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特征的研究

高红艳;刘娜;卢荣增;徐光华

关键词:
摘要: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 20 亿人曾感染 HBV,其中 2.4 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约有65 万人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2].而我国有慢性 HBV 感染者约9300 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 万例[3].我国肝硬化和 HCC患者中,由 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 60% 和80% [4].目前我国大约有 5000 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倘若这些患者拒绝肝穿刺检查明确病理分型而不能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那么他们将成为HBV的高危传染源,长期下去患者自身也会错失及时治疗的时机[5].许多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未予重视,且不积极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因此,对慢性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情监测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重要、准确、快速的通过检测凝血过程中凝血块的黏弹性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凝血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全过程的一种方法.TEG 于 1948 年由Hartert发明,并在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应用于临床.TEG可实时监测凝血形成的硬度、稳定性及凝血形成的时间、速率,以及纤维蛋白降解至溶解过程中血液性状的改变,及时指导临床医师快速有效地进行凝血异常的处理[1 ].目前TEG已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肝移植等相关肝脏疾病围术期的监测,指导术中成分输血、高凝及低凝状态的监测及血栓风险预测.本文就TEG在肝硬化、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白艳霞;常剑波;邓晓钟;万艳;李倩楠;戴光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老年散发戊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可能与老年散发HEV感染患者CD4+T细胞计数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通过83例老年散发HEV感染患者的横断面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外周血CD4+T细胞.结果 84.34%(70/83)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400.单因素分析表明,较短病程(P=0.011)、非肝硬化发生(P=0.006)、低AST/ALT值(P=0.042)、低TBil水平(P=0.035)、低TBA水平(P=0.016)和较高的PTA水平(P=0.001)与CD4+T细胞计数≥400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PTA(OR=1.04,95%CI=1.02~1.07,P=0.002)独立与CD4+T细胞计数≥400相关.PTA cut-off值为80.28时,其预测CD4+T细胞计数≥400的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84.6%.结论 针对PTA的治疗可能是老年散发戊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治疗的一个方面.

    作者:何佳丽;王扬;邱金鹏;吕君;李德旭;徐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croRNA与肝癌诊治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目前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是第五大恶性肿瘤,第三位肿瘤致死原因.其中超过 80% 的患者同时伴有肝炎和肝硬化,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过量饮酒和非酒精性肝脏脂肪性变是肝癌形成的重要原因,与肝细胞的反复损伤与增生密切相关,其作用分子机制主要包括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近年来,随着miRNAs的发现,miRNA与人类肝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张伟;董政;荣义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硬化男性患者女性化特征的临床观察

    肝脏是体内多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激素降解、转化、贮存及排泄的主要部位.在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或轻或重的伴随性激素水平的紊乱,有些男性出现女性化特征,如肝掌、蜘蛛痣、乳房发育等,本文旨在对男性肝硬化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与女性化特征性表现的关系作一研究,并对二者机制及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上海肝病论坛 争鸣议题1:关于HBsA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A方观点):从HBsAg制定CHB治疗策略在人类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认识的过程中,HBsAg 无疑是重要的标志物之一.1963年Blumberg 应用免疫扩散法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抗原,1967年明确这种抗原与乙肝有关,1976 年 Blumberg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此后又发现 HBsAg浓度与 cccDNA 水平正相关,其被视为预示免疫控制的指标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随着进一步对HBeAg 和 HBV DNA的认识加深,发现 HBV DNA 的波动难以单独作为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携带期)的判断指标;HBsAg定量水平则可以帮助区分免疫控制期与 HBeAg 阴性 CHB.因此综合 HBsAg定量与 HBV DNA 水平可准确判断免疫控制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孕妇250例及其新生儿272例,并进行随访.记录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阳性情况及喂养方式等,并记录孕妇分娩方式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注射情况等.结果 所有新生儿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其中脐带血显示有44例HBsAg呈阳性,但随访中,对272例儿童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c,均呈阴性,其中有210例儿童抗-HBs呈阳性;孕妇分娩方式对其出生子女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1);孕期是否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提高新生儿应答乙型肝炎疫苗作用无明显效用(χ2=0.474,P=0.491);随访期间,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分别为148例、83例、41例,3种喂养方式的新生儿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51).结论 新生儿进行常规免疫预防后,可以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体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对儿童乙型肝炎抗体应答情况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克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HCC)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2,Mfn2)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HCC患者94例,另取同期我院因肝脏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肝脏组织40例作为对照.Mfn2基因表达量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Mfn2在HCC肿瘤组织中表达量为0.195±0.043,显著低于对照非肿瘤肝组织的0.348±0.052(P<0.01).HCC患者男女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肿瘤大小之间Mfn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临床分期患者Mfn2表达量为0.154±0.026,显著低于Ⅰ、Ⅱ临床分期患者的0.240±0.051(P<0.05).肿瘤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fn2表达量为0.149±0.02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0.252±0.058(P<0.01).肿瘤中、低分化患者Mfn2表达量为0.162±0.030,显著低于高分化患者的0.259±0.051(P<0.01).结论 Mfn2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Mfn2基因表达量与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静;赵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对21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体得分为(159.4±8.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肿瘤病理分期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结果 显示,病理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血管侵犯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应对各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术后应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照料.

