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期部份作者简介

关键词:
摘要: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证实的Ⅲ期和Ⅳ期大肠癌患者17例,每天口服卡培他滨2000mg/m2(D1~14),静滴奥沙利铂130 mg/m2(D1).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结果:17例患者中CR5.9%,PR29.4%,NC47.1%,PD17.6%,总有效率为35.3%,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感觉神经病变,无大于3级不良反应.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有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新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向作林;吴铮;曾昭冲;李文如;王健;陈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梗模型,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分析心梗及心梗周边区病理组织学特点,比较区域内微血管密度,并以Westem blot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梗及心梗周边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2)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使某些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FGF及Angiopoietin-Ⅰ表达上调,于心梗周边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可以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上调心梗及心梗周边区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作者: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程蕾蕾;陈瑞珍;杨英珍;史剑慧;邵晶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本期部份作者简介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髓干细胞归巢损伤脏器机制的研究概况

    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脏器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而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干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但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作者:马军;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手术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及疗效.结果:124例中120例(96.8%)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0年5个月,平均为7年10个月.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式的87例与采用其它术式的37例比较,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及优良率分别为19.8%和38.9%(P<0.05),7.7%和22.7%(P<0.01),92.0%和67.6%(P<0.01).结论: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疗效.

    作者:刘俊;殷杰;范崇九;张德进;罗六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腹症与休克

    急腹症是一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急诊情况.多数急腹症发病急剧,腹腔内病变为进行性,发展较快,如果病人就诊过晚,或接诊医师诊治不及时甚至失误,可造成一定的死亡率.我们近几年共收治15例合并休克急腹症病人,本文对其围手术期诊治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甫拉提·居马;刘宏旭;靳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呈雌激素依赖性.临床和尸检资料显示:35岁以上妇女中有20%~40%患子宫肌瘤.月经过多为子宫肌瘤常见的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痛经、由于子宫增大引起的腹胀和局部压迫症状等.子宫肌瘤还可导致不孕和晚期流产.

    作者:李欣;杨丹;王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甲亢病人的心率变异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3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甲亢组)和31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甲亢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况.方法:对甲亢组和对照组进行24h HRV对比分析.结果:甲亢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时域指标:SDNN、SDANN明显降低,频域指标:VLF、LF/HF增高(P<0.001,P<0.05),LF、HF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1,P<0.05).结论:通过HRV的变化,进一步说明甲亢患者的交感神经受损和迷走神经失衡.

    作者:朱加加;张矛;许广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100IU/kg,q.12h,疗程7d,治疗前后监测肺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气分析、血凝及纤溶指标,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平均动脉压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凝及纤溶指标有变化但未引起出血现象,治疗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肺动脉压,改善肺通气功能.

    作者:李海明;张华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对52例尿毒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及出血时间均发现有显著的改变.41例经治疗后好转,1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贫血、低钙、凝血机制障碍、透析不充分等是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尽早防治.

    作者:曹艳玲;邢淑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局部晚期和(或)复发性直肠癌热疗加放疗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射频热疗结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和(或)复发性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并与单纯放疗的病人比较.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2年收治的83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中51例给予单外疗(单放组),予全盆腔放疗,用8MV-X线,放疗剂量(DT)40~46Gy,局部缩野Dr 20~26Gy,总Dr 60~66Gy,均为常规分割.32例予外放疗结合射频热疗(热放组),放疗方法及剂量同单纯放疗组.热疗设备选用ZRL-Ⅰ型射频热疗机.2例为腔内热疗,其余均为腹部透热,提升肿块局部温度达41°~43℃,并维持45~60分钟,热疗2次/周,每个疗程6次.结果:(1)症状的改变:对有疼痛症状者采用自身对比法,热放组共23例,疼痛缓解率91.3%.单放组40例伴有疼痛,症状缓解率67.5%(P<0.05).热放组18例便血,缓解率88.9%,单放组31例,缓解率61.3%(P<0.05).(2)瘤体的变化情况:以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腹盆腔CT检查结果为准,热放组有效率为62.5%(20/32).单放组有效率43.1%(22/51),无显著差异(P>0.05).(3)生存率:热放组1年生存率为87.5%,单放组为84.3%,无显著差异(P>0.05).(4)急性不良反应:热放组肠道放射反应18例(56.3%),单放组28例(54.9%);膀胱放射反应,热放组2例(6.3%),单放组3例(5.9%),但均能耐受;Ⅰ~Ⅱ级骨髓抑制:热放组6例(18.8%),单放组10例(19.6%);皮肤反应:热放组2度以上烫伤未见,轻度烫伤2例.结论:射频热疗结合外放疗,对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患者安全,与单纯放疗相比,提高了症状缓解率,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向毅晖;吴铮;李文如;陈刚;曾昭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镇痛分娩对产妇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镇痛分娩对产妇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期望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先露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镇痛分娩组(A)和非镇痛分娩组(N),分别在产前、宫口3cm、胎儿娩出、产后24h、产后48h采静脉血,检测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RY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R)、肿瘤细胞红细胞花环率(TRR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率(RF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率(RFIR).去除剖宫产分娩及产钳助产分娩,成功阴道分娩A组及N组各18例.结果:产前及宫口3cm时各检测值无明显变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胎儿娩出时两组RYRR、TRRR、RFER明显下降(P<0.05,P<0.01),RICRR、RFIR明显增加(P<0.05,P<0.01),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24h,A组各指标已基本恢复至基础值,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P<0.01);产后48h两组各指标恢复至产前水平.结论:镇痛分娩能显著改善分娩疼痛应激对产妇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丽文;吴芸;庄婵娟;曹时珍;陈亚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胆管炎130例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CST病人的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治愈120例,围手术期死亡10例.在中毒性休克6h内行手术者全部存活,超过24h 8例,除1例幸存外,余7例均于术后1~4d死于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ACST病人应在出现休克或精神症状之前采用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简单、迅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廷坚;候光;郭予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性病贫血患者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病性贫血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慢性病贫血病人经骨髓可染铁检测分为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组,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ACDNID)组及30例缺铁性贫血(IDA)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检测及计算STfR/SF、STfR/logSF的比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慢性病贫血患者中骨髓可染铁缺乏22例,占52%;缺铁性贫血组与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SF值比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与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STfR、STfR/logSF值在IDA、ACDID组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ACDNI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病贫血伴缺铁与不伴缺铁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STfR与SF呈负相关(r=-0.39 P<0.01).结论:慢性病贫血患者约有半数合并缺铁.STfR是一种新的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指标,能准确评估慢性病贫血病人体内贮存铁状况,STfR、STfR/logSF可作为诊断ACD是否合并缺铁的诊断依据.STfR与SF间在缺铁性贫血中呈负相关.

