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量触发通气时的心源性触发现象

郑志强;韩曙光;吕蕾

关键词:流量触发, 机械通气, 心源性, 心脏收缩, 自主触发, 压力支持, 压力触发, 外科病人, 腔内压力, 呼吸机, 发生机制, 触发方式, 吸气, 术后, 评估, 频率, 临床, 解释, 患者, 负荷
摘要:在机械通气中,触发呼吸一般通过两种触发方式实现,一是流量触发,另一种是压力触发,相对而言,流量触发更为敏感,患者的吸气负荷更少[1~4].我们发现一些心脏外科病人术后行流量触发机械通气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引起胸腔内压力的改变,进而触发呼吸机的压力支持.此类异常触发现象已有许多报道,但并没有解释其发生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心脏收缩程度和自主触发频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怀疑这种心源性触发现象在临床上要比想象中更常见.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皮肤点刺试验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20种不同的变应原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胺为阳性对照.结果:在2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对粉尘螨和屋尘螨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分别占50%;对13种变应原的阳性反应分别占2%~10%;对其余5种变应原的反应均阴性.选择对螨变应原阳性的50例患者进行脱敏治疗,疗效满意.结论:皮肤点刺试验为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脱敏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也为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徐慧珍;徐林根;姜辉;潘莲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观察、比较胃癌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44例胃癌术后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术后24h启动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给热卡25~30kcal·kg-1·d-1,氮0.18g·kg-1·d-1,热氮比为134:1,PN组经外周静脉输注,热量25~30kcal·kg-1·d-1,由葡萄糖及30%Intralipid分别提供50%的热量,氮0.18g·kg-1·d-1(氮源为8.5%乐凡命),共7d.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营养计划.两组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TP、PA、ALB组内比较PN组均下降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PN组PA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肝功能的影响PN组术后AST、ALT、GGT升高较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PN组术后GGT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经口进食时间EN组早于PN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有效的.EN对于改善营养状况、维持机体血浆蛋白水平优于PN;与PN相比,EN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提前.

    作者:何洁依;谢勇;李萍;花天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手术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及疗效.结果:124例中120例(96.8%)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0年5个月,平均为7年10个月.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式的87例与采用其它术式的37例比较,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及优良率分别为19.8%和38.9%(P<0.05),7.7%和22.7%(P<0.01),92.0%和67.6%(P<0.01).结论: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疗效.

    作者:刘俊;殷杰;范崇九;张德进;罗六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SLE 1例报告

    1临床资料孟素英,女,54岁,因发热伴中上腹不适1个月,乏力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于2002年8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低热,咽部不适,流清涕等上感样症状,体温38℃左右,不伴尿频尿痛,腹痛、腹泻,咳嗽、咳痰,伴中上腹胀满不适.在外院予抗炎补液及口服中药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1周前出现乏力、纳差、厌油,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8月2日外院查肝功能示TB/CB 104.4/82.7(μmol/L),A/G 42/34(g/L),ALT/AST638/858(U/L),同时HBsAg(+).腹部B超示血吸虫肝病,胆囊壁增厚,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起病以来神萎,胃纳欠佳,二便尚可,体重未见明显改变.

    作者:佘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进展

    淋巴水肿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继发性淋巴液回流障碍造成的肢体浅层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又根据淋巴管发育程度分为淋巴管发育不全,淋巴管发育不良和淋巴管扩张扭曲三种类型.继发性淋巴水肿常由丝虫病感染、局部感染、外伤、肿瘤切除、放疗等引起.占淋巴水肿90%左右.常见的是乳癌手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及盆腔肿瘤术后的下肢淋巴水肿.淋巴水肿的治疗是一项难题.临床上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和原发性淋巴水肿仍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施越冬;亓发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间期与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时,QRS间期与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李运清;霍雅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100IU/kg,q.12h,疗程7d,治疗前后监测肺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气分析、血凝及纤溶指标,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平均动脉压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凝及纤溶指标有变化但未引起出血现象,治疗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入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肺动脉压,改善肺通气功能.