    作者:刘双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使用长托宁麻醉前给药的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

    胆囊切除术常用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肝功能异常,合并较多的慢性疾病,术中易发生胆心反射,给麻醉和手术带来较大风险.术前常应用胆碱受体阻断剂行麻醉前给药,减少呼吸道黏液分泌,缓解胆心反射,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步骤.阿托品等传统的抗胆碱药有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甲亢、前列腺增生症和青光眼等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长托宁能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解除小血管痉挛,降低外周阻力和改善微循环,对心肺肝脑等脏器具有保护作用[1].近年来,我们将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作为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前用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内镜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研究

    目的 分析内镜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单独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再次出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止血时间缩短,输血量减少,止血成功率较高、再次出血率较低、静脉曲张消失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溃疡、穿孔、胸骨后疼痛、发热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随访6个月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内镜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止血成功率,再次出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也降低.

    作者:从伟成;朱叶珊;高伟;陈彤君;宋秋;石志敏;马云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药物性肝损伤慢性化判断标准:3或6个月还是1年?

    在常规用药情况下,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种少见且通常难以预测的不良事件;但就整体而言,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DILI 是西方国家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主要病因,在我国由DILI引起的ALF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ALF)也不少见.绝大多数DILI呈急性经过,但少部分病例也可呈慢性过程.然而,由于以往很少对急性 DILI 患者前瞻性随访,而众多回顾性研究并未能够可靠估算 DILI 生化异常的持续时间,因此 DILI 慢性化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如何从病程上判断特异质性DILI(IDILI)由急性转为慢性,或者说如何从病程上定义急性IDILI的慢性化,以及如何区分潜在进展性慢性DILI和能够自限性恢复但恢复过程较为缓慢的病例[1-2],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和讨论.

    作者:于乐成;范晔;陈成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转变模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真实发病率及临床病程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复杂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由慢性胆管炎症反应及继发胆管破坏引起,终导致胆管纤维化及肝硬化.已有报道北美、挪威及荷兰的 PSC 年发病率分别为每10 万人0.9、1 .3 及0.5.PSC 与炎症性肠病(IBD)存在相关性,据估计,约有50% ~80% 的 PSC 患者合并有IBD;反之亦然,在确诊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PSC 的发病率为0 .8% ~5 .6% ,而克罗恩病(CD)患者中,PSC的发病率为0 .4% ~6 .4% .发病率的巨大范围提示对于这个问题发表的研究存在异质性.在近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中,Lunder等[1]研究了挪威东南部长期随访的 756 例 IBD 患者中PSC的发病率.

    作者:阎俪;马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和病毒血清标志物变化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线性关系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现HBsAg阳性年限、血常规、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等有无差异,以及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从肝活检患者中收集两组病例,一组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n=8例),另一组为慢性乙型肝炎(n=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162.63±43.44)×109/L和HBsAg滴度log值(3.25±0.19)IU/mL及HBcAb-IgM滴度(0.08±0.05)S/CO均低于对照组,HBcAb滴度(12.25±2.90)S/C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整体的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滴度log值,HBcAb滴度与肝活检病理的纤维化程度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8、-0.717、0.540,P值分别为0.012、0.000、0.004.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相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和HBsAg滴度及HBcAb-IgM滴度较低,HBcAb滴度较高.两组患者整体的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滴度log值,HBcAb滴度与肝活检病理的纤维化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作者:郭长峰;陈艳清;周海东;黄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特征的研究

