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马春红;刘素侠;王晓燕;高立芬;韩丽辉;朱法良;张艳;杨咏梅;吴伟芳
我院收治2例侵袭性较强的高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现报告如下.[例1] 女,30岁.因右颈前区发现1.5cm×1cm×1cm无痛性包块1个月,在外院行包块切除,病理报告为源于甲状腺的乳头状癌.既往无肿瘤病史.体格检查,右颈前近舌骨下缘处见原手术疤痕,双侧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结节.右胸锁乳突肌深面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约1.5cm×1cm×1cm 大小,质韧、活动、无压痛.CT扫描:右叶甲状腺上极处腺组织深面可见0.4cm×0.4cm×0.3cm低密度结节,边界不清,颈血管周围数枚肿大淋巴结,其内密度不均匀.血常规正常,FT3 4.8pmol/L,FT4 12.8pmol/L,TSH 1.3UIU/L.全麻下行右叶及峡部切除,左侧叶次全切除术,同时行功能性颈廓清,清扫颈血管周围淋巴及脂肪组织.术中剖开甲状腺标本,右叶上极处可见0.4cm×0.4cm×0.3cm大小灰白色结节,质硬、边界不清.病理报告: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为高细胞类型,淋巴结5/6转移.术后阿霉素辅助化疗6个周期并口服甲状腺干制剂,术后2年未见复发.
作者:孙启龙;蔡毅然;杨凤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1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采取综合性保守疗法,同时比较肠内营养(13例)与肠外营养(8例),在胃动力恢复时间、疗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21例均痊愈,其中肠内营养组胃动力恢复时间为13d,疗程16d,住院时间21d;肠外营养组分别为21d,25d和34d.18例随访半年,恢复良好,未见并发症.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经综合性保守治疗均又获得良好疗效,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与肠外营养比较,肠内营养效果更明显.
作者:刘东滨;任燕苹;史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hTERT启动子和保留HBV同源序列的缺失点变hTERT启动子(pGL3-del445)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V与hTERT启动子的关系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双酶切及PCR方法从pCR-TRTP载体上将全长及含有HBV同源序列的hTERT启动子的基因序列克隆到pPL-basic多克隆位点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L3-TRTP与pGL3B-del445,将该两质粒与pRL-tk共转染不同细胞系,评估其端粒酶启动子活性.结果:经测序证明成功构建了全长及含有HBV同源序列的hTERT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GL3-TRTP和pGL3B-del445,共转染实验中,证实在永生细胞系中重组子高效表达,在非永生正常细胞中重组子不表达.结论:构建的两种重组表达载体具有端粒酶启动子活性,在不同端粒酶表型的细胞系中其表达具有选择性.
作者:刘华;马春红;刘素侠;王晓燕;高立芬;韩丽辉;朱法良;张艳;杨咏梅;吴伟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应用经患肢末梢静脉给溶栓药加近心端浅表静脉阻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肖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主射CO2对兔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急性下肢缺血模型.将模型兔分成两组,实验组10条,每日经股动脉注射95%的CO2(2ml/kg);对照组6条,每日只注射与实验组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共20d,20d后行血管造影、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评价各组侧支血管形成状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动物下肢缺血部位新生血管明显增多,侧支循环形成.结论:CO2能加速扩张下肢动脉侧支血管,加速缺血区动物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下肢缺血区微血管的密度,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并有效的保护下肢功能.
作者:张昌来;张虎;宋惠民;邵军;吕丽红;尹金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脾脏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不常见,我们1993年9月至2004年9月B超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25例,其中20例手术,5例行B超引导下脾脏穿刺做病理检查,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董波;傅淑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乳腺癌除手术切除外,迄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但手术根治切除率低.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盛新华;卿三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 脾段的划分依据1.1 以脾切迹为依据划分脾段脾切迹可见于脾的上缘、下缘和膈面.上缘切迹多见,为79.5%,多位于上缘中、下1/3处,可为1~6个,一般2~3个.下缘切迹的出现率约为1/3,多位于下缘的上1/3部,切迹的延长线向前斜向脾门,多与相对的上缘延长线相连形成叶间或段间的分界.
作者:李振平;卢宁宁;刘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环孢霉素A(CsA)预处理保存大鼠肝脏对原位移植后的植肝功能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HTK液保存组)和B组(实验组,HTK液+CsA保存组),两组均保存12h后行原位肝移植,分别于供肝保存0h、12h及植术后7d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及各时间段线粒体呼吸功能RCR及P/O值.通过HE染色及原位凋亡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凋亡情况.结果: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于保存12h显著低于A组,B组各时间段RCR及P/O值于保存12h,移植术后0.5h及术后7d均高于A组.细胞形态学检查B组移植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轻微,凋亡指数于保存12h,术后0.5h均低于A组.结论:CsA预处理供肝主要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冷保存期和再灌注对大鼠供肝的损伤及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使大鼠原位肝移植后存活率升高.
作者:苏永红;徐克森;陈雨信;李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胃癌及胃溃疡病人手术前后血浆胆固醇水平及其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术前及术后10d测定150例胃癌和30例胃溃疡病人以及不同胃癌组织病理类型血浆胆固醇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术前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胃癌术后较术前血浆胆固醇升高(P〈0.05),与胃溃疡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B组(组织分化差)术前血浆胆固醇较A组(组织分化好)降低(P〈0.05),A、B组手术后血浆胆固醇均升高,各自与术前相比,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特别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术后升高;降低、升高的程度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癌组织分化越差,术前后血浆胆固醇降低、术后升高的程度越明显.
