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男性患者女性化特征的临床观察

焦栓林;赵晓蕊

关键词:
摘要:肝脏是体内多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激素降解、转化、贮存及排泄的主要部位.在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或轻或重的伴随性激素水平的紊乱,有些男性出现女性化特征,如肝掌、蜘蛛痣、乳房发育等,本文旨在对男性肝硬化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与女性化特征性表现的关系作一研究,并对二者机制及关系进行探讨.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透析滤过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血浆透析滤过治疗的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短期预后(随访3个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血浆透析滤过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41例患者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前的PTA为(18.33±7.75)%、TBil为(445.66±209.67)μmol/L、MELD评分为(32.08±6.75)分,3次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后第3天,PTA为(29.20±15.07)%、TBil为(396.88±151.78)μmol/L、MELD评分为(29.67±7.7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26、2.042、2.026,均P<0.05).存活组12例,死亡组29例.存活组患者入院时合并肝硬化比例为16.7%,低于死亡组的68.9%(χ2=7.351,P<0.05);存活组诊断为肝衰竭至行血浆透析滤过治疗的间隔时间为(2.58±0.67)d,明显短于死亡组的(6.07±4.38)d(t=-4.167,P<0.05);入院时存活组合并肝性脑病比例为83.3%,死亡组比例为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05);存活组急性肾损伤(AKI)II期及III期患者比例为8.3%,而死亡组为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5).存活组患者3次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MELD评分下降(8.33±4.19)分、PTA增加(21.72±15.62)%,而死亡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MELD评分增加(0.55±6.66)分、PTA增加(6.38±1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7、-2.633,均P<0.05).结论 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能改善HBV相关ACLF中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前具有肝硬化基础、肝衰竭病程长、AKI分期高的患者预后差;治疗72 h后,PTA、MELD评分有显著改善的患者预后佳.

    作者:钱志平;陈楠;张宇一;张正国;邹颖;朱慧;郭红英;王介非;梅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重要、准确、快速的通过检测凝血过程中凝血块的黏弹性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凝血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全过程的一种方法.TEG 于 1948 年由Hartert发明,并在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应用于临床.TEG可实时监测凝血形成的硬度、稳定性及凝血形成的时间、速率,以及纤维蛋白降解至溶解过程中血液性状的改变,及时指导临床医师快速有效地进行凝血异常的处理[1 ].目前TEG已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肝移植等相关肝脏疾病围术期的监测,指导术中成分输血、高凝及低凝状态的监测及血栓风险预测.本文就TEG在肝硬化、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白艳霞;常剑波;邓晓钟;万艳;李倩楠;戴光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脱细胞技术的肝脏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我国是肝病大国,是肝癌、肝硬化、重症肝炎等因素导致终末期肝病的高发地区[1].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然是原位肝脏移植[2].除外费用昂贵、免疫排斥、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的限制,肝脏供体的稀缺使得大多数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亡[3].近30 年来,肝脏组织工程发展迅猛,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理想的支架材料是肝脏组织工程的核心,其中通过脱细胞技术获得的肝脏生物支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诱导能力和可降解性而备受关注.

    作者:曾敏;傅恭博;鄢和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孕妇250例及其新生儿272例,并进行随访.记录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阳性情况及喂养方式等,并记录孕妇分娩方式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注射情况等.结果 所有新生儿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其中脐带血显示有44例HBsAg呈阳性,但随访中,对272例儿童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c,均呈阴性,其中有210例儿童抗-HBs呈阳性;孕妇分娩方式对其出生子女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1);孕期是否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提高新生儿应答乙型肝炎疫苗作用无明显效用(χ2=0.474,P=0.491);随访期间,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分别为148例、83例、41例,3种喂养方式的新生儿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51).结论 新生儿进行常规免疫预防后,可以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体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对儿童乙型肝炎抗体应答情况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克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入住我院就诊的269例成年肝脓肿患者分成糖尿病肝脓肿患者和非糖尿病肝脓肿患者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 和病原学检查,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肝脓肿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更容易产生低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脓肿内更易见气体,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率高,右上腹痛率低.结论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多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可将B超、CRP作为辅助检查,以帮助临床确诊.

    作者:邵亚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药物性肝损伤慢性化判断标准:3或6个月还是1年?

