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化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管文彩;张凌云;林群博;许国雄

关键词:
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74.83万,死亡病例约69.59万,据估计有一半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1].目前,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有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冷冻治疗、射频消融、肝动脉结扎及栓塞术)和姑息性化疗.由于肝癌早期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临床确诊已出现转移[2],而晚期患者不能通过根治性治疗获益,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因此,化疗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疗药物被用于中晚期HCC的治疗.临床应用单一化疗药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肝癌效果不显著,采用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化疗,如顺铂(Cisplatin)联合阿霉素(Doxorubicin)和5-氟尿嘧啶(5-FU)以及干扰素(INF),可以显著提高晚期HCC的生存率[4],但容易产生化疗耐药[5].目前,在肝癌治疗方面,化疗耐药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阿霉素与沙利度胺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对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对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对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9-9(CA19-9)和AF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RR)为3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0% (P<0.05).两组治疗前IL-6、IL-18、hs-CRP、CA19-9和AFP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8、hs-CRP、CA19-9和AFP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IL-6(12.05±2.01) mg/L、IL-18(72.33±5.38) mg/L、hsCRP(6.75±1.02) mg/L、CA19-9(29.45±3.23) U/mL和AFP(22.15±3.02) 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7.43±2.44) mg/L、(90.44±11.35) mg/L、(10.11±2.06) mg/L、(38.33±4.16) U/mL和(30.63±4.18)μg/L(P<0.05).结论 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HCC疗效理想,可有效调节细胞因子,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子度;韦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7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研究进展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为胆管周围纤维化而呈洋葱皮样,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狭窄与扩张相间而呈串珠状.2017年,国内外在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李淑香;贾继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炎症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炎症是病毒、药物、酒精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慢性肝病发展的一个动态和共同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终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临床上并没有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控制肝脏炎症被公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纤维化的有效措施[1].新近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有肝脏炎症的发生,其重要的特征是肝组织内大量的炎症因子分泌[2].而肝星状细胞(HSCs)在炎症因子作用下的持久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反之,HSCs活化后亦可分泌炎症因子进一步促进肝纤维化[3].因此,本文主要从炎症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葛善飞;杨丽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48例为PLC组,同期确诊的癌前病变患者17例为癌前病变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健康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成像检查,比较3组血清VEGF、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水平差异,分析VEGF与HAP、HBF、HPI、PVP的相关性.PLC组根据治疗结果分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PLC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3组PV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诊断PL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小于HAP、HBF、HPI(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V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30~40 d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有效组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但PVP水平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血清VEGF水平与PV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LC患者血清VEGF及HAP、HBF、HPI水平增高,TACE治疗后降低,VEGF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可为PLC的诊断及TACE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

    作者:付彩文;王文兰;张晓红;齐国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以不明原因发热首诊的脾脓肿7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8~70岁;平均年龄39.9岁;病程5至70天,平均34天;科室分布:感染科3例,普外科3例,消化科1例.有手术史者4例,其中2例发生于脾动脉栓塞术后,1例发生于剖宫产术后,1例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其余3例均有“糖尿病”病史,其中脓毒血症2例.

    作者:梁栋;王全楚;张燕;陈北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及炎性因子TNF-α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及炎性因子TNF-α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50例明确诊断NAFLD患儿为观察组,5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和计算两组患儿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I)及腰臀比等指标,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Chemer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BMI、腰围、臀围、腰臀比、ALT、AST、TG、TC、Chemerin及TNF-α等指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LT、TG、BMI、Chemerin及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线性回归结果提示Chemerin与TNF-α间呈正相关关系(R2=0.6171,P<0.01).结论 Chemerin与TNF-α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参与儿童NAFLD的发病重要因素.

    作者:杨思谋;李少雄;王岳;庄太平;符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 入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采用肝癌切除术治疗的61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为96.67% (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 (P<0.05);在T0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观察组的改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T0时,两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CD4+、CD3+、CD8+以及CD4+/CD8+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T0时,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是肝癌切除术患者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作者:袁颖平;张汉湘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SII、NLR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目的 分析炎性因子对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14例行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4个月患者的ALT、AST、TBil、Alb水平.术前的基线数据用来计算患者炎症相关因子,包括SII、PLR、NLR、MLR.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分析累积生存率.结果 ALT、AST、TBil在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明显下降,而白蛋白水平在术后4月较前上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7例患者死亡.通过log-rank检测和Cox模型分析,SII和NLR和患者生存率相关.结论 PTCD胆道支架置入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个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SII和NLR水平的增高和低生存率相关.

    作者:袁小凌;白玉盘;尹东林;洪晟镇;包玉洁;周园园;焉雷;康耀月;范珊;曹俊英;许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急性肝衰竭治疗新方案:细胞外囊泡

    急性肝衰竭是由于肝脏功能急性衰竭而出现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急性肝衰竭病情异常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肝衰竭晚期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肝移植或许是唯一的可行性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来源、肝移植指征、经济负担以及患者接受度等多种因素制约急性肝衰竭患者接受肝移植的覆盖率.提高肝衰竭的治愈率、寻找肝衰竭新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作者:王伟静;谢青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胆汁酸表达水平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表达及联合检测意义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汁酸(TBA)表达水平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中心检查的50例ICP患者及50名正常健康妊娠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受试者血中TSH及TBA水平,并以病理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中TBA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BA及TSH系列联合诊断敏感度高,平行联合诊断特异度高,且平行联合诊断及系列联合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两指标单独诊断;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和0.898,均显著高于TBA及TSH单独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及0.778(P<0.05).结论 采用TBA及TSH对ICP患者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

    作者:朱旭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性、非细胞毒性、部分双链DNA病毒,其通过比基因组长度大的前基因组RNA(pgRNA)进行反转录复制.HBV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也可进展为失代偿肝硬化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并与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2.5亿人成为慢性HBV现症感染者.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但大多仍无法获得治愈,所以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需终生用药,或面对不菲价格的药物负担.

