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发肝脏转移瘤CT与临床分析

孙洪砚

关键词:单发, 肝转移瘤, 原发肿瘤,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提高单发肝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探讨CT检查价值.方法:从肝脏转移瘤手术追踪病例中找出术前CT检查20例,进行CT回顾性分析,并对单发肝转移瘤在肝内分布、密度、CT增强表现、临床肝脏检查情况及原发灶同时显示予以分析.结果:20例单发肝转移瘤中,11例(55%)病灶位于肝脏边缘的肝实质内,14例(70%)病灶比肝实质密度低,甲胎蛋白(AFP)测定:12例(60%)AFP<20μg/l,CT检查同时发现原发肿瘤5例,术前误诊6例(33.3%).结论:单发肝内转移瘤是高误诊的主要原因,注意分析临床症状、肿瘤在CT的分布特点、密度、增强CT的特性及原发肿瘤的部位,加强寻找原发灶,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结合电灼破坏大汗腺根治腋臭

    目的:探讨小切口加电灼破坏大汗腺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小切口加电灼破坏皮下大汗腺的手术方法,同时,结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手术技术,对27例腋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腋部异味均消失,自觉症状改变满意,刀口不明显,腋部形态基本保持原样,肩关节活动如常.结论:采用小切口结合电灼破坏大汗腺的手术方法治疗腋臭,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持久,并发症少,且能保持腋部正常形态、功能.

    作者:李新庆;倪诚;王葆青;高铁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点,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2001年3月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41例.其中先心室间隔缺损25例,房间隔缺损16例.结果:本组病例术中经过顺利,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5.64±20.80min,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于术后10~14d痊愈出院.结论:该方法避免了主动脉阻断造成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良好,适用于简单心内直视手术.

    作者:孙振宇;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叶、段切除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5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区域性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未切肝组,且残石率低.而切肝组中胆肠引流组术后优良率也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组,残石率也低.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组术后优良率低而残石率高.结论:区域性肝切除加肝内胆管与空肠引流疗效佳,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疗效差.

    作者:严志龙;梅绍前;裘丰;李宏;沈迎春;鲍生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在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内皮细胞掌管血管对血浆蛋白和循环细胞通透性,此功能是通过细胞内和细胞旁的通透途径实现的.细胞内通透途径是通过复杂的囊泡系统实现循环蛋白的转运,而细胞旁通透途径是通过细胞间连接的特殊黏附分子和内皮细胞的收缩实现的[1].目前尚未知这两种途径有何相互联系.已知在内皮细胞连接处聚集着许多黏附分子,尽管血管内皮细胞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总能区分两种类型的连接结构即黏附连接(AJ)和紧密连接(TJ).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endothelial cell cadherin;VE-cadherin;VECD),又名CD144,Cadherin-5,是AJ连接的主要黏附分子,是维持血管内皮细胞极性和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内皮细胞特异性钙黏蛋白,以下对其在内皮细胞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潘珏;瞿介明;何礼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比较不同制剂利多卡因再次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目的:比较再次硬膜外麻醉时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135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拔钉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接受碳酸利多卡因(碳利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盐利组)用于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局麻药用量、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结果:完成手术所需的碳酸利多卡因用量为352.0±26.9mg,显著少于盐酸利多卡因的用量389.3±31.6mg,且碳酸利多卡因镇痛起效时间快、运动阻滞程度强、持续时间长,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结论: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腰段再次硬膜外麻醉时麻醉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作者:陈武荣;王红薇;张婕;倪强;江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喉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咳嗽、发热及消瘦1个月,胸X线片提示纵隔增宽;胸部CT示纵隔广泛淋巴结肿大融合,于1998年8月3日住我院肺科.患者有吸烟史40年,其父死于胃癌.入院体检未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肋下3cm.LDH221U/L.B超脾脏多发性低回声区,核素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亦未发现异常,患者拒绝行纵隔淋巴结活检.