作者:王春祥;王培林;智绪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胆肠吻合术(choledochojejunostomy,CJ)是于修复胆道损伤、肝外胆管病变切除后及治疗胆管结石的胆道重建常用手术方式,基本术式包括: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胆肠袢式吻合术.随着胆肠吻合术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演变出多种抗反流术式,但仍不能避免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研究证明,胆管癌的发生与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后胆管炎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关[1].因此,需要对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式重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作者:赵辉;施宝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动态观察MMPs、TIMPs在移植动脉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移植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120只、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10组,异系(SD-Wistar)移植组和同系(Wistar-Wistar)移植组各5组,分别于术后3d和1、2、4、8w采取.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测定移植段腹主动脉内MMP-1、TIMP-1,3的表达、Northern杂交定量分析MMP-2表达,并加以比较.结果:①术后2~8w异系移植组移植段腹主动脉内膜厚度较同系移植组显著增生(P<0.05).②同系移植组MMP-1,2和TIMP-1较低,峰值均出现于术后2~4w;异系移植组表达显著增加,MMP-1,2峰值出现于术后第2w,TIMP-1峰值出现于术后第4w.③TIMP-3在各组中表达均较低,仅见于细胞外基质中.结论:移植时慢性排斥反应过程中MMPs/TIMPs表达时象及量效的不平衡导致了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失衡,是移植物的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甘霖;李生伟;龚建平;彭勇;薛强;殷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与紫杉醇(TAXOL)联合应用对原代胃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常规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胃癌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各组在培养24h及48h分别加入相同剂量的培养液;终浓度:3μM的PS-ASODN,3μM的N-ASODN,1.0μM的TAXOL.作用24h后再分别在PS-ASODN组及N-ASODN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的TAXOL;分别于培养后24,48,72,96h收集各组细胞.以台盼蓝拒染法计算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观察PS-ASODN联合TAXOL对原代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学观察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终浓度为3μM的PS-ASODN作用于原代胃癌细胞24h后加入TAXOL1.0μM,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同时流式细胞学检测到凋亡峰,细胞受阻于G2/ M期,作用48,72,96h的凋亡细胞百分率(34.8%,44.6%及50.6%)明显高于TAXOL组及N-ASODN+TAX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序列特异性.结论:以端粒酶RNA模板区为靶点的PS-ASODN可促进TAXOL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对胃癌具有重要治疗价值.
作者:崔京远;马红;崔秋娟;周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今对11例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41.6岁,发病时间6~34个月.11例均有肝脾肿大、下肢水肿和色素沉着:腹壁静脉曲张7例;皮肤巩膜黄染3例,有黑便史1例.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在正常范围的6例,上述指标有一项以上异常的5例,其中3例TBIL升高(高达45mmol/L),AFP均阴性.彩色多普勒和上、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肝后段下腔静脉闭塞10例,重度狭窄1例,闭塞或狭窄长度为1.0~6.0.肝左静脉均未见显影,肝右静脉7例明显狭窄,4例未显影,肝中静脉2例狭窄.10例上消化道钡餐透视:8例呈现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影像学检查排除肝脏肿瘤.
作者:梁位流;王振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应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可在局麻下进行,具有不遗留手术瘢痕,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少,兼具美容效果等优点[1~3].本文就EVLT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卢明书;王豪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开展甲状旁腺细胞、组织移植的研究,我们进行了甲状旁腺低下模型建立的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雌性Wister大鼠60只(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动物室提供),体重180~230g,随机分为试验组A、试验组B和对照组C,每组各20只.
作者:翟博;武林枫;胡凤丽;刘颖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前5d、术后7d)分别接受肠内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组)和等氮等热量的普通肠内营养(普通营养组),于术前5d和术后1、4、8d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记录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和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4、8d,免疫营养组多数免疫指标、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炎症指标CRP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免疫营养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程度,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内脏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姚晖;徐亮;庞明辉;万礼仪;王元正;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 资料与方法十二指肠破裂再手术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46岁.降部6例,横部4例,升部2例.破口小于1/2周径3例,大于1/2周径8例,横部严重挫伤1例.刀刺伤3例,车祸伤7例,撞击伤2例.单纯十二指肠伤3例,合并伤9例(颅脑、肝、脾、胃、胰).第1次手术漏诊十二指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修补加引流术后再手术9例.本组病例第1次术后10d内再手术5例,20d内再手术7例.治愈10例,死亡2例.(1)空肠造口加引流:空肠近端造口向远端插入塑胶管45进行术后TEN,两管经侧腹壁引出体外,术后近远端的造口管在体外接通,使十二指肠液输入空肠,避免体液的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2)十二指肠憩室化:切除胃窦部,闭合十二指肠残端,行胃空肠Roux-y吻合,同时行胆总管T管引流,再从胃空肠吻合口以下15处造口,向空肠远端插入45塑胶管,并将造口管双荷包缝合,固定并埋在肠壁壁道缝合10,再从侧腹壁引出体外,并固定在腹壁上,同时把造口管周围肠壁侧腹膜固定2针,防止造口管脱出,通过此管进行TEN和回输胆汁及十二指肠液.
作者:韦浩俊;刘世江;胡世堂;葛丽娟;宋立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53岁,于2001年4月19日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术后予规律化疗.2004年2月3日因左侧腹痛5d入院.
作者:索文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