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品娇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9年间的93例侧脑室肿瘤临床诊治情况.结果:在93例侧脑室肿瘤中86例行肿瘤切除术,手术全切率62.8%,死亡率3.5%,术后并发颅内感染18例(20.9%).结论:侧脑室肿瘤临床表现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
作者:朱卫;徐启武;崔尧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30例,术前均经螺旋CT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少数加做肾盂期扫描.将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在30例肾盂移行上皮癌中,病理结果为: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均有肿块形成,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中的6例见到肿块,其余7例无明显肿块,其中4例示肾盂壁增厚,3例示肾盂和肾窦脂肪浸润消失.皮质期增强扫描仅2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显示明显强化,1例局限浸润型移行上皮癌呈中度均匀强化,余21例均呈轻-中度延迟(实质期)强化.本组病例中,18例因各种原因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下降.所有30例肾盂癌均无肾轮廓的变化.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实质期的CT扫描.
作者: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陈祖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FCM)对22例房颤患者静脉血中GPⅡb/Ⅲa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6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结果:房颤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患者中的持续房颤组高于阵发房颤组(P<0.01).结论:房颤引起血小板激活,激活程度可能与房颤持续时间有关.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燕淑;祁芸芸;袁家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相应增大,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治疗对策,新型抗生素的发展是对策之一.我们于1998年3月~8月期间,应用氟氧头孢治疗急性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外科及血液肿瘤伴发急性感染,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华;祝善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动脉栓塞在能切除和不能切除的肾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肾癌作肾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随访总结,观察病人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结果:9例术前栓塞的肾癌均得到了肾根治性切除,随访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67%(4/6例)、50%(3/6例)、33.33%(2/6例).姑息性化疗的晚期肾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结论:肾动脉栓塞有助于晚期肾癌的手术切除,不能手术切除者可提高生存质量.其近期疗效虽肯定,但能否增加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黄健;杨正强;朱纪吾;朱小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1982年首次发现存在于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抗原的IgG类抗体,1985年发现Wegner肉芽肿(Weger granulomatosis,WG)具有特异性ANCA,以后已证实ANC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诊断意义[1].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没有一个特异的诊断标准.
作者:施文娟;张建;刘厚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2年8月~1998年8月采用Nd:YAG激光治疗鼻中隔血管瘤9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仇荣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出生后1周内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及发作形式,现将本院1996~1998年本科收治的38例新生儿惊厥,作了回过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品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退行性病变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方法:1991年3月~1999年9月,对61例经长期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退行性不稳定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入院行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片显示的植骨融合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11个月(2~8.5年),所有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植骨融合率90.2%;临床疗效:优35例,良18例,可8例,优良率为86.9%.结论: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疗效肯定,同样适合于高龄患者的手术治疗.
作者:夏庆;张键;陈统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8月期间属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获送检的738个痰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98.9%,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拉啶的敏感率为51.3%.痰标本合格率为71.7%.结论:万古霉素和(或)头孢拉啶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腹部手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首选用药.痰涂片不但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还可以判断肺部感染是否被控制.
作者:吴海福;顾大镛;胡必杰;罗哲;吴肇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5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分娩的、从第三产程起至产后24h内出血量达到500ml的113例病例做一回顾性总结,并对此提出预防和急救的具体措施.
作者:王书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面积灼伤患者伤后免疫球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试图通过补充全谱血清蛋白以纠正其变化.方法:灼伤面积超过30%的灼伤患者21例,补充蛋白组12例,每日静脉补充全谱标准化血清蛋白100ml,连续7~10日,对照组9例,另设正常对照组8例,观察前两组患者血IgG,IgA,IgM和转铁蛋白(T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大面积灼伤后患者血IgG,IgM,TRP水平明显降低,静脉补充全谱血清蛋白可不同程度地纠正其变化.并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结论:静脉补充全谱血清蛋白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
作者:刘琰;章雄;方培耀;廖镇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回顾分析肺淋巴瘤的CT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经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肺淋巴瘤29例,均作胸部CT扫描及X线摄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9例肺淋巴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结节病灶9例、支气管肺炎表现9例、节段性肺炎表现3例、肺不张1例、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27例、胸腔积液11例、网织状改变4例,其中23例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CT显示肺部病灶,尤其是肺门纵膈淋巴结方面优于X线.结论: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是肺淋巴瘤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振岳;吴献华;施裕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城市中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老年人由于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并且肺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住的1642例老年肺癌病人中选择首诊未明确诊断为肺癌的62例患者进行分析,指出临床医师对老年人肺癌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从而减少漏诊、误诊,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作者:陆明;杨蕊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各部位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各部位占位性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其中11例为失去手术机会的癌肿病人,实行癌肿内直接注射无水乙醇和(或)抗癌药物.55例囊性肿块行穿刺抽液注入硬化剂治疗.6例梗阻性黄疸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8例肝脓肿行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11例失去手术机会的癌肿病人治疗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7%,45.5%.疗效肯定.55例囊性肿块治疗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率达87.0%(47/54),总有效率100%,其中1例操作失误未完成治疗.6例阻塞性黄疸行PTBD及8例肝脓肿病人穿刺置管引流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疗效显著.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术在各部位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傅晓红;章佩钏;陆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类似Ⅰ级星形细胞瘤的单纯疱疹病毒性(HSV)Ⅰ型脑炎的CT表现,归纳总结其特征性改变,提高HSV Ⅰ型脑炎CT诊断的依据.方法:7例经脑脊液PCR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SV脑炎患者.采用SHIMADZU SCT-7000TH扫描系统,全部病例行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单侧6例、双侧3例7处病灶,总计13处病灶;球形、类球形7处,片状不规则形6处;增强扫描5处病灶有不同形式的强化,8处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多发性、均等低密度病灶;范围较大者所产生占位效应相对较轻;增强后无强化表现等是HSVⅠ型脑炎的特征.
作者:夏文骞;鹿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心脑血管病变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和2~4倍.本文分析、探讨、影响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柴佩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分类和选择不同CT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CT平扫加普通增强螺旋CT;3例CT平扫加增强薄层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延迟的多期扫描.根据CT表现,将肝门区胆管癌分为外生型和浸润狭窄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生型5例:肝门区肿块向管外生长为主,肿块较大且明确,形态极不规则,有延迟强化,CT应强调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浸润狭窄型4例:表现管壁浸润、狭窄,管腔内肿块或肿块不明显,CT技术应强调薄层螺旋扫描.血管受侵犯情况,仅增强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扫描能显示.结论:螺旋CT诊断肝门区胆管癌非常准确,依据不同的病变类型,侧重选择不同CT检查技术,可对病变精确定位、定位诊断.
作者:王海林;丁汉军;梁长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周围神经有电生理改变的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71.6%,分别比较所检神经的各项电生理测定值与患者病程和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发现:和患者病程显著相关的是正中神经运动支的潜伏期延长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结论:病程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是影响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电生理检查中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检测意义较大.
作者:郭思颖;丁晶;董继宏;汪昕;朱一皓;韩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