    作者:詹淑华;陈青;马世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中药土三七具有破血散瘀、行气摄血、消肿止痛等功能,民间常用于骨折以及跌打损伤后的治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侯景贵等首次报道了服用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disease,HVOD)的临床病例[1],引起了人们对土三七肝毒性方面研究.HSOS又名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在西方国家,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肝移植后大量使用化疗药物为HSOS主要病因;而在中国,导致HSOS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服用含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中草药,如野百合、土三七、猪屎豆、千里光等,以土三七常见,普遍认为土三七所含的PAs成分是导致HSOS的主要病因[2].其导致的HSOS具有发病率高、难以确诊、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土三七致HSOS临床案例,且呈上升趋势.本文旨在对土三七的分类及其活性成分、以及土三七导致HSOS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整理,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李世英;汪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美他多辛胶囊联合健康干预管理对酒精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酒精性肝病(ALD)是指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是乙醇及其衍生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在初次打击后,再由炎症介质、氧化应激、营养失衡和肠源性内毒素等对肝脏直接或间接诱导的炎症性反应,肝细胞变性坏死,刺激星状细胞(HSC)逐渐转化成纤维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发生[1].虽然治疗ALD的药物不断研发,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大多患者的饮酒嗜好难以纠正,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差,影响了患者的疾病预后,降低了生活质量[2].因此,对ALD在规范化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干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我们对ALD患者采用美他多辛胶囊联合健康干预管理措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疾病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卡维地洛与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卡维地洛与普萘洛尔在肝硬化患者中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以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主要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从建库至2016年12月针对卡维地洛和普萘洛尔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纳入的文献经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以及各自的95%可信区间(95% CI),同时进行I2检验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异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异质性的来源.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累计患者1137例,其中卡维地洛组582例,普萘洛尔组555例.结果显示卡维地洛比普萘洛尔具有更好的HVPG下降率(P<0.05)和MAP下降率(P<0.05),同时卡维地洛比普萘洛尔对心率(heart rate,HR)及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 在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中卡维地洛比普萘洛尔具有更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盼;朱萱;李弼民;郭贵海;王健;汪安江;游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外周血Th17及Th22对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测作用

    在HBV感染性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包括Th22、Th17在内的多种辅助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它们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测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22和Th1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失代偿期肝硬化预测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锋;孙业富;夏爱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

    目的 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另选取20名正常居民作为正常组.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以及常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FN-γ、IL-4、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表达水平、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3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L-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γ/IL-4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HBV DNA为<3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而HBV DNA为3~6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高于>6 Ig IU/mL组,IL-4表达水平低于>6 lg IU/mL组,IFN-γ/IL-4比值高于>6 lg IU/mL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526,P<0.05),与IL-4呈正相关(r=0.417,P<0.05).结论(1)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Th1/Th2类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缓解患者的病情;(2)Th1/Th2类细胞因子中,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

    作者:贾春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理生理过程的新认识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肝病,其特征为非化脓性小胆管炎症及破坏、胆管增生和界面炎.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深入、诊断工具的进步以及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PBC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但具体原因仍未明确.PBC可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衰竭,并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相关.肝移植为失代偿肝硬化PBC患者的标准治疗,虽然PBC是罕见疾病,但却是中年女性患者肝移植的首要因素[1].

    作者:黎寒梅;施漪雯;尤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手术切除初发小肝癌且于术前1周至1月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术后复查MR发现肝脏新发癌灶或随访时间大于36个月复查MR肝脏无新发癌灶病例26例,测量并计算术前MR T1WI、T2WI、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病变信号值与相邻肝背景信号值的比值.结果 26例患者中9例无瘤生存期≥36个月,10例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7例无瘤生存期<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和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间T2WI序列病灶信号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WI序列、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变信号特征与不同无瘤生存期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肝癌MR信号特征可用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预测.

    作者:王巍巍;任洪伟;张见增;安维民;董景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发展

    目前抗病毒治疗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的进展.然而,由于持续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停止治疗后可能发生病毒再激活.近年,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周期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了许多以病毒和宿主为靶点的新药物来治疗CHB.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目前正处于CHB治疗临床试验阶段和处于评估及发现阶段的药物和策略.

    作者:孙双双;李成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后肝损伤治疗的效果比较

    癌症是现今中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长期、不可逆转的、化疗相关的肝毒性在许多药物治疗后被报道,主要表现为AST、ALT及TBil水平显著上升[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治疗化疗后肝损伤的常用药物,近年来异甘草酸镁(MGIG)作为新的治疗化疗后肝损伤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比较GSH与MGIG对化疗后肝损伤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凌凌;王皓;武振明;齐秀恒;郭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