    作者:孙丽华;郑亚路;范小红;邹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不同剂量戊乙奎醚作为术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ASAI-Ⅱ级病人30例,按照戊乙奎醚的剂量大小分为3组,即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芬太尼、硫苯妥钠、琥珀胆碱快速静脉诱导,异氟醚吸入全麻维持,间断追加维库溴胺和芬太尼维持肌松和镇痛.记录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体温和呼吸频率,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记录.结果:3组病人的组内比较表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呼吸频率和体温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的组间各值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唾液分泌量和口干程度而言,肌注药物后30min和术后1h较基础值有显著差异(P<0.05),以上两个时间点的不同剂量的组间比较表明,以高剂量组的肌注后30min的唾液分泌量和口干程度明显(P<0.05),术后1h时间点3组之间的唾液分泌量和口干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戊乙奎醚低、中和高剂量均可以安全和有效的作为全麻病人的术前用药,减少围术期唾液腺的分泌和口干程度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K506对大鼠液压伤后脑保护和相关机理的研究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FK506短期抗脑水肿的时间剂量效应,以及对炎症介质、自由基生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液压损伤法制备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Ⅰ、治疗组Ⅱ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按给药时间不同(伤后5min、30min和4h),分别再分为3组,每6h腹腔注射一次FK506,连续4次.所有大鼠伤后24h断头处死.结果: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被FK506在不同时相两种剂量下完全抑制,伤后5min给药组在两种剂量下伤侧半球含水量均明显减少,健侧半球含水量在各时相两种剂量下均明显减少.与损伤组相比,所有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增高,但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较损伤组明显下降.结论:按照本实验设计,FK506减少脑水肿的效应具有时相性,而其抑制炎症因子,减少自由基生成对减轻TBI后继发性损伤有较大价值.

    作者:张桂运;崔尧元;卢亦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无缝合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并发症分析

    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传统的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散光小、无缝合、恢复快、接近超声乳化手术效果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的推广普及、提高手术质量,现将我院应用该术式所遇到的术中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肾纤维化及γ-干扰素的治疗

    肾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病终末期的基本病理变化.肾纤维化的特点是Ⅰ、Ⅲ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各种蛋白聚糖等在肾组织基底膜和肾间质不恰当的积聚和分布,导致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肾功能丧失[1].因此,肾纤维化已成为近年来肾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拟对近年来肾纤维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γ-干扰素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作一系统介绍.

    作者:刘江;梁华;杨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斜疝修补术5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斜疝修补术的合理性、安全性与手术效果.方法:1992年7月~2003年6月共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54例(男性52例,女性2例),年龄14~70岁,其中斜疝修补术后复发行第2次手术15例,行第3次手术2例.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2min.采用脐下缘及双侧锁骨中线脐平面交点共3个穿刺点,在腹腔镜直视下分离内环周围腹膜瓣,置Bard网片于腹膜前间隙的疝内口处,以钛夹固定后,闭合腹膜瓣.结果:腹腔镜斜疝修补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1个月~11年,平均5年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斜疝修补术符合生理,安全有效,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操作简便、损伤小、瘢痕小、病人恢复快.尤其适合于斜疝多次手术后复发的病例,本手术同样适合于直疝和股疝.

    作者:苏旭;李滨;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其中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约占90%.IH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IHD的主要手段是重建血供,而不能修复损伤和坏死的心肌.近几年兴起的干细胞移植治疗IHD,不仅可以再生血管,而且可以再生心肌,使人们看到了治疗IHD的新希望.移植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骼肌母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外周血内皮祖细胞(peripheral bloo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PB-EPC)因其取自外周血,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而在成体引起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以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心肌细胞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就EPC的特性及其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嫣;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