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及疗效.结果:124例中120例(96.8%)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0年5个月,平均为7年10个月.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式的87例与采用其它术式的37例比较,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及优良率分别为19.8%和38.9%(P<0.05),7.7%和22.7%(P<0.01),92.0%和67.6%(P<0.01).结论: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疗效.
作者:刘俊;殷杰;范崇九;张德进;罗六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胃癌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44例胃癌术后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术后24h启动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给热卡25~30kcal·kg-1·d-1,氮0.18g·kg-1·d-1,热氮比为134:1,PN组经外周静脉输注,热量25~30kcal·kg-1·d-1,由葡萄糖及30%Intralipid分别提供50%的热量,氮0.18g·kg-1·d-1(氮源为8.5%乐凡命),共7d.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营养计划.两组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TP、PA、ALB组内比较PN组均下降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PN组PA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肝功能的影响PN组术后AST、ALT、GGT升高较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PN组术后GGT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经口进食时间EN组早于PN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有效的.EN对于改善营养状况、维持机体血浆蛋白水平优于PN;与PN相比,EN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提前.
作者:何洁依;谢勇;李萍;花天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对食管动力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核素扫描法测定42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EV)和30例健康人(HS)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和胃食管反流,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并随访1年.结果:EV组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HS组(P<0.05);EV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HS组(P<0.05);EV组中胃食管反流患者的NO含量显著高于无胃食管反流的患者(P<0.05),EV食管动力异常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正常组(P<0.05);EV食管动力异常组出血率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正常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NO含量的升高可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松弛而产生胃食管反流,进而导致EVB机会增加.
作者:孙群;陈尼维;朱金水;罗小蓉;姚惠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将本院2例和国内报告的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临床特点: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9.8%.③诊断:钡餐及胃镜可诊断胃癌,由于胃镜下所取组织少,术前确诊胃肝样腺癌较困难,仅占胃癌的9.3%,术后病理诊断是关键.④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肝癌样区AF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占88.7%,AAT阳性表达占91.7%,ACT阳性表达占93.8%.⑤治疗与预后: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胃非肝样腺癌差.结论:胃肝样腺癌与胃非肝样腺癌均为胃上皮肿瘤,血清AFP阳性及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胃肝样腺癌.而有肝癌样分化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也是诊断胃肝样腺癌必不可少的依据.该病易转移至肝脏,预后差.
作者:许东辉;江显毅;张思宇;方庆全;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过敏性血管炎也称变应性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坏死性血管炎、变应性脉管炎、皮肤坏死性细小静脉炎,它是由于药物或感染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细小血管(细小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但也可累及其他脏器的小血管而造成多系统病变,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过程.现将我院1993年3月~2003年4月21例有病理诊断的过敏性血管炎住院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顾昳丽;徐麦玲;邹和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CST病人的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治愈120例,围手术期死亡10例.在中毒性休克6h内行手术者全部存活,超过24h 8例,除1例幸存外,余7例均于术后1~4d死于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ACST病人应在出现休克或精神症状之前采用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简单、迅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廷坚;候光;郭予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微创治疗.方法:前列腺增生症202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技术.结果:194例一次治疗成功,治愈率96.03%.术中发生穿孔6例.术后并发出血4例,水中毒2例,膀胱颈狭窄6例,无尿失禁.元一例死亡.结论:经尿道汽化切除前列腺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好方法,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
作者:彭光平;王善良;綦德柱;刘增义;王培耕;胡克清;栾杰;徐炜志;宋兆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对于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44个)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灰阶超声图像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中单发35例,多发2例.44个肿瘤中实质性肿块29个(65.9%),囊实混合性肿块1 5个(34.1%),实质性肿块中低回声型多(69%).绝大多数肿瘤边界清晰.不同大小肿瘤中,囊实混合回声型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维超声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俞清;刘利民;季正标;袁锦芳;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十二指肠球部以后的溃疡,即从第一环形皱襞开始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部所发生的溃疡.十二指肠球后溃疡胃镜检查易漏诊.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中经纤维胃镜检出的12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供基层同道参考.
作者:沈家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射频热疗结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和(或)复发性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并与单纯放疗的病人比较.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2年收治的83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中51例给予单外疗(单放组),予全盆腔放疗,用8MV-X线,放疗剂量(DT)40~46Gy,局部缩野Dr 20~26Gy,总Dr 60~66Gy,均为常规分割.32例予外放疗结合射频热疗(热放组),放疗方法及剂量同单纯放疗组.热疗设备选用ZRL-Ⅰ型射频热疗机.2例为腔内热疗,其余均为腹部透热,提升肿块局部温度达41°~43℃,并维持45~60分钟,热疗2次/周,每个疗程6次.结果:(1)症状的改变:对有疼痛症状者采用自身对比法,热放组共23例,疼痛缓解率91.3%.单放组40例伴有疼痛,症状缓解率67.5%(P<0.05).热放组18例便血,缓解率88.9%,单放组31例,缓解率61.3%(P<0.05).(2)瘤体的变化情况:以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腹盆腔CT检查结果为准,热放组有效率为62.5%(20/32).单放组有效率43.1%(22/51),无显著差异(P>0.05).(3)生存率:热放组1年生存率为87.5%,单放组为84.3%,无显著差异(P>0.05).(4)急性不良反应:热放组肠道放射反应18例(56.3%),单放组28例(54.9%);膀胱放射反应,热放组2例(6.3%),单放组3例(5.9%),但均能耐受;Ⅰ~Ⅱ级骨髓抑制:热放组6例(18.8%),单放组10例(19.6%);皮肤反应:热放组2度以上烫伤未见,轻度烫伤2例.结论:射频热疗结合外放疗,对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患者安全,与单纯放疗相比,提高了症状缓解率,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向毅晖;吴铮;李文如;陈刚;曾昭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小儿及青春期卵巢肿瘤的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妇科1999~2003年18岁以下幼少女卵巢肿瘤31例.年龄4~18岁,平均14.8岁.其中上皮性肿瘤10例,生殖细胞肿瘤15例,卵巢瘤样病变6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痊愈出院.2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术后予化疗,随访至今.结论:幼少女卵巢肿瘤大多为良性且生殖细胞肿瘤占多数,其组织类型在各年龄阶段分布不同.儿童及青春期卵巢肿瘤的诊断应注意其特点,减少误诊.除非证实肿瘤为恶性,否则应尽量保留卵巢,如对侧卵巢外观无异常,不应常规活检或楔形切除.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除非对侧卵巢或子宫已经受累.PEB方案为术后化疗首选.
