无血缘关系正常人NF2基因编码区的17个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家系中的所有患病者存在内含子13剪接供体位点(1446+1位)g→a的杂合性碱基点突变,而正常人和家系中未患病者无此突变,并排除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可能.结论:该突变为国内外新发现的NF2基因内含子13剪接供体位点突变,突变导致的剪接异常影响了Merl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使其失去对正常神经细胞生长的调控,导致2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生.

    作者:廖慧娟;廖二元;蒋波;魏启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在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5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随访1~3年,优17例,良4例,可4例,其中3例患者复诊时拉力螺钉断裂,但功能均优.结论: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张才龙;陶昊;李长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硝安定治疗70例耳鸣

    耳鸣是耳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人群中约有17%的个体有过耳鸣的感觉,4%~5%的人因此而就诊[1].其治疗也十分棘手.我科自1994年12月开始用抗惊厥药物氯硝安定选择性治疗经常性耳鸣的成年病人70例(84耳),并观察疗效,探讨氯硝安定在治疗耳鸣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半导体激光脱毛388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脱毛的效果,并总结388例患者脱毛的体会.方法:采用810 nm波长、脉宽30 ms的半导体激光脱毛机,对身体不同部位,选用不同能量和不同时间间隔脱毛.能量密度自19~35 J/cm2,间隔6周~6个月,每次治疗酌情增加1~2 J/cm2,每个部位经过3~6次治疗.结果:388例患者随访1/2~4年,98.3%达到满意疗效,残留毛发均较治疗前变细、颜色变浅.10例患者早期出现少量色素沉着,2~5个月内自行消失,无瘢痕形成.结论:半导体激光脱毛可使毛发明显变细、颜色变浅;多次治疗后,能达到较好的脱毛效果;激光脱毛创伤小,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顾建英;亓发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梗死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AS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血清sICAM-1浓度.结果:各组sICAM-1入院时均偏高,AS斑块阳性的两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sICAM-1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AS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ICAM-1密切相关,sICAM-1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作者:赵晓晖;顾承志;黄怀宇;周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地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循环黏附分子和脂质过氧化影响

    目的:研究地氟醚预处理对心肺旁路术后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例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用吸入麻醉药,地氟醚预处理组在气管插管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吸入地氟醚,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1MAC左右,累积维持时间不少于30 min.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 min及1 h抽取抗凝动脉血,测定PMN表面CD11b的表达、血浆sICAM-1浓度、MDA、SOD浓度.结果:(1)主动脉阻断前,组间比较血浆sICAM-1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开放后30 min、60 min血浆sICAM-1浓度较主动脉阻断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2)主动脉阻断前,组间比较PMN表面CD11b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地氟醚预处理组开放后30 min、60minCD11b的表达较主动脉阻断前明显升高(P<0.05),PMN表面CD11b的表达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主动脉开放后30 min地氟醚预处理组CD11b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3)体外循环前,组间比较血浆SOD、MDA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30 min、60 min,MDA的血浆浓度较主动脉阻断前明显升高(P<0.05),SOD较主动脉阻断前明显降低(P<0.05).地氟醚预处理组,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OD有升高趋势;MD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地氟醚预处理可降低心肺旁路术后早期MDA的释放,增加SOD活性的趋势,与再灌注早期地氟醚预处理可降低PMN表面CD11b有关,地氟醚预处理在心肺旁路术后早期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与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无关系.

    作者:朱彪;薛张纲;蒋豪;缪长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频彩超诊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在诊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显示重要血管(肱、桡、尺动静脉)管壁结构和腔内回声,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对照.脉冲多普勒(PW)测量血流速度与对侧上肢对照.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损伤桡、尺动脉节段性狭窄和扩张,管壁增厚,内膜波浪状不平;桡、尺静脉轮廓不清.肱动脉内膜断断续续,肱静脉内径小于动脉,血栓形成.CDFI显示动脉血流中断近段血流束串珠样,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较正常组明显减慢(P<0.001),伴行静脉血流信号消失.手术及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100%.结论:高频超声可实时直观显示损伤血管内膜等细小结构改变,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结合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可预测截肢高度,值得推广.

    作者:张莉;刘达恩;李智贤;黎洪棉;张步林;农庆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探讨(附17例报道)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本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明确诊断13例,误诊为肝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肾挫裂伤1例,宫外孕破裂1例.16例手术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行脾切除术10例,其中保留副脾1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1例,脾缝合修补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3例.治愈16例,死亡1例.结论:本病由于腹腔内出血与受伤时间间隔长,容易误诊.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治疗以脾切除为主,可根据病情、脾破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保脾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陵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肥胖患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脂联素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肥胖组(O)53例和正常对照组(C)24例右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定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和脂联素(adiponectin).采用稳态模式(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O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体内脂肪含量(B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G)、FINS和HOMA-IR高于C组(P<0.05),脂联素明显低于C组(P<0.05).脂联素与性别(男=1,女=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4、0.438,P值分别为0.027、0.005);与体重、腰围(W)、甘油三酯(TG)、WHR、FINS和HOMA-I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359、-0.449、-0.375、-0.363、-0.319,P值分别为0.025、0.025、0.004、0.019、0.027、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和BF是影响脂联素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患者脂联素降低,并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作者:刘军;陈影;查英;许火根;郭瑜林;陈钦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无创通气在重度妊高征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面罩无创通气在重度妊高征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低氧血症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治疗30 min后不能控制病情的15例重度妊高征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加用面罩BiPAP通气.定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SpO2、动脉血气、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胎心率(FHR)、胎儿监护、评定面罩耐受性等.结果:通气30min后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明显改善,HR、RR、MBP、FHR有所下降,2 h后呼吸困难、紫绀基本缓解,肺部啰音明显减少,HR、RR、MBP明显下降(P<0.05),PaO2、LVEF明显增加(P<0.05),总有效率93.3%.FHR由快恢复正常(P<0.05),胎儿监护:NST无反应均转为有反应.13例孕妇终止妊娠后新生儿Apgar评分:11例8~9分,2例6~7分,均未发现新生儿眼病.面罩耐受性均良好,2例出现胃肠胀气,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结论:早期合理应用面罩无创通气是抢救重度妊高征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低氧血症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产、内科合作可提高本病抢救成功率.