    在常规用药情况下,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种少见且通常难以预测的不良事件;但就整体而言,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DILI 是西方国家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主要病因,在我国由DILI引起的ALF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ALF)也不少见.绝大多数DILI呈急性经过,但少部分病例也可呈慢性过程.然而,由于以往很少对急性 DILI 患者前瞻性随访,而众多回顾性研究并未能够可靠估算 DILI 生化异常的持续时间,因此 DILI 慢性化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如何从病程上判断特异质性DILI(IDILI)由急性转为慢性,或者说如何从病程上定义急性IDILI的慢性化,以及如何区分潜在进展性慢性DILI和能够自限性恢复但恢复过程较为缓慢的病例[1-2],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和讨论.

    作者:于乐成;范晔;陈成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特征的研究

    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 20 亿人曾感染 HBV,其中 2.4 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约有65 万人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2].而我国有慢性 HBV 感染者约9300 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 万例[3].我国肝硬化和 HCC患者中,由 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 60% 和80% [4].目前我国大约有 5000 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倘若这些患者拒绝肝穿刺检查明确病理分型而不能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那么他们将成为HBV的高危传染源,长期下去患者自身也会错失及时治疗的时机[5].许多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未予重视,且不积极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因此,对慢性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情监测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高红艳;刘娜;卢荣增;徐光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应用对比

    医源性辐射日渐受到人们关注.满足图像质量和诊断需要时尽可能降低 CT 的辐射剂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 ].与一般的多层螺旋CT相比,西门子双源炫速 CT 具有两个探测器及球管,每扫描一次即可获得两组不同的图像.而双能量虚拟扫描技术可控制放射剂量,从而代替常规扫描技术[2].本研究采用双源CT对患者肝脏分别实施常规平扫和双能量虚拟平扫,对比实施两种扫描方法后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等,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福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和病毒血清标志物变化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线性关系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现HBsAg阳性年限、血常规、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等有无差异,以及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从肝活检患者中收集两组病例,一组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n=8例),另一组为慢性乙型肝炎(n=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162.63±43.44)×109/L和HBsAg滴度log值(3.25±0.19)IU/mL及HBcAb-IgM滴度(0.08±0.05)S/CO均低于对照组,HBcAb滴度(12.25±2.90)S/C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整体的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滴度log值,HBcAb滴度与肝活检病理的纤维化程度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8、-0.717、0.540,P值分别为0.012、0.000、0.004.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相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和HBsAg滴度及HBcAb-IgM滴度较低,HBcAb滴度较高.两组患者整体的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滴度log值,HBcAb滴度与肝活检病理的纤维化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作者:郭长峰;陈艳清;周海东;黄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硬化男性患者女性化特征的临床观察

    肝脏是体内多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激素降解、转化、贮存及排泄的主要部位.在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或轻或重的伴随性激素水平的紊乱,有些男性出现女性化特征,如肝掌、蜘蛛痣、乳房发育等,本文旨在对男性肝硬化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与女性化特征性表现的关系作一研究,并对二者机制及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连续疗程化疗前后外周血Th1/Th2比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初治MM患者6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7名.根据保肝药物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双环醇组(n=34例)及阿托莫兰组(n=34例).分别于第1、2、3疗程化疗前、化疗后骨髓恢复期Th1、Th2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阿托莫兰组及双环醇组患者DILI发生率在3疗程化疗期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M患者中,Th1/Th2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第2疗程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较治疗前回升,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但阿托莫兰组各类细胞因子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双环醇对于MM患者的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与同用途药物阿托莫兰无差异.双环醇使用至少2个疗程后,可调节MM患者的Th1/Th2细胞比例失调.

    作者:曹隽;朱红倩;黄筑筠;贺远;宋军;王麟辉;丁倩;王清;郭鹏翔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缓释氟尿嘧啶在原发性肝癌术中植入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分析缓释氟尿嘧啶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植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至2015年1月我院拟行肝癌手术的9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48例)和对照组(n=4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中并未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试验组患者在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病灶、血清学指标及术后转移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学指标ALT、AST及WBC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肿瘤病灶复发率及转移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的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手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能够显著提升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有效降低血清学肿瘤病灶变化的相关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粟劲松;郭力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脂肪肝的遗传易感预测因子

    随着肥胖及相关代谢状况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成为全球造成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儿童时期.NAFLD定义为肝组织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5%以上.环境因素如热量及加工食品的过多摄入、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都在肝脏脂肪堆积、NAFLD乃至进展性肝病的易感性中起到关键作用.除此之外,众所周知,遗传因素在NAFLD易感性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近几年的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常见变异,它们通过影响肝脏脂肪代谢进而成为NAFLD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1].其中验证多的遗传风险因素是PNPLA3 I148M及TM6SF2 E167K的基因突变,它们可以影响脂滴重构、肝细胞脂质的分泌和视黄醇的代谢.近也有研究发现BMOAT7 基因的变异可通过影响磷脂酰肌醇酰基链重构促进 NAFLD发生[1].