    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 20 亿人曾感染 HBV,其中 2.4 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约有65 万人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2].而我国有慢性 HBV 感染者约9300 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 万例[3].我国肝硬化和 HCC患者中,由 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 60% 和80% [4].目前我国大约有 5000 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倘若这些患者拒绝肝穿刺检查明确病理分型而不能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那么他们将成为HBV的高危传染源,长期下去患者自身也会错失及时治疗的时机[5].许多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未予重视,且不积极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因此,对慢性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情监测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高红艳;刘娜;卢荣增;徐光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DCP、AFP、AFU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 检测21例PHC患者(肝癌组)和22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血清中的DCP、AFP、AFU,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PHC组血清DCP、AFP的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AFU的含量与良性肝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中,AFP>400 ng/mL组AFU阳性率(55.6%)与≤400 ng/mL组(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阳性率(100%)与≤400 ng/mL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在肝癌组-良性肝病组中,AUC(DCP)>AUC(AFP)>AUC(AFU),3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值均高于3项单一血清标志物的AUC值.结论 PHC组中DCP、AFP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DCP、AFP及AFU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HC的诊断效能,3项联合检测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

    作者:王晴晴;庄林;雷华;禹蔚琴;柏保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应用对比

    医源性辐射日渐受到人们关注.满足图像质量和诊断需要时尽可能降低 CT 的辐射剂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 ].与一般的多层螺旋CT相比,西门子双源炫速 CT 具有两个探测器及球管,每扫描一次即可获得两组不同的图像.而双能量虚拟扫描技术可控制放射剂量,从而代替常规扫描技术[2].本研究采用双源CT对患者肝脏分别实施常规平扫和双能量虚拟平扫,对比实施两种扫描方法后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等,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福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肝切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行肝切除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Pringle法第一肝门阻断入肝血流65例(A组)、半肝血流阻断76例(B组)、半肝血流阻断加选择性肝静脉控制65例(C组).比较3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A、B、C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152±18)、(163±21)、(172±2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95±76)、(397±64)、(31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2 d和5 d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组:(446±78)U/L与(234±58)U/L;B组:(330±56)U/L与(184±45)U/L;C组:(326±49)U/L与(176±34)U/L]、总胆红素[A组:(56±14)μmol/L与(39±10)μmol/L;B组:(34±10)μmol/L与(23±7)μmol/L;C组:(32±7)μmol/L与(21±9)μmol/L]、前白蛋白[A组:(135±26)mg/L与(166±48)mg/L;B组:(187±35)mg/L与(198±55)mg/L;C组:(196±29)mg/L与(205±41)mg/L]水平比较,B组和C组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针对性左、右半肝血流阻断可防止健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手术中选择性肝外控制肝静脉,可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量.

    作者:毛岸荣;潘奇;赵一鸣;张宁;周嘉敏;王龙蓉;王益林;林镇海;王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入住我院就诊的269例成年肝脓肿患者分成糖尿病肝脓肿患者和非糖尿病肝脓肿患者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 和病原学检查,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肝脓肿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更容易产生低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脓肿内更易见气体,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率高,右上腹痛率低.结论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多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可将B超、CRP作为辅助检查,以帮助临床确诊.

    作者:邵亚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连续疗程化疗前后外周血Th1/Th2比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初治MM患者6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7名.根据保肝药物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双环醇组(n=34例)及阿托莫兰组(n=34例).分别于第1、2、3疗程化疗前、化疗后骨髓恢复期Th1、Th2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阿托莫兰组及双环醇组患者DILI发生率在3疗程化疗期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M患者中,Th1/Th2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第2疗程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较治疗前回升,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但阿托莫兰组各类细胞因子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双环醇对于MM患者的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与同用途药物阿托莫兰无差异.双环醇使用至少2个疗程后,可调节MM患者的Th1/Th2细胞比例失调.

    作者:曹隽;朱红倩;黄筑筠;贺远;宋军;王麟辉;丁倩;王清;郭鹏翔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小儿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临床特点分析

    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损害时,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脏功能的代谢异常,表现为解毒功能降低、物质代谢障碍、胆汁生成和排泄障碍、出血倾向等异常改变,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作者:杨慧;季凤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