作者:阮晓红;杨爱莲;钟开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将整合酶ФC31和尾静脉液压法结合用于1型糖尿病的基因治疗.方法:应用尾静脉液压法(hydrodynamic),将携带attB位点的、突变后的人胰岛素原cDNA(mhINS)表达质粒pCMV-mhINS-attB及ФC31整合酶表达质粒pCMV-Int 同时导入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体内.结果:注射后,治疗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并维持4周,小鼠体重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免疫组化检测证实mhINS在小鼠肝脏有效表达.结论:整合酶ФC31能介导人胰岛素原cDNA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持续表达,将是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有用工具.
作者:盛卫忠;沈坤堂;秦新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传统的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散光小、无缝合、恢复快、接近超声乳化手术效果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的推广普及、提高手术质量,现将我院应用该术式所遇到的术中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现代物理医学工程新技术促进了肿瘤靶向局部治疗的迅猛发展.此类技术包括冷冻、激光、微波、射频等,可以通过经皮穿刺、经内窥镜、联合剖腹手术等多种途径使用治疗,多利用其理化效应使肿瘤组织产生变性坏死,具有损伤小、易重复治疗的优点,并有逐步取代传统液氮冷冻、开腹激光或微波等治疗的趋势.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相继开展射频、微波、氩氦刀冷冻等多种局部治疗.虽然局部治疗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治疗中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局部治疗更适合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或作为肝外科的辅助治疗.局部治疗可能存在不彻底性和对较大肿瘤治疗较困难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余耀;周信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病性贫血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慢性病贫血病人经骨髓可染铁检测分为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组,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ACDNID)组及30例缺铁性贫血(IDA)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检测及计算STfR/SF、STfR/logSF的比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慢性病贫血患者中骨髓可染铁缺乏22例,占52%;缺铁性贫血组与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SF值比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与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STfR、STfR/logSF值在IDA、ACDID组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ACDNI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病贫血伴缺铁与不伴缺铁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STfR与SF呈负相关(r=-0.39 P<0.01).结论:慢性病贫血患者约有半数合并缺铁.STfR是一种新的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指标,能准确评估慢性病贫血病人体内贮存铁状况,STfR、STfR/logSF可作为诊断ACD是否合并缺铁的诊断依据.STfR与SF间在缺铁性贫血中呈负相关.
作者:孙丽华;郑亚路;范小红;邹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帕金森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现有多种对症治疗的药物.按照正确的顺序、正确的剂量及正确的组合使用这些药物,可以达到佳的疗效和少的不良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正确地指导应用这些药物的科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的临床需要,临床上目前只能根据经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因而,从某种角度说,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一种临床操作技巧.本文旨在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钟春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血中RV RNA敏感性以及病毒血症的情况.方法:应用2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进行外周血血浆和单个核细胞中的RVRNA检测,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及测序证实.结果:3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出RVRNA 1例,血浆中RV RNA检测均阴性,2种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测序结果证实属于人RV VP7片段序列,与G1型相似性为94%,与G9型相似性为75%.检测出RV RNA阳性的病例有肠道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不同PCR方法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中RV RNA,RV可能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肠道外扩散,引起病毒血症造成肠道外脏器损伤.
作者:刘丽利;黄永坤;魏群德;侯宗柳;周丽芳;王明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孟素英,女,54岁,因发热伴中上腹不适1个月,乏力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于2002年8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低热,咽部不适,流清涕等上感样症状,体温38℃左右,不伴尿频尿痛,腹痛、腹泻,咳嗽、咳痰,伴中上腹胀满不适.在外院予抗炎补液及口服中药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1周前出现乏力、纳差、厌油,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8月2日外院查肝功能示TB/CB 104.4/82.7(μmol/L),A/G 42/34(g/L),ALT/AST638/858(U/L),同时HBsAg(+).腹部B超示血吸虫肝病,胆囊壁增厚,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起病以来神萎,胃纳欠佳,二便尚可,体重未见明显改变.
作者:佘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肝硬化和脑梗死均是内科的常见病,在诊断上也并不难,但肝硬化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特别是出现肝性脑病的时候,往往会延误诊断.我们对我院神经消化内科收治的26例肝硬化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水彬;成刚卫;黄秉钦;赖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脏器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而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干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但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作者:马军;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