    作者:李海明;张华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腹症与休克

    急腹症是一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急诊情况.多数急腹症发病急剧,腹腔内病变为进行性,发展较快,如果病人就诊过晚,或接诊医师诊治不及时甚至失误,可造成一定的死亡率.我们近几年共收治15例合并休克急腹症病人,本文对其围手术期诊治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甫拉提·居马;刘宏旭;靳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50%,其中40%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1].近年,虽然血运重建术使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是过量功能心肌细胞丧失引起的心力衰竭仍是影响远期预后的主要问题,现有的内外科治疗手段并不能很好解决功能心肌细胞丧失的问题.实验研究显示移植的干细胞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供通路.目前,尝试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动物实验显示了骨髓干细胞具有如下优势:(1)骨髓干细胞移植入动物心脏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2)能与受体心肌细胞进行有效的电-机械耦合,克服了骨骼肌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移植的缺点;(3)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4)易于自体采集,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伦理学纠纷和免疫排斥反应.实验研究的飞速发展,使骨髓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用于移植的细胞也从原来的混合细胞群逐渐向某个亚群细胞过渡,本文就近年来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作概述.

    作者:张少衡;葛均波;史剑慧;王克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个性化方案选择及其思考

    帕金森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现有多种对症治疗的药物.按照正确的顺序、正确的剂量及正确的组合使用这些药物,可以达到佳的疗效和少的不良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正确地指导应用这些药物的科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的临床需要,临床上目前只能根据经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因而,从某种角度说,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一种临床操作技巧.本文旨在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钟春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获取2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三维数据库,并利用三维数据工作站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分析,其中18例患者的三维测量值与二维超声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实时三维成像能从多个视角、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全貌,包括缺损的整体形态、部位、大小以及毗邻关系;同二维超声所测直径相比,三维超声所测室缺大长轴径与手术结果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0.92vs r=0.84).结论: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反映了室间隔缺损的立体空间结构,可对缺损大小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与以往三维重建超声相比,实时三维超声可迅速得到室间隔缺损的三维图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章朝霞;潘翠珍;舒先红;潘文明;黄国倩;程蕾蕾;施月芳;李高平;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肝样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

    目的: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将本院2例和国内报告的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临床特点: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9.8%.③诊断:钡餐及胃镜可诊断胃癌,由于胃镜下所取组织少,术前确诊胃肝样腺癌较困难,仅占胃癌的9.3%,术后病理诊断是关键.④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肝癌样区AF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占88.7%,AAT阳性表达占91.7%,ACT阳性表达占93.8%.⑤治疗与预后: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胃非肝样腺癌差.结论:胃肝样腺癌与胃非肝样腺癌均为胃上皮肿瘤,血清AFP阳性及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胃肝样腺癌.而有肝癌样分化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也是诊断胃肝样腺癌必不可少的依据.该病易转移至肝脏,预后差.

    作者:许东辉;江显毅;张思宇;方庆全;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2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胃镜检查体会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十二指肠球部以后的溃疡,即从第一环形皱襞开始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部所发生的溃疡.十二指肠球后溃疡胃镜检查易漏诊.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中经纤维胃镜检出的12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供基层同道参考.

    作者:沈家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胆管炎130例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CST病人的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治愈120例,围手术期死亡10例.在中毒性休克6h内行手术者全部存活,超过24h 8例,除1例幸存外,余7例均于术后1~4d死于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ACST病人应在出现休克或精神症状之前采用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简单、迅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廷坚;候光;郭予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肌瘤射频治疗41例临床分析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我们应用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成功治疗子宫肌瘤4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国琳;耿蕾;刘玉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物介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中毒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中毒病人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疗效.方法:在采用常规抢救措施的同时,应用装有活性碳或吸附树脂灌流器的血泵机先做预冲,再与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导管连接,开始血液灌流治疗,灌流速度为200ml/min,时间为2~2.5h.灌流时全身肝素化.结果:30例行血液灌流35次,其中5例治疗2次.抢救成功23例,占76.67%;死亡7例,占23.33%.结论:血液灌流是利用固态吸附剂解除血液内的外源性药物、毒物和某些代谢产物.临床用于救治多种重度中毒病人,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孙玉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对52例尿毒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及出血时间均发现有显著的改变.41例经治疗后好转,1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贫血、低钙、凝血机制障碍、透析不充分等是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尽早防治.

    作者:曹艳玲;邢淑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护理对策

    骨折患者治疗的一般原则是骨折的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复位和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对机体的整体康复尤为重要,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使血肿吸收快,骨痂生长好.现对我院2003年1月1日~2003年10月30日收治的206例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其护理干预作一初步分析.

    作者:程杏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炎病毒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影响.方法:对38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CMV-IgM进行检测,比较肝炎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结果:肝炎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30.5%)明显高于无病毒感染组(11.3%)(P<0.05),若患者术前已有CMV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更高(47.4%).结论:肝炎病毒感染能够增加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率,对术前已有CMV感染的肝炎病毒感染者更应注意术后CMV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毒活动,避免病情进展.

    作者:王少鑫;高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