    作者:曾静;范建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载脂蛋白CIII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已经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1 ].NAFLD 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其发生发展常伴随高甘油三脂血症(HTG).载脂蛋白CIII (ApoCIII)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引起 HTG.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二期临床实验研究发现,ApoCIII 反义寡聚核苷酸(ASO)可降低 HTG 患者血浆 ApoCIII 和 TG 水平[2].所以ApoCIII-ASO有望被用于治疗 NAFLD 伴随的脂代谢紊乱甚至降低肝脏内TG含量.此外,另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发现 ApoCIII 是影响 NAFLD 的基因之一[3].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ApoCIII 基因多态性与 NAFLD 发病风险相关.因此,ApoCIII 可能成为治疗 NAFLD 的一个重要的靶点.本文就 ApoCIII 在 NAFLD 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欢;杨爱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DCP、AFP、AFU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 检测21例PHC患者(肝癌组)和22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血清中的DCP、AFP、AFU,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PHC组血清DCP、AFP的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AFU的含量与良性肝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中,AFP>400 ng/mL组AFU阳性率(55.6%)与≤400 ng/mL组(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阳性率(100%)与≤400 ng/mL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在肝癌组-良性肝病组中,AUC(DCP)>AUC(AFP)>AUC(AFU),3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值均高于3项单一血清标志物的AUC值.结论 PHC组中DCP、AFP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DCP、AFP及AFU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HC的诊断效能,3项联合检测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

    作者:王晴晴;庄林;雷华;禹蔚琴;柏保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上海肝病论坛 争鸣议题1:关于HBsA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A方观点):从HBsAg制定CHB治疗策略在人类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认识的过程中,HBsAg 无疑是重要的标志物之一.1963年Blumberg 应用免疫扩散法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抗原,1967年明确这种抗原与乙肝有关,1976 年 Blumberg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此后又发现 HBsAg浓度与 cccDNA 水平正相关,其被视为预示免疫控制的指标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随着进一步对HBeAg 和 HBV DNA的认识加深,发现 HBV DNA 的波动难以单独作为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携带期)的判断指标;HBsAg定量水平则可以帮助区分免疫控制期与 HBeAg 阴性 CHB.因此综合 HBsAg定量与 HBV DNA 水平可准确判断免疫控制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使用长托宁麻醉前给药的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

    胆囊切除术常用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肝功能异常,合并较多的慢性疾病,术中易发生胆心反射,给麻醉和手术带来较大风险.术前常应用胆碱受体阻断剂行麻醉前给药,减少呼吸道黏液分泌,缓解胆心反射,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步骤.阿托品等传统的抗胆碱药有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甲亢、前列腺增生症和青光眼等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长托宁能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解除小血管痉挛,降低外周阻力和改善微循环,对心肺肝脑等脏器具有保护作用[1].近年来,我们将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作为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前用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性破坏和梗阻.目前PBC 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3 ],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已成为热点, PBC的发生不仅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PBC与雌激素及其受体、受体基因多态性等也有关系,本文就雌激素及其受体与 PBC 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旨在对PBC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赵红珍;王盖昊;张小强;乔亚琴;于晓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术后影响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99例患者107个病灶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血流灌注、肝组织硬度等检查,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 ,研究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1.12、1.38、1.59和1.77;HCC射频消融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局部肿瘤进展的保护因素,风险比为0.52.结论 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肿瘤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射频消融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有效降低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

    作者:李猛;李志艳;皋月娟;张大鹍;董景辉;汤雨;田江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1例

    患者,男,60 岁,农民,因乏力、食欲差、皮肤及尿黄 1 月余于2016 年2 月3 日入住我院感染科,入院查体:基本生命体征尚平稳,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重度黄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02 月 03 日肝功能:ALT 130 U/L,AST 71 U/L, GGT 51 U/L,TBil 306μmol/L,DBil 163μmol/L,Alb 34 g/L, CHE 1461 U/L;血常规:WBC 9. 4 × 109/L,N 77% ,Hb 147 g/L,PLT 128×109/L;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肝胆CT平扫示:胆囊结石、胆囊炎.

    作者:薄怀来;范治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