    作者:邹善华;周宇红;徐洁;徐建民;纪元;谭云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颈胸段硬膜外给药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胸段硬膜外注入不同的镇痛药和复合0.125%布比卡因的PCA镇痛效果及其对术后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手术40例经硬膜外给药作术后PCA,分4组,各组10例,给药总容量为生理盐水100ml,组Ⅰ、Ⅱ、Ⅲ分别含吗啡5mg、曲马多500mg和芬太尼1mg,且各复合布比卡因125mg和氟哌利多5mg.组Ⅳ为对照组,不含任何药物,为生理盐水.用VAS评定镇痛效果,并测定通气功能与SpO2.结果:Ⅰ、Ⅱ、Ⅲ组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吗啡组和曲马多组的效果较芬太尼组更好,且有利于术后肺活量恢复,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的呼吸抑制.

    作者:唐鸣;唐新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的分析总结

    我院自1988年~2000年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施行幽门环肌切开手术198例,其中191例采用骶管阻滞麻醉,本文予以分析总结.

    作者:王则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阻生智齿拔除过程中牙根误入翼颌间隙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阻生智齿拔除过程中牙根误入翼颌间隙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对1996年7月~2001年7月共1643例病人2671个下颌阻生牙拔除术中的7例并发牙根误入翼颌间隙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牙根误入翼颌间隙病例中,6例即刻取出牙根,1例小牙根未取出.7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完善的术前检查、正确的阻力分析和熟练手术操作是预防该并发症的关键、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是保证预后的关键.

    作者:余优成;吴伟杰;龚逸明;王庆;阮宏;顾章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髂腰肌囊扩张的CT表现及鉴别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表现,诊断价值及鉴别.方法: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典型CT征象.结果:22例23个病变均为圆形或卵圆形,内无强化的囊性肿物,增强的5例囊壁轻度强化.12例向上延伸并覆盖骨性髋臼,7例向下延伸呈圆形、类圆形或倒水滴状,内与耻骨肌相邻,止于小转子水平.6例可见在髋关节囊的开口.结论:CT扫描几乎对所有的髂腰肌囊扩张病人可提出正确诊断.

    作者:夏文骞;鹿梅;王善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性脑病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NO水平与肝性脑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镉还原法测定正常对照、无肝性脑病肝硬化组、肝性脑病组血浆NO(NO-2/NO-3)的水平,并测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肝性脑病组血浆NO水平(55.1±18.6umol/L)比单纯肝硬化组(44.1±20.3umol/L)高,两组均比正常对照组(29.6±11.4umol/L)高,肝性脑病组、肝硬化组血浆NO与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肝性脑病Ⅳ级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Ⅰ级患者.结论:NO除与肝硬化的高动力循环有关外,尚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杨树平;赵志泉;林琳;程图兴;孙宏训;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8、IL-1β基因表达,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12)和硬膜外组(n=12),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4h分别取静脉血20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进行梯度离心,从收获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淋巴细胞IL-8、IL-1β的mRNA表达.结果:异氟醚组麻醉维持4h后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8、IL-1β的表达增加,(P<0.05),硬膜外组麻醉维持4h与麻醉诱导后即刻IL-8、IL-1β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复合麻醉中吸入异氟醚能增强肝脏部分切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即在转录水平上,异氟醚能增强外周血炎性反应,而硬膜外阻滞无此效应.

    作者:张光明;蒋豪;薛张纲;方浩;王文逸;瞿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经胸超声定量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临床研究