    作者:江碧薇;王筑;张丽梅;吴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阿奇霉素与头孢克肟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的疗效,并与头孢克肟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病例选择:2004年7月~11月间我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儿,共121例,每日腹泻次数≥3次,大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HP;未用过抗生素,或使用其它抗生素无效.年龄4个月~12岁.阿奇霉素10 mg·kg-1.,每日1次口服,共64例;头孢克肟5~8 mg·kg-1·d-,分2次口服,共57例.治疗72 h判断疗效.结果:阿奇霉素治疗组,显效68.75%(44/64),有效29.69%(19/64),无效1.56%(1/64),总有效率98.44%.头孢克肟治疗组57例,显效64.91%(37/57),有效31.58%(18/57);无效3.51%(2/57);总有效率96.49%.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χ2=0.472,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临床疗效显著,可选择作为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的药物.

    作者:王希华;周莎;蔡虹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恩丹西酮抗呕吐作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研究这类手术中恩丹西酮预防性用药的适宜剂量和方法.方法:3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60例,于麻醉诱导后即刻,O1组静注恩丹西酮4mg,O2组、OD组、D组和C组分别静注恩丹西酮4mg、恩丹西酮4mg+地塞米松5mg、地塞米松5mg和生理盐水.另外,O2组于手术结束拔管前再静注恩丹西酮4 mg.以异丙酚及异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术后随访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以及VAS疼痛评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由于手术时间过长或过短等原因22例从本研究中被剔除.总的PONV发生率O1(21.4%)、O2(23.1%)、OD(23.6%)及D组(41.6%)均明显低于C组(74.5%),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用恩丹西酮的3个组PONV发生率与D组相比也均明显降低(P<0.05),但恩丹西酮3组之间无论总的PONV发生数还是呕吐或严重呕吐的发生数都无显著差异.结论: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均能明显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发生率,两者相比恩丹西酮更为有效;对这类手术恩丹西酮预防性给药的佳剂量是4 mg,更大剂量并不能进一步降低PONV的发生率,与地塞米松合用也未见优于单用恩丹西酮.

    作者:黄绍强;焦静;解轶;余央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h1/Th2细胞平衡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平衡的改变,以及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例难治性贫血患者(RA)和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RAEB)的外周血,在PMA、Ionomycin、Monensin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因子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表达CD3+CD8-IFN-γ+细胞(Th1)、CD3+CD8-IL-4+细胞(Th2)、CD3+CD8+IFN-γ+细胞(Tc1)、CD3+CD8+IL-4+细胞(Tc2)的百分率.结果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DS组患者Th1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体内的Th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产生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TNF-β等.Th2,Tc1,Tc2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D4+CD45RO+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73(P<0.05),CD4+CD45RA+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9(P=0.05),而和Th2,Tc1,Tc2的百分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存在有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以及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且这些因子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作者:杨隽;王椿;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蔡琦;秦尤文;万理萍;蔡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总管囊肿切除后一种防返流的胆肠吻合术式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后有效预防胆肠返流的胆道重建手术方法.方法:胆总管囊肿切除之后,行Roux-en-Y胆肠吻合,胆道支与近端空肠支吻合前制作双重全层U形瓣,宽度与长度为肠管周径的1/2,瓣膜基底部在上,两瓣浆膜层相对边缘间断缝合,然后将近端空肠与远端空肠端侧吻合.将胆道支空肠于U形瓣基底部上方横行浆肌层缝合使肠管缩窄1/3,缩窄长度为5cm.再将远近空肠浆肌层并行缝合5 cm以上使之形成Y形.结果:临床应用于11例病人,术后随访0.5~6年,均未出现胆系感染表现,钡餐检查各种体位并加压时均无返流.结论:胆总管囊肿切除后行Roux-en-Y胆道重建时加做胆道支空肠缩窄及双重U形瓣的防返流术效果可靠,简单易行.

    作者:张中广;曲修水;于国庆;田亚丽;徐兆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减轻胆管结扎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治疗在胆管结扎肝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仅解剖肝门分离胆总管,不作胆管结扎;胆管结扎的2组,分别给予HGF质粒(pCMV-HGF,1μg/g)和空质粒(pcDNA3),每2周1次.3个月后将小鼠处死,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显著减少胆管周围胶原的沉积,表现在:肝胶原染色(Masson-Trichrome染色)减少;胆管周围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免疫荧光染色减少.和空质粒组相比,HGF治疗组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降低(两组分别为0.48±0.04μg/mg vs.1.37±0.06μg/mg,P<0.05);肝纤维母细胞的激活减少--表现为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减少(两组分别为0.32±0.05 vs.0.84±0.14,P<0.05);TGF-β1的表达减少(两组分别为0.69±0.11vs.1.31±0.23,P<0.01).结论:在胆管结扎肝纤维化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细胞生长因子可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

    作者:夏景林;DAI Chunsun;Liu Youhua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的难点对策与分析

    目的:总结近2年来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根治的肝门部胆管癌8例的临床资料、手术难点对策与分析.结果:8例均行根治性切除,其中配合行肝方叶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尾叶切除1例.8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于术后8个月,7例健康存活.结论:提高手术者的操作技巧,可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及病例数量的积累.

    作者:罗地来;傅华群;王刚;邹书兵;黄明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