    目的:以经胸超声定量冠状静脉窦(冠状窦)血流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方法:研究对象39例(男28例,女11例),分为高血压组22例(无左室肥厚16例,合并左室肥厚6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组17例.正常对照组9例.用美国安捷伦5500型超声诊断仪,潘生丁(0.56mg/kg)静脉注射致大充血反应前后测冠状窦血流储备.结果:48例中33例获得满意记录,成功率约69%,正常人冠状静脉窦血流储备范围为2.86~3.84,平均3.21±0.36.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冠状静脉窦血流储备范围为2.1~3.1,平均2.69±0.21,较正常对照组血流储备低(P<0.05);高血压病有左室肥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充血反应前向血流峰值减低,血流储备明显降低为1 73±0.16比3.21±0.36(P<0.0004),血流储备小于2.0值占75%.肥厚性心肌病组基础状态前向血流峰值较正常对照组稍高,大充血反应前向峰值血流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血流储备明显降低为1.85±0.35(P<0.0001).结论:经胸超声定量冠状窦血流方法评估冠脉血流储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成功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祝文虎;舒先红;沈学东;陈灏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成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成年人因其组织结构和病理生理特点,腹股沟疝术后易复发.我院自1998年12月~2000年12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年腹股沟疝7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华卫;张海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尿毒症性心衰24例临床分析

    尿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是进行血液透析病人的首位死亡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维持血液透析病例中30%~45%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因其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强心、利尿剂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常用的治疗方法收效甚微.本文24例此症患者采用立其丁、速尿继川芎、开搏通治疗,其中21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变态反应性结膜疾病诊治进展

    变态反应性结膜疾病是眼科门诊常见的眼病之一,然较确切的有关统计不多.Rapoza[1]指出这类疾病比病人和医师所预料的要多.日本健康福利局赞助的调查显示12.2%的儿童和14.8%的成人有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病史,有眼痒症状的还要多一些,估计日本有15~20%的人群有变态反应性结膜炎[2].

    作者:袁源智;马晓萍;王健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L-精氨酸促进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成3组,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颈外静脉移植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Arg 250mg/kg,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Arg125mg/kg,对照组不喂食L-Arg,持续2周.观察移植血管术前、术后3周和术后6周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诱导型NOS的mRNA表达.结果:(1)血浆NO水平: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2)组织匀浆NOS活性: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3组术后6周NOS活性高于术后3周.(3)组织匀浆iNOS mRNA表达:术后3周实验组iNOS mRNA表达,对照组无表达;术后6周3组iN-OS mRNA均有表达,实验组iNOS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结论:外源性L-Arg促进移植血管i-NOS表达,增进NOS活性,提高体内NO浓度.

    作者:范隆华;陈福真;叶建荣;符伟国;杨珏;周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胆道感染病原菌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胆汁中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我院403例胆道感染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481株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81株胆汁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71株(77.1%),其中大肠埃希菌114株(23.7%),肺炎克雷伯菌92株(19.1%);革兰阳性球菌103株(21.4%),其中肠球菌71株(14.8%);真菌属7株(1.5%).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和亚安培南的耐药率为21.1%和8.89%,革兰阳性球菌对亚安培南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4.3%和7.77%.结论:胆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头孢他啶和亚安培南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房颤与缺血性中风

    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颅外血管病变是脑栓塞的一个重要病因,随着食道超声等检查的临床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病变是脑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原因不明的年轻的中风病人中,心脏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大脑中风栓子的主要来源,这些病人并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甚至在有明显颅外血管病变的老年病人中亦可能隐藏心脏来源的栓子.动脉造影证实的外周血管狭窄大于60%的病人中,约15%~35%的病人也可能有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是由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穿支血管病变,但其中50%隐匿的栓子可能与心脏病变有关[1].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以前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较常见,现在非风湿性疾病引起的房颤占大多数,特别在老年病人中更为常见.本文主要讨论房颤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以及房颤的临床治疗.

    作者:罗蔓;谢瑞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的研究

    肝癌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不同的病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对治疗的反应决不相同,预后亦大相径庭.为了认识肝癌发生、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评价其结果及估计病人的预后等,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制定出一个适用的分期标准来.但由于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肝硬化亦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肝癌病人的症状、对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加以在世界不同的地区,肝癌病人的自然病程各不相同.所以至今尚无一种十分完善的分期方法.

    作者:杨秉辉;任正刚;夏景林;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